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探析--以新加坡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_教育论文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探析--以新加坡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_教育论文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问题探析——以新加坡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价值观论文,范式论文,新加坡论文,探析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3)09-0034-06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以及多样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整合多样价值观念、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当务之急。他山之石,或可攻玉。新加坡在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具体的方法、手段、措施上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特性

(一)原点:实现多样中的统一,统一下的多样

第一,多样中的统一。新加坡是由多种文化、多个民族、多个宗教信仰、多种语言组成的一个新生移民国家,不同种族必然带来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容易引发种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危机,造成种族隔阂与冲突,进而使种族间的文化认同危机上升为对国家的认同危机,影响新加坡国家意识的统一。

在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的促使下,新加坡政府开始将培育“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作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目标,由此推进国家的多样统一。在新加坡政府看来:“国家意识是行为主体的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感情上的结合,在心理上认为我是国家的一部分。在自我内部,国家也被内摄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1](p.226)所以,新加坡国民,不论信奉何种宗教,传承何种文化,使用何种语言,“我是新加坡人”代表着统一的国家认同,代表着必须为新加坡建设服务的共同目标。

第二,统一下的多样。新加坡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只注重培育“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同时也强调在统一的国家意识下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新加坡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主张进行人本化的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存以及多元发展,反对任何遏制个人多样发展的教育模式,反对实施任何工具性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有选择地设置相关课程,可以设置显著课程,也可以将这些统一目标分解到各学科教学中,这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关照了各高校的特殊性,又使学校能够传授完整、统一、共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意识。

由此可见,新加坡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正确处理了多样与一元的关系,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其“发达、民主、文明、和谐”的最初目标。

(二)支点:多方协同配合,全方位灌输渗透

为了确保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真正付诸实践,形成“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促进多文化、多种族的共生共荣。新加坡政府通过多重手段相互补充、协调配合,利用一切场合阐释、宣扬核心价值观,开展了多渠道、多途径、多方法的有益探索。

第一,从教育渠道上看,政府引导、学校教授、家庭渗透是新加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新加坡政府利用政府力量进行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通过雄厚的资金保障和一整套推动核心价值观培育、传播和践行的体制机制,引导核心价值观的推进,这体现在新加坡经济、文化、外交、教育、科技、宣传、营销、传播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意识委员会”,每年都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

新加坡高校重视利用学校课程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新加坡,不同学校设置的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是不一样的,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德育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开设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第二类是开设寓于其他学科中的德育课程;第三类是开设寓于核心课程中的德育课程。”[2]在这些课程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课堂教学灌输法。这种方法又分为直接课堂教学和各科间接教学,其目的是借助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法,如情境设置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对学生直接灌输道德和相关价值观,使学生对传承下来的正确的知识、规则或道德标准、价值判断有初步的认知,使他们能够辨别是非对错。另外这些课程还配合了讲座、户内户外的观察与报告、专题讨论等,以提升这些显性教育的效果。

新加坡家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家庭具有抚育下一代、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价值观的重要功能。“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为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咨询和建议,其内容之一就是向年轻人灌输积极的家庭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3](p.182)该委员会还启动了学校家庭教育计划,专门负责对家长进行培训,其课程包括:亲子教育、价值观教育、沟通技巧、性格养成等,通过培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对家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教育方式来看,新加坡高校尤其重视在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运动、道德实践以及社会舆论导向、法制建设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方面。新加坡高校不仅通过通识课程渗透价值观教育,尤其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在校园活动中,新加坡为了培养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在每天的升旗仪式上,都要求学生背诵如下誓言:“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社会运动、道德实践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每年开展的全国性运动大约有20多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文明礼貌运动”、“尊老爱幼运动”、“忠诚周运动”、“国民意识周运动”等。这些运动多是围绕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展开的。运动赢得了民众,也教育了民众,深化了民众对新加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为新加坡国民进一步贯彻、践行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十分注重在道德实践中强化核心价值观。新加坡政府特别规定,学校应设专职的课外活动主任,专门负责在学生课外道德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活动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尊老爱幼活动、忠诚活动、关怀与分享计划等。

