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日比较看日本为何不能坦诚地反省侵略战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坦诚论文,战争论文,日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与日本分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和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战争的结局是他们都遭到了彻底失败。
战争结束了,两国都面临着对法西斯主义和侵略战争的反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两国的政治、军事走向,而且与世界和平切切相关,以致50年之后世界人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有增无减。
我们注意到,在反省侵略战争的问题上,德、日两国的情形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德国,虽然人们谈起纳粹战败的历史时感情仍是十分复杂的,一些当年的纳粹军人也不愿接受纳粹军队是犯罪集团的说法,而是将纳粹暴行与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联系起来;甚至还有一些人干脆重新打起纳粹的旗帜,成为新纳粹分子,如“光头党”。但这毕竟不是德国社会的主流,因为德国政府和80%的民众在关于纳粹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具有正确的立场。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曾在华沙无辜者墓前双膝下跪,以表示谢罪。1994年12月,德国总理赫尔佐克在参观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时说:人们不会忘记纳粹德国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惨剧,德国决不允许右翼恢复第三帝国。今年5月5日,德国总理科尔明确表示,50年前的5月8日是德国获得解放的日子。这个观点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反观日本,情况大不相同。固然有许许多多的具有良知的日本人对侵略战争表示了真诚的反省和道歉,但相反的思潮严重地存在,表现是:一,大臣“失言”问题,近年来已发生了七起,平均起来几乎年年都有(从1986年起,计有文部大臣藤尾正行、国土厅长官奥野诚亮、防卫厅长官中西启介、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外务大臣柿泽弘治、环境厅长官樱井新、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等)。二,篡改教科书问题,从1982年起,至今已修改了七次,侵略战争、殖民统治等关键词句被抹掉,南京大屠杀人数一再缩小,现在的课本只剩下1.5万人。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每年8·15都有很多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为战犯亡灵祈祷。以去年8月15日为例,村山内阁的大部分阁僚参拜了靖国神社,没去的只是少数,并且每到8·15,都有右翼分子身着侵华日军军服在靖国神社外面举行示威游行,政府当局竟不闻不问。四,不战决议问题。由社会党倡议的这项决议在国会遇到重重阻力,而竭力反对这项决议的正是以那些“失言”大臣为首组成的庞大议员联盟。双方争执与妥协的结果是,可以通过一项关于二战的决议,但至关重要的“不战”二字要去掉。五,广岛、长崎原子弹问题。日本有些人每年都在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企图通过对原子弹事件的渲染,给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一个错觉,似乎日本在二次大战中是一个受害者而不是一个侵略者。六,政治、军事大国问题。日本战败50年的今天,要重做政治、军事大国的意图已不加遮掩。实际上,日本在1987年已开始勾画“政治大国”的蓝图,在其全球战略中把充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为主攻目标,并以此展开了声势咄咄的外交活动,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架势。日本悄然迈向军事大国的动向也已引起世人关注。目前,日本的军费超过了俄罗斯跃居世界第二,军费额是中国的十倍多,其海军力量已超过中国海军,升至亚洲首位。俄国情报机构认为,以日本目前的技术能力,它可以在一年之内制造出原子弹。最近,日本又加强了对全球尤其是对中国和俄国的军事情报搜集工作,并正在花费巨款组建装备精良的快速反应部队。随着日本军事力量的增强,又有人向村山首相提出报告,建议日本自卫队以“主动防卫”政策取代“被动防卫”政策,致力于“建立国际秩序”。人们不禁要问: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对于国际社会究竟是祸是福?日本自卫队致力于“建立国际秩序”的“主动防卫”的新政策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曾经深受日本军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不能不关心的重大问题。
上述各个方面的令人警觉的现象,都不是偶然存在的,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即对侵略战争缺乏反省和“大东亚战争史观”的普遍遗存。
为什么德国、日本同为挑起二次大战的战败国,一个能够较好地反省战争,而另一个却不能做到?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德国在战后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理纳粹的工作,纳粹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看来,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都是不彻底的,但纽伦堡审判的情况要好一些。一些漏网的纳粹战犯在战后的德国犹如过街老鼠,几乎无处藏身,以致不得不隐姓埋名,流亡南美,以求苟存。
