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论文_吴,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论文_吴,茂

◇ 吴 茂

(渠县静边镇第一中心小学 渠县 635200)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以美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熟练地把握好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要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达到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做到与作者一起欢乐,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叹息……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地探求欲望,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创设情境时,要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要做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把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感受,缩短学生与课文的空间距离,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要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例如在讲授古诗《登鹳雀楼》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创设情景的条件,先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广袤无垠的空间,晚霞掩映中橘黄色的夕阳,连绵起伏的远山,从我们的视野中渐渐地淡去,蜿蜒曲折的黄河,一泻千里,滔滔入海,浩瀚的天地间景物错落有致,色彩浓淡相宜,动静相互融合,生动形象的画面,鲜亮绚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在学生尽享视听大宴的同时,也陶冶了高尚的情操,舒缓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便不由自主地开始朗读起了这首古诗,顿时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让学生体味出了作者磅礴的气势和博大胸襟,诗,书,画,音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糅合,使学生在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奋发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二、用爱的火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影响着学生全部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期待,不能埋藏在心灵深处,而要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笑容等一些微妙的现象,或者是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激情。这种现象,增强了教师暗含期待的情感,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会形成一种互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智力发展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喜爱和尊重老师的学生,都是得到过老师鼓励,呵护和帮助过的学生;凡是经常把爱和期待给予学生的老师,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都拥有一批超级“粉丝”,甚至会拥有“骨灰级粉丝”,我们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超级男生”或者是“超级女生”。与此同时,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是最优秀的学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因为老师赋予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从而也对这样的老师产生好感,这种对老师的喜爱和尊重在学生心目中会渐渐地转移到对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上,学生一旦引发对该学科的喜爱和兴趣,就会激发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不仅可以使尖子生之花长开不败,还可以使中等生奋勇向前,更可以达到转化差等生的目的。

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成功,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

三、让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学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蕴,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四、在拓展延伸阅读中加深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爱的教育》,让学生体味文中小主人公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感受到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最终我们的教育使爱在升华。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蕴涵,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论文作者:吴,茂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10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5

标签:;  ;  ;  ;  ;  ;  ;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论文_吴,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