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回顾的思路与方法_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复习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代史论文,中国论文,思路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史高考中,中国古代史约占25%,也就是满分150分中约占38分。加强对能力的考查,是历史高考的改革方向,而加强对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对知识的考查来实现的。所以,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要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我们应该依据《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和考查的知识范围进行复习。

中国古代史从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止,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我国的原始社会,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前夕。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而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过着原始人群的生活,山顶洞人开始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例1.1995年第21题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这道题旨在考查对原始社会性质的理解。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生产资料为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地生活,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阶级区别,没有统治与被统治区别。所以,只有从生产力观点分析,才能真正掌握原始社会的性质。

我国的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为止。夏朝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时期;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井田制是贯穿奴隶社会的一条线索。从商朝的甲骨文证明商朝已有井田制;西周井田制盛行;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井田制的瓦解,又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

例2.1996年第2题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由于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奴隶主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道题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王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在政治上实行了分封制,周王把掌握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贡赋,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历史高考的重点,也是历史复习的重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重点要掌握每个阶段的历史时代特点。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在复习过程中,应从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五个方面去掌握。如果运用表格进行复习效果更好。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581-907年)

历史高考命题组从另一角度对能力表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记忆能力;第二个层次为理解能力;第三个层次为观点。1996年第48题在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在回答18、19世纪经济发展时,只答出资本主义发展而未提工业革命的,减1分。所以,在中国古代史复习中要重视观点的渗透。渗透的意思,不是穿靴戴帽,更不是贴标签,而是根据题意,做到史论结合,就是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和评价。那么,在中国古代史复习中,应该如何做到史论结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政治史的复习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基础以巨大影响。

例4.1995年第1题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这道题反映了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为封建的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贵族、将士、大商人成为新兴地主,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的措施,都是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度废除了,新的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秦国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又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终于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推动历史发展的就应该肯定,阻碍历史发展的就应该否定。

历史上的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在他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是先进的。例如,王位世袭代替禅让制;“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比较清明的统治。

例5.试评价康熙帝。

这道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康熙帝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2)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①1683年,康熙帝派军队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②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打败了侵占我国雅克萨的沙俄军队。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③康熙帝于1690年和1696年,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败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军队,挫败了沙俄利用准噶尔贵族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从此,清朝重新控制了漠北蒙古。

④康熙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还规定了以后历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康熙帝调整统治政策:1669年,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从康熙帝统治的中期起,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

(4)康熙帝大兴文字狱,严酷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在清政府的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3.在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及两宋时期两次大分裂,也出现过秦、西晋、隋、元四次大统一时期。

4.从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历史。

历史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涵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又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1)秦朝建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独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绝对听命于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

(2)西汉巩固: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对王国的控制;武帝颁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

(4)北宋加强:用“杯酒释兵权”手段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派文臣做知州掌地方政事;派转运使管理财政;编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5)元朝继续发展: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6)明清空前强化:明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5.关于农民起义。

(1)我国农民起义的原因可归纳为: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赋税过重;灾害严重。但秦末、隋末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暴政。

(2)我国农民起义共同点,就是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历史前进。但每次起义打击地主阶级的程度不同。第一类是推翻了地主阶级的政权(如秦末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隋末起义和明末起义);第二类是瓦解了当时中央政权(如黄巾起义、唐末起义)。

二、经济史的复习

1.人们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们生存的依据。工具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例如我国原始社会工具以石器为主,奴隶社会工具以铜器为主,封建社会以铁器为主。

2.西汉、唐朝和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农民战争推翻或动摇了前期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新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劳动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

3.复习我国古代经济史,应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包括对外贸易)去考虑。农业又可以从农具和水利灌溉工具的改革、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作物的品种及其播种区域的扩大等方面去掌握。手工业可以从冶炼业(青铜和冶铁)、纺织业(麻、丝、棉)、瓷器业、造船业、造纸业去掌握。商业和城市可以从商品的增多、城市的繁荣、著名外贸港口和货币去掌握。

4.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方向是由西往东,由北向南。

例6.我国江南经济是如何赶上并超过北方的?

这道题可以从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吴、越等强国,经济开始发展。

(2)秦朝统一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南方越族地区经济有所发展。

(3)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推广。

(4)东汉末年,北方军阀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5)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6)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唐朝时,南方越州的瓷器,已闻名于全国。

(7)五代十国时,吴越等国重视兴修水利,杭州等地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

(8)宋朝时,江南和两广地区种上了北方的粟、麦、黍、豆。南方开辟了很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产量占全国重要地位。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推广,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是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总之,宋朝时,江南的经济赶上并超过了北方。

5.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这是经济史复习中的难点。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苏州一些地方,其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就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表现为:地区扩大到江南和广东;手工业部门比明朝增多;手工工场规模扩大。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例7.1996年第31题

