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杂交抗虫棉“盛杂棉4号”F1简介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栽培技术论文,高产论文,要点论文,简介论文,抗虫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盛杂棉4号”是湖北盛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棉花研究所(湖北所)结合当前棉花生产需要精心选育的高产、多抗杂交棉新组合。2006年在湖北天门、黄冈、枝江以及湖南安乡、南县等区域进行生产试验及小面积示范,均表现优良,比当地主推品种明显增产。该品种已参加2006年湖北省杂交棉预备试验并已申报2007年湖北省杂交棉花正式区试。
一、形态特征
“盛杂棉4号”植株中等高,呈塔型,茎秆光滑,叶片适中,通透性好,铃椭圆型较大。
二、农艺性状
全生育期135天,株高135厘米左右,果枝20台以上,茎秆柔软有弹性。
三、产量现状
中部平均单铃重6.5克,结铃性好,亩密度在1200~1400株水平以下,单株成铃一般在47个以上,总桃数在6.5万个以上,大样衣分42%。一般亩产籽棉可达320公斤,皮棉在130公斤以上;在高产栽培模式下,产量可达800斤以上。
四、品质性状
湖北省棉花纤维检测所测试为:2.5%跨度31.3毫米,整齐度85%,比强度31CN/tex,马克隆值4.7,反射率75.6%。
五、抗逆性状
经检测鉴定枯萎病指数为5.6,黄萎病指数为19.8,为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棉花品种。
六、品种特征特性
1、熟期适宜:全生育期135天,属中熟品种。
2、株型紧凑:株高135厘米左右,呈塔型偏松散,茎枝疏朗,叶片中等大,叶色深绿,叶片较厚,功能期长,光合作用强。铃椭圆型,铃型一致,结铃时空分布均匀,内围铃多,成铃率高。
3、高产稳产:该品种比鄂杂棉1号增产13.6%,平均成铃数在47个左右,亩产籽棉325公斤左右。
4、抗病性强:经2005~2006年湖北、湖南、安徽、海南等省份多点试验示范种植,表现出抗枯萎、苗期未发现病死株;耐黄萎病,中后期叶色正常,叶片完整,无红叶茎枯病。抗虫性较好,高抗棉、红铃虫。
5、抗逆性好:对低温阴雨、高温干旱、土地瘠薄等逆境的耐受性强,没有高温落桃和低温不育现象,后期耐衰性好,有效成铃期长,秋桃多,秋桃盖顶。
6、适应性广:该品种对湖北、湖南、安徽等相连省份的气候适应性强,适合于多种棉田种植方式,适应于各类土壤条件的棉田种植。
七、生产优势
1、籽粒饱满好拿苗,出苗后子叶肥大,苗势强,苗株健壮。
2、主茎出叶快,现蕾早。伏前桃及秋桃比例合理,秋后长势强,后劲足,耐秋性好,不早衰。
3、杂交优势强,植株高大。功能叶持续时间长,耐高温、干旱、瘠薄,特别是不良气候条件下内围铃脱落少,优质铃成桃多,比例高。
4、铃壳薄,吐絮畅,朵絮肥大,好捡花。中期花铃重平均6.5克左右,衣分42%。
5、原棉不孕籽率低,虫花、疵点少,光泽好,手感柔软光滑,售棉级别高。
八、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及长江中下游棉区种植
九、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3月底~4月初播种均可。播前晒种,钵土以沙壤土为好,要求结构疏松,氮磷钾养分齐全。每钵播1~2粒种子,按照“湿透钵—播干籽—盖爽土—盖拱膜”的程序进行。苗床播后要保湿保温齐苗,力争5天出苗。齐苗后揭膜晒床降温,防止棉苗旺长和防苗病,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壮苗。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在4月底至5月上旬,苗龄30天左右时及时移栽。移栽密度每亩1200~1400株,要求等行种植,行距110cm,株距45~50cm。要求保证移栽质量,避免形成僵苗。
3、科学施肥。施肥原则为: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硼肥,重施花铃肥,普施盖顶肥。底肥:每亩农家肥2~3方,加尿素10公斤,磷肥25公斤,氯化钾5公斤,硼肥1公斤。稳施蕾肥:每亩施氯化钾10公斤,饼肥25公斤。普施盖顶肥:打顶前每亩施尿素7.5公斤,氯化钾5公斤。8月份结合防虫,每间隔7天左右喷施磷酸二氢钾及硼、锌微肥或者棉花专用叶片肥。
4、化学调控。化调原则:前轻后重,少量多次,轻调重控,以调为主。8叶期现蕾时每亩喷缩节胺1克;14叶盛蕾初花期每亩喷施缩节胺1~1.5克;20叶花铃盛期(7月中下旬)每亩喷施缩节胺1.5克,立秋前后(8月5日左右)打顶。打顶后每亩喷施缩节胺2~2.5克,8月中下旬视长势结合叶面喷肥,每亩喷施缩节胺2~2.5克。
5、虫害防治。棉田前期防治对象是苗蚜、红蜘蛛,以生物生态控制为主,化学防治为辅,7月中下旬控制伏蚜、盲蝽象、斜纹夜蛾及甜菜夜蛾为害,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诱杀。对棉、红铃虫,视发生情况三、四代酌情防治。
(湖北盛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棉花研究所)
(摘自《湖北科技报》2006.12.15.(B3)
联系电话:027-507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