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公路管理署 上海 200129)
【摘 要】市政规划是全面激发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城市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的总指挥,风景园林设计是城市发展的一大板块,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核心作用。通过结合人类行为学、心理学以及视觉美术学等专业科学的创新结合,园林设计在视觉美观的前提下缓解市民的精神紧绷度,达到创新设计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4-0167-02
1.当前阻碍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创新的因素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狭义上来说是通过突出特定地域、地理的特征,利用地势环境特点营造出美观的整体布局;在广义上来说,园林设计折射除了民众的精神需求以及人文历史文化特点。不同的国家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因此每个地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民俗特色、宗教信仰、地理地貌以及人文环境,导致各地风景园林的风格迥异、内涵百变。每个地域本身的文化思维、精神追求、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实际生活需求往往会被设计者糅合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深刻蕴藏着对每个地域风土人情的人文情怀。这样的设计初衷带有地区特色倾向性,这种偏向规划不仅包含了当地的社会经济与精神发展的轨迹,同时突出地域特色风格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与结合,成就千姿百态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林景致。
1.1 忽视地域性与地方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过度追求所谓的与国际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接轨,不成熟的运用工业化设计元素,完全脱离实际地域风貌和人文环境的架构,风景园林缺乏地域特色,具有千篇一律的现代风格。从上海到苏州,再从杭州到昆明,现代主义设计破坏了园林规划的独特性,是园林建设实践的最大缺陷。
1.2 过度重视园林设计的科学性,缺乏对理性主义设计感的融合
园林景观最值得欣赏之处在于其设计韵味,而不是简单的视觉冲击,但是现代设计主义的理念更多追求视觉效果和创新设计,过度强调与众不同,但在落实园林设计的实际情况中,所谓创新只是改变传统的布局摆设,或者总体色调并没有设计理念上的根本性突破,视觉上的良好效果往往只会产生瞬间的欣赏,缺乏设计韵味使得景观不具有持久性吸引力和观赏性,容易被人遗忘。因此,园林设计的灵魂在于设计作品的内涵底蕴而不是纯粹的视觉效果,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是艺术作品存在的价值与生命。园林设计艺术由于需要大量植物进行点缀装饰,因而要考虑到季节天气变幻带来的变动因素,充分利用自然进程的蜕变为园林的四季增添艺术效果和人文情怀。
1.3 理论与实际建筑设计相互独立
园林设计在实践中的一大缺陷是理论设计和实际建设存在相互独立性,园林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是泾渭分明的两个行业,通常有建筑师主导整个实践过程,所以园林设计方案并不能被完全的应用于实际建筑。建设工程与设计方案的不统一往往导致园林设计作者的表达不能完整的呈现,严重影响园林景观的最终展示效果。
2.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可借鉴的创新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主义”的感性思想表达多过于现实主义的直接表达,重视事物内部蕴藏的哲理更胜于表面的直接描述,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园林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五行之术与花鸟布局的设计语言,以及古诗词中描绘的想象空间,创造出及意境与现实于一体的园林,对于当前国际设计理念与现实主义风靡的形势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 民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是依自然而生的文化,无论是诗词歌赋的文学创作还是山水花鸟的艺术表达都离不开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华山水观寄情思于自然景致,化山石为设计灵魂,人的精神意志与志趣理念来源于自然山水的运行规律,驰骋于旷野中,游离于山河间,掇山理水的构建理念是园林设计的架构,也是情感表达的人文基调。
2.2 功能要求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不仅追求视觉美观、情感丰满,同时重视园林布局的功能要求。园林景观的最初设计初衷是为了提供一个更适合居住、生活的环境,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而视觉效果与意境营造是为了烘托使用者的愉悦情感。这就是中国园林与现实主义园林的本质差别,重视人文情怀与功能使用,提供最适合居住的环境氛围。
2.3 自然诗意
中国人对诗意有强烈的追求,对于理想的居住环境往往赋予山水交融、花鸟成群的理念。从“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梦境与现实的统一到“黄老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再到“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与人景交融、寓情于景,都贯穿了人与自然的共存之美的理念,这样的人生追求与哲学思考在园林艺术创作中得到完全彻底的体现。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精神是反对违背自然进程的刻意雕琢,强调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表达对于自然环境的憧憬与崇敬,在工业化异常发达的当代,这样的自然理念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保留纯粹情感的最佳途径,极大程度上增添艺术感与真实感。
2.4 空间布局
通过花鸟、水文、山石的景观空间排列可以达到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的视觉效果,完整的呈现景观整体性能。迂回曲折的空间路径设计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假象,延伸静态园林的动态之美,赋予景致的留白想象,升华作者的情感表达。利用有限的立体和平面空间,通过精妙的设置布局,综合运用对景、框景等设计手法创造出集视觉与人文于一体的园林景观。
2.5 修饰材料
园林设计中的修饰材料具有生命价值,与生命产生同调的材料才更能让人有归属感,从而达到颐养天性、修养身心的效果。草木花鸟代表着自然界的生命变迁与周而复始的生命规律,动物代表着生命的活力,水源代表生命之始、园林之魂,山石代表自然界的永恒与变迁,是不动如山的哲理反映,与建筑产生紧密联系与协调。利用自然地势与水文特征,结合人工布置的山石摆放,有限的园林空间即是浓缩的生命花园,反映生态之美,山水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3.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创新的几点建议
3.1 群众设计参与
现代园林设计的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娱乐、生活、工作环境,在简单的工业氛围中增添自然情趣之美,对于使用者而言,设计架构与设计功能适合合乎现实应用产生最直观影响。园林设计的规划者、实际建设者、使用者是不同的群体,园林景观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使用者的使用感受和是否满足真实需求。脱离实际的浪漫主义是不具有现实效果并且没有意义的设计,因而征求群众意见、平衡使用功能与理想设计理念是园林设计真正落实贯彻的关键所在。避免过度追求艺术性忽略现实使用性的空想主义,使得园林实现使用价值。
3.2 当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的有机结合
传统元素大多偏向于意境构造,有其独特的品味,但是在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中,园林的功能需求也在不断的更新,结合现代功能设计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园林的使用与欣赏需求,发展园林设计的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总结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特色,融合西方园林设计理念中的精粹,建造使用功能丰富、视觉冲击强烈、留白广度深刻的园林建筑,为当代民众提供美与简洁合一的观赏景致。
4.结语
人性是向往美学的,园林之美在于生命的动态与静态之结合,城市是工业化与现实主义的倒影,园林是城市风景的灵魂,是城市与自然的协调与衔接。风景园林创新设计的规划是自然环境与建筑技术的统筹糅合,是建筑手法与生命元素的融会贯通。现代园林设计不仅要追求功能多样、视觉惊艳,同时应当挣脱传统格局,进行创新理念设计,重视艺术韵味,结合民俗特色与地理特点设计具有独特性的景观,给人耳目一新却又回味无穷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迟博彧,王曼琦.浅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中国林业产业,2016,(12):53.
[2]黄婷婷.浅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59-60.
[3]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中国园林,2011,(02):1-5.
论文作者:黄琴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7
标签:园林设计论文; 园林论文; 风景园林论文; 自然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生命论文; 功能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