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A.农民受到残酷剥削,购买力极低

B.地主商人投资于土地,手工业生产资金短缺

C.科学技术不发达,手工业品质低价高

D.各级政府对手工业生产限制重重

ABD是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表现。

三、民族史的复习

1.我国是一个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从远古时候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2.在历史上曾有西汉、唐朝、清初三次民族关系大发展和三国、两晋、南北朝及辽、宋、夏、金、元时期两次民族大融合。这是民族史复习的重点。

3.各族人民友好关系是主流。例如西汉和唐朝的“和亲”政策;1771年,清乾隆帝亲自接见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

4.各族人民经济上互通有无、平等互利。秦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胡萝卜等传入内地。西域也从内地得到丝织品和铁器,并学会制造铁器和凿井技术。三国时期对东南、西南地区进行开发。宋元时期,黄道婆学习和传授了黎族人民的棉纺技术。宋辽、宋夏边境上设立榷场,明朝时与鞑靼在边境开互市等。

5.契丹、党项、女真族、鲜卑族、氐族等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蒙古族和满族都建立过统一的全国政权。

6.各民族都有本身历史的发展变化。其中一类是直到今天仍存在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彝族、白族、藏族、蒙古族、羌族。一类是历史上曾存在过,但今天已不再存在的民族,如月氏、匈奴、鲜卑、羯、氐、突厥。一类是古代原来没有,后来逐渐形成的民族,如回族。

7.正确对待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民族战争按其性质来说都是中国领土内部的互相斗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只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不能用侵略与反侵略等词语。民族英雄主要是指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如领导抗倭斗争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而岳飞、文天祥不能使用民族英雄的称号。

例8.阅读《贞观政要》中的一段史料:

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国蛮,表疏不顺(奏章里的言辞不恭顺)请发兵讨击。”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汉光武云:‘每一发兵,不觉头须为白。’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击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至如颉利,往岁数来侵我国家,部落疲于征役,遂至灭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但经历山险,士多瘅劳,若我兵士疾疫,虽克剪此蛮,亦何所补?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

请回答:①唐太宗对战争持什么态度?所采取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②唐太宗不讨林邑的原因是什么?

③你对唐太宗不讨林邑的决定作何评价?

这道题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和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正确答案如下:

①唐太宗认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行战争。认为“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唐太宗采取的是民族和睦政策。

②唐太宗吸取了历史上苻坚、隋炀帝、颉利可汗因热衷发动战争而导致败亡的教训,警惕重蹈前人覆辙。唐太宗认为林邑“表疏不顺”,只是言语之间的小事,不必动干戈,如果进攻林邑,面临着山险、瘴劳、兵士疾疫等困难,即使攻下林邑,对唐朝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决定不对林邑讨伐。

③唐太宗实行民族和睦政策,不讨林邑,避免了一场民族间的战争灾难,这一决策是英明的。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复习

1.我国政治越是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往就越频繁。

汉唐宋元明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海陆交通发达,国家强盛和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总之,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是加强对外交往的基础。

2.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形式主要有: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通过中外交流,增进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是逐步发展的。先是从周围的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即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例如西汉的丝绸之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例如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行交往,例如西汉末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明朝利玛窦传来的西方科学文化;战争在客观上也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

5.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抗倭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两次雅克萨之战。

6.区别一些国家的古今称法。大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波斯、安息就是今天的伊朗;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

例9.1992年第4题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当时日本仿照唐朝制度颁布的是

A.租庸调制 B.均田制 C.幕府制 D.节度使制

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日本仿照唐的制度,实行大化改新,改革了行政制度,实行班田制、租庸调制。班田制同于均田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所以,这道题正确答案是A项。

五、文化科技史的复习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隋唐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体现,明清时期民主思想家的出现和《红楼梦》的完成,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2.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四大发明在世界的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我国善于吸收世界上科技先进成就,从而丰富和推动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例如唐乐里的高丽乐,印度佛教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水利法。

4.凡是课本中提到的“最早”、“第一次”、“首创”等科技文化内容,都应作为复习重点,并按时间顺序加以分类整理。例如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成就和医学成就,等等。

例10.唐朝和宋元时期,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对欧洲产生过什么重要影响?试分析这些影响的国内条件和基础。

唐朝时,中国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经大食传到欧洲。宋元时三大发明传入欧洲。活字印刷术改变了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罗盘针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从条件和基础分析:唐朝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经济基础;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以及元的统一,都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政治条件。

总之,复习有法,但无定法,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学校老师具体指导下,认真复习中国古代史。

范瑞祥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西城区教研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室主任、北京西城区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西城区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被评为北京西城区先进教师和北京西城区优秀园丁。1985年以来历任北京市历史高考阅卷领导小组负责人之一。主编过《高考新动向与应试对策》、《高考复习指导丛书<历史>》、《高考历史辅导》等著作,编著有《中国近代科学家》、《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等著作,参与编写过《历史高考新题型》、《中学历史总复习》、中国教育电视台“复习时间”节目用书《高中历史》等著作。还先后在《中国考试》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史回顾的思路与方法_中国古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