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斯大林的评价_斯大林论文

再论斯大林的评价_斯大林论文

斯大林评价问题再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不仅关涉斯大林个人的是非功过,而且关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斯大林备受争议。西方敌对势力攻击他,苏共内部如赫鲁晓夫之流丑化他。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斯大林评价中的争议性问题

否定斯大林者从哪些方面否定斯大林?概括起来主要有:肃反扩大化、“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工业化路线、流放少数民族、“宗教裁判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被曲解,有的被夸大,以此妖魔化斯大林,丑化社会主义,这是苏联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重要斗争策略。因篇幅所限,本文就前三个问题作一分析。

1.肃反扩大化。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约一半篇幅是关于肃反扩大化问题的。肃反在当时的苏联是必要的。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希特勒上台更使苏联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而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则引发了苏联对反革命分子的警觉,肃反运动成为必然。希特勒曾说,苏德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斯大林在1937年枪杀了他在俄国的“第五纵队”。[1]实事求是地讲,肃反运动的确存在扩大化错误。作为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此负有领导责任,这一点毋庸讳言。但在赫鲁晓夫的引导下,人们把肃反扩大化完全归咎于斯大林,甚至把整个三十年代说成是“黑暗的时代”,无视当时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景象。实际上,肃反扩大化被严重夸大了。瓦·别洛策尔科夫宣称:“三千五百万完全无辜受害的人们!一亿八千万当中的三千五百万!也就是说六分之一人口被这人吃人的制度吞没了。”[2](P18)布热津斯基更是高呼“五千万冤魂”。在三十年代,苏联人口为1.6亿,战争爆发前夜的人口是1.9亿,如果真有三千多万甚至五千万人被杀,那多出来的数千万人又从何而来呢?

2.“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问题,是指三十年代末由伏罗希洛夫处理的36898名军人退役问题。当时,国防人民委员部因年龄、健康、纪律、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让这些军人退役。其中9579人被逮捕。退役者中许多人提出了申诉。到1940年5月1日,有12461名指挥员归队,其中包括因政治原因退役的10700名,1500多人被释放,70人被判处枪决。1941年5月,斯大林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当然,可以理解伏罗希洛夫同志。失去警惕性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为了在前线实施一次成功的进攻,需要成千上万个战士,而为了瓦解这一进攻,只要在参谋部里有两三个该死的叛徒就够了。可是,无论如何不能证明让4万个武装力量的指挥员退役是正确的,这一措施不仅过分了,而且从各方面来讲也是极其有害的。”[1]

3.工业化路线。斯大林时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方针。这也成为一些人否定斯大林的借口。实际上,严峻的历史环境要求苏联必须采取这样的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不仅使苏联仅用十余年时间,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年到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任务,而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1942~1944年,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2000辆,而德国在1944年5月的坦克最高产量也不过1500辆;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高1倍,迫击炮高4倍,反坦克炮高1.6倍。苏德战场上卡秋莎炮群惊天动地的怒吼,坦克集团军地动山摇的出击,证明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苏联的错误在于,没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加强农业、轻工业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后果

全盘否定斯大林,不仅是否定了斯大林一个人,实际上是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最终导致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陷入全面混乱。

1.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代探索者。然而,赫鲁晓夫却以批判个人独裁为借口,把一切脏水都泼到斯大林身上,颠覆斯大林的形象,其实质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掀起了“非斯大林化”浪潮,动摇了苏联人民尤其是青年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并引发了波兰、匈牙利的严重骚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利用赫鲁晓夫提供的“不人道”等“材料”,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反共浪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沿袭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观点,号召重评苏联历史,否定斯大林迅速成为普遍的社会运动。他们把斯大林时期乃至后来苏联的错误都归结为斯大林建立的体制。这样,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转向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苏共二十八大对“斯大林模式”正式作出否定性评价,认为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扭曲,是“专横官僚主义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使国家陷入危机。公然宣称:“我们的理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3](P2)这就完全抹黑了社会主义。实际上,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经济制度等,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否定苏联共产党的领导。1991年,苏联共产党这个有着74年执政经历、1500万名党员的大党,仿佛一夜之间亡党亡国,成为国际共运史的最大悲剧。苏共的失败不是偶然的,这与全盘否定斯大林密切相关。全盘否定斯大林,事实上就是否定了斯大林领导苏共的这几十年,就是否定了苏共这几十年的成就和历史。在对斯大林的一片否定声中,苏共的历史成为一个不断犯错误的历史,成为一个不光彩的历史。与这样的历史决裂就成为必然。原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博尔金回忆道:“情况越来越糟:党总是在自我批评,说要为自己过去的罪过负责,可是又无力改变现状。这使得人民对它疏远,把它视为万恶之源。……形势变得非常紧张。改革把国家带到爆发革命的边缘,只缺一个借口……”[4](P121)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苏共历史,这就逐步拆除了苏共执政的基础。在苏共提交二十八大的纲领草案中,公然建议取消宪法第6条关于共产党是执政党的规定![3](P26)简直是自掘坟墓!不仅如此,这也导致了其他国家共产党员的思想混乱,退党现象大量出现。