社会舆论导向、法制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的舆论导向,借助法律杠杆和经济惩罚手段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防止西方各种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等对青少年的侵蚀和负面影响,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公务员、官员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新加坡先后颁布了《反贪污法》和《公务员指导手册》,对公务员、官员的贪污行为和职业操守作出全面、具体、严密的规定,要求公务员、官员在任职前必须申报个人的家庭财产,并进行任职宣誓:绝不贪污、绝不违法,否则自愿承担最严厉的处罚”。[4]

(三)亮点:国内外文化兼容,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并重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样文化融合的移民国家,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凝聚在“新加坡国家”的旗帜下,形成内心的认同与归属是新加坡政府一直所致力达到的目标。为了培养对新加坡的认同及对新加坡共和国的归属意识,其价值观教育保留了对新加坡国内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传统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尊重与兼容。新加坡于1991年1月15日通过了共同价值观,其基本内容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5]相对于在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历史悠久的欧美国家而言,新加坡高校推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方式。

第一,国内外文化兼容发展。新加坡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构建自身的教育模式时兼容并包了东西方教育模式中的各种有益成分。例如,在教育内容上,将儒家文化作为其教育模式的内容来源,将西方教育原理和形式作为其教育模式的方法论依据。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模式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尊重个人价值的做法;在提倡东方的感性文化的基础上,又注重搭配平衡西方的理性文化。又如,在教育方式上,在坚持传统的灌输法外又积极引进西方各种价值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并同传统儒家教育方法进行整合,在整合中进行创新。

第二,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并重。在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在涉及整体与个人关系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它意味着“在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关系时,应该将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个人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6]这也意味着当国家利益和社区利益发生冲突时,社区利益要让位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外,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注重国家至上的整体价值,同时也非常注重整体价值下个体价值的实现。其中,“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是指在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至上的同时,也要照顾到个人的应有权利,体现人的价值。每个人在新加坡社会中所享有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是受到尊重的。正是在这一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在每次经济危机面前,新加坡政府和人民都能够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克服重重困难,使新加坡经济社会走上正常的轨道。

二、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该国人民精神家园的核心和支柱。面对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面临诸多困境。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选择与一元要求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价值阵痛期,西方思潮大量涌入,社会价值观急剧变化,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呈现多线条、多向度的特征,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发生交流、碰撞,价值观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但是,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更强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元要求,而往往忽视了大学生个体价值选择的多样性。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多样化的现状,一元化的价值要求与其构成了矛盾与冲突。如何使它们和谐共生,化解两者的冲突与矛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益于他们多样的个性发展,成为高校教育部门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样需求与单一教育模式的冲突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是联结教育与受教育者两类主体的中介,是实现价值观教育的预设目标、产生教育影响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主要以灌输式的显性教育为主。这种显性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阵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教学主要内容,这种教育往往仅局限于学校以内,主要关注政治原则的灌输,忽略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忽略了教育的现实性和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性,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忽略了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样的社会,在多样的社会中,人的需要也多样化。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的群体,面对多样化的社会、多样化的价值观,他们会有多样化的需求。目前高校的机械灌输、脱离现实社会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一点的逆反和抵触情绪。

长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在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配备了许多教师,用大量课时进行集中讲授,但在许多大学生眼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共产党员应该掌握的思想;法律只是一组空洞、远离现实生活的规则;爱国主义也被部分大学生理解为一个抽象的概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转化”的目的并未成功实现,探索新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方法成为目前尤为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过度偏向

任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都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种。社会价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整合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整体价值教育,其目标是为社会正确的判断和价值取向给予合理性论证和解释,同时把这种合理性的解释变成社会凝聚力”。[7](p231)