第二,战后的西德在美英扶持下建立了现代议会民主政体,东德则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社会主义体制,这两种制度都与法西斯思想水火不容,因此纳粹无论在东德,还是西德都没有市场。
第三,德国曾经两次挑起世界大战,结果不仅没有给德国带来利益,反而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这使得德国人民对纳粹的极端危害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有句俗话:“吃一堑长一智。”德国人吃了“两堑”,自然不能不长一智。
日本的情况与德国有较大的不同:
第一,它对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清理和所谓“战后改革”均很不彻底。由于《波茨坦公告》对于日本投降条件的规定过于宽大,因而在实际上使日本做到了有条件投降,其中最大的条件就是不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并且保留了天皇制。由于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和日本国民对天皇的精神信仰,故而天皇制的保留对于在日本彻底追查战争责任、反省侵略战争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战后控制日本的美国当局出于冷战即对抗苏联、中国及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改变了对日占领的方针,改取扶日反苏反共的方针,力图将日本建成反苏反共的“防波堤”。在此情况下,中国等战胜国对战争赔款的追索工作因受到美国的阻挠而不了了之,对战争的清算、对战犯的惩处也被搁置下来。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因参与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而被整肃的日本公职人员,又被重新启用,其中包括不少战犯,如吉田茂、岸信介等人甚至做了首相。这些人在美国的保护伞下与战后的右翼势力合流,从而在战前右翼势力与战后右翼势力之间起到了纽带作用,结果在自民党中形成了一股否认侵略战争历史的势力。对于这一切,美国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民族心态的影响。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中华民族是如此,日本民族也不例外。日本民族的坚韧、团结与敬业精神以及善于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并且为日本民族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但在某些日本人身上也可以看到明显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是无可否认的,也有人将它称之为岛国心态。某些日本人对侵略战争的死不认帐,大概与此不无联系,因为,对这场战争进行认真而深刻的反省,是需要宽阔的胸襟的。
第三,因经济繁荣而滋生的傲慢心理也影响了对战争的反省。战后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尖端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使许多日本人变得傲慢不逊,自认为日本经济奇迹的形成,是由于“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大和民族从五世纪统一日本时起,其大脑结构就与其他民族不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其他民族的贬低和轻视,如“犹太人是万恶之源”,“意大利人是世界上最差劲的人”,“美国是一个由劣等的下层阶级的后裔组成的移民国家”,至于那些尚处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在一些日本人眼中更是不值一提。难怪许多日本人对侵略战争中打的败仗,如台儿庄之战根本不承认,对整个侵华战争的失败也不承认。意大利政治家、学者齐亚诺·台尔察尼专门撰写了《日本人的自负与傲慢》一文,尖锐指出:“财富使日本人变得更狂妄,传统的对外国人的敌视态度比以前表现得更加明显。”许多日本的有识之士对此也有察觉。如新闻记者石塚正彦就指出:“日本人对自身优越感的信念,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根深蒂固。”日本前驻华大使中江要介对此也进行了明确的批评。
第四,由于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严重影响了日本对侵略战争真相的揭露,致使日本年轻的一代对于这场战争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这又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社会反省这场战争的困难。中江要介先生特别指出:“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日本过去在亚洲都干了些什么,几乎是既无这种知识,也无这种认识……据说有这样一个大学生,他听到日本吞并韩国,却表示惊讶,说还有这回事啊?”年轻一代对侵略真相如此无知,又怎能进行认识和反省呢?中江先生还将这一情况与德国作了对照,他说:“堪称为榜样的,是同样侵略了欧洲各国的德国的态度。德国的历届总理有机会就讲纳粹的错误行为,由衷地进行道歉。在编纂教科书中有关纳粹的错误行为时,也与有关国家协商和研究后写成,力争正确地教育年轻一代。”对比日本一再纂改教科书,竭力掩盖侵略战争真相的作法,两国的反差是多么强烈!
总而言之,我们对于日本目前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感到担心和忧虑。我们期望这种状况能得到根本的改变,因为坦诚地反省战争不仅有利于世界和平,也符合日本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方面,日本应发扬善于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传统,谦虚地向德国学习。
从中国的立场上说,我们必须自强,只有强大才能摆脱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命运,除此别无他途。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