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准备好了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准备好了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银行是经营资金的企业,如果一个银行对自己的产品没有资金价格——利率的决定权,那它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银行,这样的经济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反之,利率市场化又必将经济的各个领域带来变化,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对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强烈冲击,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是每个商业银行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大势所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改革已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9年,主要是调整利率水平;1990-1992年,主要是调整利率结构;1993年至今,主要是改革利率机制。但是,即使是第三阶段的利率改革,如放开同业拆借利率(CHIBOR),实行贷款利率有限度浮动等,充其量只能算做制度上的利率市场化,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从9月21日起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从而迈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实质性的第一步。
正如麦金农·肖所言,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深化的核心,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的大势所趋。
1.利率市场化是优化资金配置的需要。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同其它商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一样,是引导资金流动的一个重要信号。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一是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相当多急需资金的人得不到贷款。二是实践中,银行“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扭曲了利率体系,多数企业的寻租后所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造成金融机构巨额不良资产。三是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不利与金融市场资金的正常流动和资金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2.利率市场化是提升国内银行竞争力的需要。对产品的定价权是企业的基本权利,没有这个权利,竞争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国内四大专业银行控制了70%以上的存贷款业务和80%以上的结算业务,并且储蓄存款还在进一步向它们集中。八十年代末期,一批新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被允许进入金融业,初衷是想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但由于被剥夺了价格这个最有力的武器,中小银行们的服务优势、管理优势、成本优势在四大银行庞大的网点优势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一个利率管制的金融市场里,四大银行绝不会因为对价格信号反映迟钝而危及生存,更不会因害怕失去市场或利润压力而努力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其市场竞争与适应生存能力由此可见一般。
1999年11月15日,中美达成WTO协议,根据中美协议,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外资银行将在中国境内全面开展人民币和外币存贷款业务。面对在资金价格、服务质量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外资银行,国内专业银行必须通过市场化实现企业化经营,利率市场化的紧迫性也因此骤然提升。
3.利率市场化是央行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有专家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基础,没有利率市场化,就没有真正联结企业、银行与财政的关键点,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难以见效。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同时通过调节利率,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但实施后的效果却相去甚远:美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而我国经济却出现持续性通货紧缩。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各金融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利率生成机制和相应的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调控金融市场实际利率水平的能力和作用大打折扣。
4.利率市场化是防止资本外逃的需要。目前,国内外金融市场因利率管理方式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套利、套汇的投机机会。譬如,现行人民币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一年期相差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位上滑落,这使得今后几年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估计,1997年从中国外逃的资金大约为200亿美元,1998年外逃的资金更多。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许多人怀疑人民币是否能够稳定,从而导致外逃资本数量增加。结果,在1998年中国的国际收支表上第一次出现了资本项目63亿美元的逆差。这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随着金融一体化脚步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短期内依靠加大外汇管理的力度,长期内则取决于国内经济政策扭曲和制度缺陷矫正程度,利率市场化是其重要一环。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还处在靠政策吃饭阶段的国内银行来说,其影响和冲击是多重的、复杂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间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央行允许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存贷款利率,从而使得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扩展到存款与贷款以及相关中间业务服务领域。商业银行实力与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因素。短期内四大国有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完善,其国内垄断地位也不会动摇,它们绝不会因为对价格信号反映迟钝而危及生存;另一方面,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服务一流,将不择手段抢占国内市场。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的竞争进入一个白热化阶段,特别是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在国内专业银行非理性的价格战和外资银行质量战的双重夹击下,一些中小商业银行难免收益减少、成本费用上升、客户资源流失等不利影响。
2.业务创新能力面临挑战。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面临残酷的价格竞争环境,贷款利率不可能定得太高,而存款利率又不能太低,这必将使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获利空间缩小。如香港金管局就港元利率市场化的预测报告认为,即使客户的投资意欲和兴趣不变,商业银行净利息可能下降49个百分点,这相当于现有利率水平下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20%,并且这种情况会持续到取消利率协议后两年。同时,利率市场化将改变国内居民传统的高储蓄观念,增加投资品种,以致股票、保险、期货等金融市场将进一步蚕食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如美国1999年12月底,商业银行持有的存款量下降到仅占全美国个人家庭金融资产的10%。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银行创新能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突破现有的有关金融监管政策框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把握或引导客户需求,通过业务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努力扩大利润来源,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3.利率风险不断加大。在市场化的条件下,由于受资金供求实时影响,利率的变化会非常频繁,而利率的波动即意味着风险的存在。一是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利率敏感性的不一致导致的风险。二是机会成本风险,即由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市场价格变动而形成的机会成本风险。三是利率结构风险,即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短期存贷款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造成的利率风险。四是利率选择权风险,即客户选择提前还款、提前取款或提前兑付凭证式国债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如何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手段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必须提到我国商业银行议事日程。
4.利率定价机制需要启动。在利率管制时期,利率由中央银行制定,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但是,利率放开之后,商业银行如何制定和预测资金市场的价格,将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业务。由于多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利率定价机制,因而此项业务不能不说是空白。因而利率放开之后,各商业银行必须尽快组织力量,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定价政策,建立起自身的定价机制,对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准确而合理地定价,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反之,不适宜的利率定价机制,将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灾难性后果。