实践证明,任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价值功能的实现都必须与个体价值功能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由于教育者的认知局限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味强调教育的整体价值导向而缺少对个体价值的观照。

三、新加坡高校的价值观教育范式对推进我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一)核心价值主导与多样价值追求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层面的主导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p31)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向当代大学生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向他们昭示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但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同时,不能否认大学生个体之间可以有不同层次和多样并存的价值观,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追求可以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二)主渠道灌输与全方位引导相结合

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除了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渠道的理论灌输,还要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从新加坡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形成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积极构建“学校—政府—家庭—社会”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综合德育模式,学校内部德育与其他学科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推动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化、法制化、生活化、大众化。

第一,发挥学校的“三化”功能,推进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化。

首先,要发挥“第一课堂”的内化教育功能。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还要注重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交互式转变、教学内容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教学理念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7](p39)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化水平,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理论灌输。另一方面,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要注重多学科综合教育。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避免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交叉、重复,又能搭建综合育人新平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不断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其次,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外化渗透功能。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体认、感悟价值规范的基础上,自觉而真切地实践价值追求,加快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最后,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固化引领功能。通过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以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集体文化为载体,努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实践中自觉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来设计自己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

第二,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推进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法制化。

从新加坡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中不难发现,新加坡政府在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人”国家意识的培养和五大价值观的提出本身就是新加坡政府治国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得到了法律、制度、政策等的支撑和保障。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政府应发挥组织领导、宣传动员、整合力量、机制保障的强有力作用。

首先是政策引导。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颁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用24字简要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们党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但是,目前仍有某些措施的实施不到位。例如,在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为此,必须构建一个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各级政府相互配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70%,剩下的30%由地方各级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只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为我国高校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法律约束。科学严谨的法治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保障。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各种法律规定,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诸多内容制度化、法治化,成为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尽可能地在日常行为中巩固下来,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变成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切实可行的做法。例如,通过制定《公务员薪酬管理条例》来规范公务员薪酬发放的标准和程序,增加透明度,使他们不能贪;对贪污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绝不姑息,使他们不敢贪。

第三,发挥家庭的渗透功能,推进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

因此,对于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发挥家庭教育的渗透功能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在具体的日常事务之中,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真善美的一面,也认识到假恶丑的一面,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恶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对学校教育起到良好的补充和巩固作用。

第四,发挥社会的熏染功能,推进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长期渗透的,通过公共环境的熏染,可以有效推进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通过兴建规模宏大的场馆、举行庄严的仪式,充分利用文物或有历史意义的场所进行核心价值观宣传,以“环境”、“氛围”和“生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影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传媒,以及音乐、网络游戏、软件等创造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符号,将核心价值理念嵌入其中,通过文化产品本身的形声性、再现性、娱乐性和审美性,形成对大学生的吸引,使大学生在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大众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

(三)情感认同与价值同构相融合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与权利,而且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个性。因此,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我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注重规范性教育,但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不是力求千人一面。所以,中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即必须正确处理好多样需求与一元要求之间的关系。这要求我们,既要强调大学生多样的价值观选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增强国家认同感为核心目标,达到情感上的认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要认可大学生价值需求的多样性。

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教育。一是通过社会实践,对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进行定位。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采用社会已确立的政治标准来衡量、约束自己,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通过文化引领,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通过将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及内蕴的精神纳入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吸收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成果,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新加坡及其他国家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中有许多值得我国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借鉴和吸收的内容。但是,任何范式都是在特定的民族背景、历史传统中针对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产生的,如果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指导中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会因为文化土壤的缺失而使之失去生命力。因此,对于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在借鉴和学习他国成功范式的同时,更要注意处理好外来引进与本土化融合、外来范式用中国本土特色进行创造性的转换问题,以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

标签:;  ;  ;  ;  ;  ;  ;  ;  

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探析--以新加坡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