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论文_张传稳,刘鹏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21002

【摘 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158例在我院骨科接受髋部手术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9例,所有患者均因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接受手术治疗。一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Routine nursing),记为R组;另一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Comprehensive nursing),记为C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下肢疼痛和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率及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等。结果:C组患者下肢疼痛和肿胀发生率为8.9%,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R组(P<0.05)。C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达94.9%,显著高于R组(P<0.05)。C组患者住院时间(9.6±2.3天)比R组(13.5±4.1天)短(P<0.05)。C组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88.6%显著大于R组46.8%(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髋部骨折;综合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288-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因血液在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凝结而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严重时可继发为肺动脉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亦是髋部骨折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而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因存在高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加之骨折手术后存在局部血肿、长期卧床、下肢制动及患肢牵引等情况,均可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进而诱发DVT形成,发生率可高达30%~40%[2]。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增加患者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痛苦,增加患者住院时间,有些患者甚至需要接受非计划再次手术(安装下腔静脉滤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一直是医生和护士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选取自2015年起因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在我科行髋部手术的患者采用此护理方案,评估其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共217例患者因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58例患者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年龄大于60岁;(2)术后当天开始给予规范抗凝治疗。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分别为常规护理组(Routine nursing group),记为R组,综合护理组(Comprehensive nursing group),记为C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按照入选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组,自2015年2月,第一例因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编入R组,第二例编入C组,依次类推,至2016年2月为止。

1.2.2护理方法:R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询问患者病史,对其术后全面评估,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加强饮食及健康指导等常规护理。

C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包括(1)术前护理:①术前通过血常规、生化全套和凝血功能等辅助检查,对患者术后发生DVT 的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②宣传教育,讲解DVT 的危害以及预防的重要性,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③饮食指导,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尤其是存在内科合并症的患者;④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缓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恐惧、焦虑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2)术后护理:①保护下肢静脉,避免下肢静脉输液以及对静脉刺激性较大的药物,防止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②病情观察,观察患者双下肢皮肤温度、色泽以及疼痛情况,每日触摸足背动脉,发现异常立刻通知医师,并行彩超检查,尽早明确诊断;③密切监测下肢周径,每日上、下午对患者双下肢进行周径测量,以髌骨以下10cm 处及髌骨以上15cm 处为准,测量3 次取平均值并做好记录;④体位护理,嘱咐患者仰卧并抬高双下肢,高度为30cm,利于双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⑤疼痛护理,术后采用静脉止痛泵,同时备有口服止痛药,提高患者耐受力;⑥药物预防,遵医嘱,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剂量为4000U,1 次/d,连续7d;⑦功能锻炼,嘱咐患者早期实施功能锻炼,运动量从小到大逐步增加,根据患者是否有不适反应,及时调整运动量的大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hi-square检验。以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入选158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被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护理组(R组)和综合护理组(C组)。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患肢分布、骨折类型、手术方案、麻醉类型、内科合并症、术前等待时间及术后抗凝药物开始应用时间和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下肢疼痛和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及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被称为“Virchow三联征”。髋部骨折导致静脉膜的损伤,手术和应激刺激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疼痛、麻醉及限制患肢活动使静脉血流淤滞,如果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龄等因素,则更增加了DVT 的危险[3]。故老年髋部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DVT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患肢残疾,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后遗症,甚至发生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

在围手术期,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及时、安全、有效的优质护理能够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4]。综合护理是我科近年来推崇的护理模式之一,重在全面、有针对性、及时。术前首先对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是综合护理的基础,使护士明确重点患者;然后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这样有助于患者及家属及时发现发生DVT的发生;同时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术后除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重点关注DVT的临床表现,主要强调体位护理和早期的功能锻炼。胡章云等[5]研究表明术后抬高患肢,可使腘动脉平均最高血流增加33%,利于静脉回流。Strijkers等[6]认为静脉血栓发生时间在伤后或术后1h~22d,其中3d 内发病者占53.2%,同时强调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李春霞等[7]研究认为患者术后平卧6 h,存在着DVT隐患。早期功能锻炼可使DVT的发生率由10.07%降至1.76%。本文79例综合护理组患者DVT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10.1%vs 2.5%,P<0.05)。结果表明有针对性、全面、及时的综合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

在综合护理的同时,护士能够对此类疾病进行系统深刻的学习,对提高护士的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有重要作用。于此同时,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和护理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16.

[2]Sun Y,Yang J.Observation of efficacy of plantar arteriovernoua pulsesystem in reducing limb swelling induced by total hip/knee replacement[J].Journal ofNursing,2008,15(8):59-61.

[3]邓小明,李文志.危重病医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8.

[4]张瑛,商月娥,杨新明.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1(3):324 -325.

[5]胡章云,李莉,张国英,等.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 28(10): 43-44.

[6] Strijkers RH, Cate-Hoek AJ, Bukkems SF, et al. Manage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revention of post-thrombotic syndrome[J]. BMJ,2011, 343:d5916.

[7]李春霞,谢春雷,李爱文,等.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37-39.

论文作者:张传稳,刘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论文_张传稳,刘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