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探析论文_陶云娟

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探析论文_陶云娟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中医医院 四川省 攀枝花市 米易县 617000

【摘要】 目的 探析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健康人群216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人,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同伴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教育效果。结果 实验组人群的态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且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95.4%)高于对照组(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将同伴教育应用于艾滋病的预防中,能够提高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加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关键词】同伴教育;艾滋病;预防

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它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免疫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导致人体极易感染各种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经统计,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患者的人数逐年成上升趋势,病死率也逐渐上升[1]。因而如何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采取的艾滋病的干预措施主要有公共媒体宣传、娱乐场所强制提供安全套、同伴教育等。现笔者就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作用进行探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健康人群216人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人员均排除有艾滋病者,同意加入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入选人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人,实验组中男性64人,女性44人;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7.3±2.1)岁;对照组中男性61人,女性47人;年龄17-37岁,平均年龄(26.7±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发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包括进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诸如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如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等。

实验组实施同伴教育,具体措施如下:(1)在所有实验组人员中,首先应该对其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性格、对大局的统筹能力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选择部分具有奉献精神、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给力较强的人员,作为此次同伴教育的实施者。(2)对选择出来的部分人群组织培训,帮助其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训练其语言组织能力、调节氛围的能力以及感染力,并在进行培训期间,进行尝试训练,培训结束后,需对其的语言表达能力、感染力等进行考核,以保证同伴教育的顺利实施。(3)在实施同伴教育时,需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同伴教育的有效实施;将108人依据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历等方面分为6个小组,每组18人,其中1人为同伴教育的实施者,负责同伴教育的相关事宜,定期在每周二、四、六或选择大家都有空余时间组织小组各成员进行学习,每周3次,连续进行为期6周的宣教时间。学习方式可借助视频、游戏、宣传片、动漫等方式逐渐影响小组成员,本次学习结束后,可留30min的时间,便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3观察指标

学习结束后,对两组人群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其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比较两组人群的态度(即态度评分,采用10分制,分数越高,态度越好)以及艾滋病相关知识(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回答正确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SP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年龄、态度评分等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性别、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 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人群的态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人群的态度评分(8.4±1.2)分;对照组人群的态度评分(6.2±2.1)分;实验组人群的态度明显好于对照组(t=9.453,P=0.000)。

2.2两组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比较

实验组人群中有103人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正确率为95.4%(103/108);对照组人群中有82人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正确率为75.9%(82/108);实验组人群正确率高于对照组( =16.64,P=0.000)。

3.讨论

艾滋病是一个对人类危害较为严重的传染病,是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后引发的疾病,故而又被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该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已影响了社会公共卫生的发展,造成社会问题。虽然人们对艾滋病进行了不断研究,但仍未找到艾滋病相关的抗体,因而对于艾滋病,只能从预防坐起。经调查显示,艾滋病的主要人群分布于20-40岁之间,占总人数的70%以上[2]。因此对该部分人群做好相关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工作,能够有效的减少艾滋病的蔓延,从而有效的降低艾滋病的感染情况。20-40岁人群中,有学生、初步进入社会、社会经验丰富以及成功人士等,其接触的人群不同,导致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达不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故而需选择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而同伴教育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是将具有相同性别、年龄段、经历、背景等相似人群聚集到一起,由非心理工作的人群,通过选拔、培训以指导相似人群,帮助其了解相关的健康知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本次实验中,选择216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健康教育,而实验组则采用同伴教育,结果显示:实验组人群的态度以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均要优于对照组,表明在相似人群中,同伴教育更加能够引起关注、共鸣,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但在进行同伴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艾滋病同伴教育者的选择,需有丰富的艾滋病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感染力等。(2)同伴教育不应局限于一种形式,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便于选择大家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以更好的达到效果。

综上所述,将同伴教育应用于艾滋病的预防中,能够提高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加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明雅, 夏品苍, 邱月锋,等. 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死亡病例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5, 16(3):231-233.

[2]薛菊兰, 胡晓原, 王向荣. 患者血源性感染因子检出调查与职业防护[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6, 33(7):645-648.

论文作者:陶云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3

标签:;  ;  ;  ;  ;  ;  ;  ;  

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探析论文_陶云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