5.银行倒闭风险加大。利率市场化后,谁的资金、成本、管理有优势,谁的金融产品就有价格优势。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银行如果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会在竞争中垮台。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例如美国在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中及其之后,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在1987-1991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最多的一年竟然有250家银行倒闭。在这些倒闭的银行中绝大部分是小银行。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能改善经营管理水平,那么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并有可能掀起国内商业银行收购兼并浪潮。这也是我国政府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理念、机制等方面必须及时进行重大调整。
1.转变经营理念,调整业务结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利差收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存款立行”的传统观念必须向“效益立行”转变。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较少占用自己的资财,利用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咨询、代理、担保、结算等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服务。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收入结构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投融资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将逐渐取代存贷款利差收入而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大多在40%以上。可以说,下个世纪的银行将更多地发挥中间业务的服务功能,从以经营单一金融产品为主转向经营众多金融产品,从以管理货币为主转向以管理信用为主,从以赚取利差收入为主转向以赚取服务费收入为主,这是一个显而易见、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国内商业银行管理层在思想认识和经营理念上要有前瞻性,应抓紧“人世”前的这段时间,对中间业务的产品系列、客户结构、经营体系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同时加强自律,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尽量避免同业相残和过分内耗。
2.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利率市场化后,哪家银行具有资金成本优势,它完全可以在利润有保证的前提下以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率吸引存款,以更低的利率放出贷款,其金融产品就有价格优势。反之,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银行如果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会在竞争中垮台。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实施资金转移定价与全面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成本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将市场定价原理和竞争因素引入到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在部门之间实行有偿使用;另一方面,在开展经营管理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经营目标,并全面展开成本诊断工作。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要有成本制约,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业务都要讲质量、讲成本、讲效益。从而将企业成本效益核算到每个部门、每个人、每个产品、每个客户,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价格,提升银行市场竞争力提供基础条件。
3.改革市场营销体制,逐步推行客户经理制。在金融产品的价格(即利率)由银行与客户之间协商确定的竞争体制下,仅有高质量的金融产品还不行,强有力的市场导入能力的高低是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源泉。而客户经理制正是银行改进营销管理,增强市场导入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市场化环境下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制普遍处在初级阶段,各行对于客户经理制的意义及其将带来的影响尚估计不足。例如,客户经理制将带来银行的整体性改造,包括业务管理体制、业务流程设计、信息科技水平、激励约束机制等。目前人们更多地将客户经理制误解为业务发展部门内部的事情。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客户经理制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从提出口号到落到实处,从开始应用到运转成熟,从业务部门的尝试到银行管理体制的变革,客户经理制的实现必然会经历不少艰辛。各行在制定和推行客户经理制时,应充分考虑各行自身在管理体制、经营方针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处,制定出适合于本行特色的客户经理制。
4.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合理进行产品定价。利率市场化之后,曾经是商业银行稳定客户的企业可能会迫使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从关系银行业务转变为价格银行业务,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改变首先与客户建立稳定联系后再开展业务的传统经营模式,代之以发掘市场盈利机会为中心不断调整与客户关系的模式。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开发新的金融品种,在功能上,要帮助客户控制风险,如为资本重组、项目投资提供风险控制方案。在品种上,一要利用新的金融技术改造传统存贷产品如存贷款证券化;二要着力开展资产管理、承诺和信用担保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较高的存款利率水平是市场拓展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应在分析现有存款客户结构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品种、期限、金额制定科学合理的存款利率。在信贷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部分优质客户可能流失,而一些新兴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可能增加资金需求,因而商业银行也应推出新的金融品种,不仅为客户提供资金需求,更应该为客户提供资产保值增值的服务,这就要求重视对客户信用和资金运用状况的风险分析,并要对不同地区、不同贷款期限、不同信用的贷款客户,实行利率差别管理。
5.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强化利率风险控制。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有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其运作机制,加强利率风险统一管理,及时提出利率市场走势、利率风险的防范、利率风险应急方案以及风险形成后的综合分析等,进而制定金融产品的价格,操作衍生金融工具,建立负债组合、加重主动负债的比重对总的负债利率水平进行控制并及时作出调整,同样在资金运用上可以建立盈利资产组合来确定收益水平,在建立资产负债期限、利率匹配的基础上,在金融市场上通过衍生产品抵补利率风险。西方国家银行称从事从事这一工作的人为“金融工程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少的正是这类人才,因此,要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的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尽快培养出一批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金融工程师。
6.加快收购兼并步伐,实现规模效益。金融业规模集团化是一大发展趋势,合并是扩大规模、提高收益的最好捷径,同时,合并令合并方消除了竞争对手。合并与收购风从欧洲刮到亚太区,这种合并与收购潮也必将对中国银行业产生触动,并且,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残酷的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将使这种风潮更猛烈。小银行之间的合并没什么意思,小银行合并之后仍是小银行,仍然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大银行兼并中小银行、中小银行与外资银行合并意义更大。一般说来,外资银行将看中的是产品背后的客户,而不是金融产品本身,因为对外资银行来说开发任何一种科技和服务及产品都不难做到。所以,一些具有广泛客户群的中小商业银行对外资银行很有吸引力,它们可以通过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如吸引外资银行参股,合资或合并,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实现规模扩张。
7.适应合业经营趋势,积极介入投资银行业务。个人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后投资渠道需求必然多元化,随着投资渠道拓宽,银行储蓄存款必将锐减。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将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孕育着更加丰厚的投资收益,企业也更倾向于以低成本直接融资,而不会以高成本并以抵押或质押形式向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固守货币市场的银行业是没有出路的,国内银行应明白自己必须转向,必须全面介入资本市场。根据合业经营的趋势,投资银行--这个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呼风唤雨者,必将成为国内传统银行业争抢的盛宴,也是传统银行业务萎缩之后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银行业雄厚的资金、庞大的客户群、成熟的网络、发达的信息源等为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国内商业银行应毫不迟疑地快速行动起来。
标签: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客户经理论文; 利率论文; 金融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外资银行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