3.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党理论,拉开了“信仰危机”序幕。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公开化和民主化的口号下,掀起了重评斯大林的活动。国家领导人不断指责斯大林,攻击斯大林的文章连篇累牍,要求“粉碎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批判“斯大林主义”就要追根溯源。最后得出结论:斯大林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这就导致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否定。苏共“民主纲领派”头目阿法纳西耶夫曾赤裸裸地宣称:“斯大林主义的实质在于列宁主义。”“斯大林与列宁相比实际上没有任何新的发明。……我感到最重要的是要揭露斯大林主义所包含的列宁主义实质。”[5]1990年,《苏维埃文化报》主编阿·安·别利亚耶夫指出:“现在,正是列宁遭到了集中攻击,恰恰在我们的报刊上,而不是在外国的报刊上。……我们在某些杂志上看到了谈十月革命和列宁本人在以后国家遭遇到的灾难中所起的罪恶作用的重头文章。而斯大林仅被认为在恐怖方面继承了列宁的事业。”[3](P140)这就造成了意识形态的严重混乱,结果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潮成为苏联意识形态的主流。

三、评价斯大林应坚持的基本态度

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斯大林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是关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创。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结果是苏联解体。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

1.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斯大林。斯大林等第一代社会主义国家领袖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由人民群众选择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代表了那一段历史、那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追求。他们有辉煌的历史功绩,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不论功绩还是失误都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我们应把斯大林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把斯大林同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形势和苏联国情联系起来,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正如毛泽东所言:“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斯大林的功绩和错误;而不应当用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任意歪曲和篡改历史,主观地、粗暴地全盘否定斯大林。”[6](P111)例如,有人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姑息、纵容纳粹主义。但是,在西方世界坚持绥靖政策、英法美再三拒绝苏联联合遏制法西斯的建议的情况下,苏联如何才能保护新生的社会主义,如何才能破除西方“祸水东引”的阴谋?斯大林曾明确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保证我国获得了一年半的和平,使我国有可能准备好自己的力量,在法西斯德国胆敢冒险违反条约进攻我国的情况下予以反击”[7](P290)。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斯大林。对斯大林的是非功过,应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切忌非黑即白的全面肯定或全盘否定。毛泽东指出:“我们在总结斯大林的全部思想和活动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到他的正面和反面,他的功绩和错误。”[8](P284)并对那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8](P102)评价斯大林,还要区分主次,要看主流。不能因为斯大林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就否认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总体上看,他的思想和观点基本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说主要方面是正确的。“斯大林的错误同他的成绩比较起来,只居于第二位的地位。”[8](P284)“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8](P102)

3.着眼于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追究个人责任。评价斯大林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追究个人责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有300多年历史,经历了种种曲折和失败,仍在不断的自我调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其发展历程尚不足百年,并且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的。因此更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革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社会主义运动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严峻的挑战,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作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第一个探索者,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失误甚至严重错误是难免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我历来是‘难免论’。斯大林犯错误是题中应有之义。赫鲁晓夫同样也要犯错误。苏联要犯错误,我们也要犯错误。”[9]但就此而否定探索者的努力和这一制度本身,却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邓小平明确指出:“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10](P272)他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四、斯大林的历史地位

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领导苏联人民将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领导苏联人民打败德国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帮助亚非拉国家走上独立道路,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开创了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走向世界的时代。尽管他也犯了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但仍不失为马克思主义者。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者。斯大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探索者。他领导苏联人民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变为现实;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发展经济,使“社会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1](P633)成为现实;建立起按劳分配制度,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等等。斯大林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转变为具体可行的制度体系,并体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此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借鉴甚至照搬这一制度体系。一种制度模式能够得到如此大面积的推广,在人类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尽管在具体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毋庸置疑斯大林领导下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斯大林一生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领导苏联人民顶住资本主义包围的压力,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十余年时间弥补了同西方发达国家长达50~100年的发展差距,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世界第二强国。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20世纪的祖国史》写道:“30年代末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年均工业增长速度为11%,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三四个能制造当时所有工业品的国家。”[12]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人类开辟了通向未来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言:“斯大林同志指导苏联人民,把他和伟大的列宁在十月革命时期共同缔造的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成了光明灿烂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胜利用最现实的生活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限正确,具体地教育了全世界劳动人民应该如何朝着美好的生活前进。”[13](P104)

3.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据朱可夫统计,从1941年6月至12月,德军在苏德战场外只损失了9000人,而在对苏作战的前两个月,德国陆军已损失约40万人,当夏季和秋季战局结束时,德军精锐部队已伤亡近80万人。[14](P386)苏德战线总长6200公里,抗击着德军70%以上的师。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和被俘1000万人,占其战争总损失人数的73%以上。尊重历史的人都承认: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罗斯福也承认:“很难抹煞这样明显的事实,就是俄国军队所消灭的敌军士兵和武器的数量,比联合国中其他25个国家所消灭的敌军总数还多。”在这场维护世界和平的战争中,斯大林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可夫强调:“斯大林在战胜法西斯德国及其同盟者的事业中作出了巨大的个人贡献。”“毫无疑问,他是当之无愧的最高统帅。”

当然,斯大林也犯过大国主义、主观主义、斗争扩大化等错误。对这些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这些错误,有的是原则性的错误,有的是具体工作中的错误;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难以避免的。我们应当客观分析斯大林的错误,从中汲取教训。

苏联解体以来,经济持续下滑,社会治安恶化,人民生活长期未见改善。严酷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历史,必须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殷鉴不远,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标签:;  ;  ;  ;  ;  ;  ;  ;  ;  

再论斯大林的评价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