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别于传统的学徒制和个人别化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化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但近年来,现代教育的重心却越发偏向于追求利益,结果使学生脱离学校后无法顺利与社会形成良好的衔接,或者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导致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一些比较务实的看法和观点已经被提上日程。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进行形态的转变。
关键词:教育 改革 转型
人才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在2016年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表示,转型的真正核心是人才的培养模式。但在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作为主要人才输出的我国各高校存在一定的教育结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会引发很大的社会问题,如毕业生找工作时没有敲门砖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同时用人单位又很难找到适合的人才,那么解决这种社会问题的办法就是转化各级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来满足经济社会对各等级教育的需求。
一、本科教育转型中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为了适应社会,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近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机制,并发出通知,要求地方积极配合落实文件精神。通知指出,要着眼于找出并废除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模式。“意见”在“完善的培训支持机制”中第十二个方面指出,建立了人才的技术技能,生产和教育合作培训模式的整合。技术技能培训模式创新,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双师”的技术技能培训,开展合作试点培训。研究制定人员激励的技术技能,探索建立企业总工程师制度、试行制度、薪酬制度和股票期权制度。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可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放眼国内外许多研究技术型大学属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例子都很多。在我国重视职业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把受教育作为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社会则以“读书”为荣,以“务农”为耻。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将这种“以职业为轻贱”,“以职业为苦”的思想视为“职教之礁石”,认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歧视职业教育势必严重影响社会的前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关于改革,由教育部提出的改革的理由是明确的,这主要是解决缺乏技术和专业人才,增加职业教育和人才供给,增加职业教育数量以及应用型人才的供应,从而解决就业结构矛盾。
二、教育转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基础
从当前我国的本科教育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在当下的情况下,本科教育应当以学术教育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强调知识和学术的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同步培养,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开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突出学科对工作岗位的有效应用,才能做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本科教育面向型要以适应社会为准。以专科和职业为重要的导向。
目前本科教育主要以学术性教育为导向,与已有的科学研究为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任务提高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掌握实践能力是不足的,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学科划分出有实用性的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的使用课程,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让学生走上适应社会的道路,帮助其在专业领域生存发展。
这就要求目前的本科教育应当以服务社会,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作为目标。对社会分工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为重要教学目标,调整教学任务和科目设置。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侧重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以理论学术教育为主,引领专业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育学生。由此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应当以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应该遵循市场发展的需求,采取应用型教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重要方向开展教育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本科教育中,应当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当地经济建设情况、目前科技水平以及未来社会的趋势预测,既要有适应社会当下需求的考虑,也要有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考虑,以市场为导向,也不是说什么都要迎合市场需求,而是本科学校能够将任何专业都能保持在社会的一个较高水平,综合考量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学校的实际条件,坚持优势发展,考虑教育的长线目标和周期性,从而形成具有社会特色的专业,适应不同岗位的发展,这对于在校夯实基础,以专业为依托,以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更新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开展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合作合理配置产学研资源,实现产业资本、人才资本和科技资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更有效的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广大企业准备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因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着重体现在: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就是在思想观念上一是尚未真正建立起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度重视:二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仍采用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方法,以学校教育为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特别是企业发展需求相脱节,不能适应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而言,要想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及职业岗位内涵与外延的不断变化,就必须转变观念,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教育思想、内容和模式。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促使应用型高校要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及其需求,寻求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佳培养手段和途径,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过程始终围绕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职业素质的总目标进行,形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并优化产业结构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育不同的是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但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后,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跟不上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急剧增长,造成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资源建设滞后规模扩张、设备水平滞后行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问题。学校受办学经费的困扰,实习基地和实验实习设施等实践教学资源己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更不能达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己经成为制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通过吸纳大量的企业深入全面的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能加强实践环节和教学和训练,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践和实训,让学生切身感受真实的生产实践,学习生产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有力的推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有机结合学校和社会企业的优势,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学生阶段性的生产实习、岗位实训、毕业实践等均可以在有培养任务的企业万册很能够,使学生能与真实的职业环境零距离亲密接触,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产学研合作这个重要途径,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目标就是专业设置和调整要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了加强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聘请行业人士或技术专家进入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社会和企业需求,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职业链,指导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宽服务面向,调整专业口径,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内涵,提高专业布局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五、加强教师队伍改善
教师是高校的第一核心资源,教师的丰富实践经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前提。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机会,通过深入生产线,对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直接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要与发展需求以及实际工作岗位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由此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要努力吸收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可以努力吸收智力资源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例如,从企业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改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实训指导效果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孔繁敏等.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2】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
【3】王毅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版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版
【5】高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J]明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版
论文作者:许东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本科论文; 人才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需求论文; 社会论文; 产学研论文; 专业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