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要不要预习论文_孙静

小学数学要不要预习论文_孙静

孙 静 临沂双月湖小学 276000

时光荏苒,转眼间从教已经10余年,这些年,在茶余饭后、空闲时间,有时静下心来思考,扪心自问,这些年,与学生朝夕相处,到底收获了什么?我想说,我收获的是学生要不要预习。记得那时还刚刚参加工作,年轻的样子,代班主任,那时年轻、事少、精力旺盛,教学中、课余时间,很多时间是和学生在一起,谈生活、谈学习、谈成长的困惑,彼此真诚,像平等的朋友,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预习。

多年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深感其状:学生学习意识淡薄,自律性差,学习习惯差,家长漠不关心,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之际,偶尔想到可不可以通过“搞好预习”这一环节来提高教学效果呢?(虽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断断续续地布置预习作业,但总感觉缺少了什么,效果一般。现在思考缺少的是预习的具体指导、每一课时的具体问题串和检查预习效果的具体措施,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效果一般,这些问题后面要逐一分解。

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小学数学学习到底要不要预习?与很多同事交流过这个问题,也查阅了很多资料,总体就是正反两个观点。持反面观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预习只是泛泛浏览,不能深入,不但收获甚微,反而使学生对所学新内容失去了新鲜感,导致课堂学习精力不集中,或者误认为自己已经会了,就不去认真听课。

本人坚决持正面观点,理由如下:早有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想数学学习的预习也应该在“凡事”之列吧。《新课程标准》指出: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可见《标准》也提倡课前预习。前面所提到的自己的教学经历,虽布置了预习作业,却效果一般,我想就是因为没有对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好系统的周密的计划指导,导致学生预习没有章法可循,结果各自为是或者干脆放弃预习。对立面的人认为学生预习只是泛泛浏览,不能深入,我想大凡也是这个原因(没有事先做好周密的预习计划),此处不再多述。

至于预习使学生对所学新内容失去了新鲜感,导致课堂学习精力不集中,我想这是教师备课的问题。有了预习这一环节,教师的备课就要紧密联系教师预设的问题串,不能只是将学生预习内容重复一遍或者完全抛开学生的预习,这样学生不听的乏味瞌睡才怪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备课要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既要对学生预习结果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又要对内容进行归纳加深,补充新鲜血液,让学生感觉总有预习不到的地方,从而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可以不要预习了?并不是。只是说,我们的“预习观”要转变,而且也不能不转变。当我们确信新课程理念并加以实施时,“预习观”的转变其实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所谓预习,应该是对一节课或一个阶段课堂上将要学习内容的准备,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每一个学生在预习中都将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地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预习本身也是学生进行自学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或多或少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找到对自己而言的难点或疑惑,正式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新的预习观我觉得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要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例如:可以是对将要上的新课所涉及旧知识的复习整理,也可以是对新知识的提前感知或尝试练习,还可以是收集一些资料和数据(如:数学实践活动课“小管家”中我让学生提前一周收集记录好家里一周的收支情况)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它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可能会行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特点,在数学预习上要给与学生明确的指导。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至此,有“古训”和《标准》的支持,认识到预习的好处,破解了对预习的误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指导学生预习呢?如果不预习,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就不能知道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没有了,从而导致了在这节课中老师不能有的放矢。

论文作者:孙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0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要不要预习论文_孙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