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_外部性论文

试论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集群论文,租金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研究产业集群,一个问题必须回答:生产要素为什么会集聚①?对此,研究产业集群的众多学者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理论基础都源于经济的分工协作、外部性和报酬递增。马歇尔于1890年提出外部性效应导致了企业的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代表人克鲁格曼(1991)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报酬递增”的概念引入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他认为由于存在因果累积循环效应,集聚是一个报酬递增的过程,产业集聚则是报酬递增的结果。新兴古典经济学则认为是分工导致了集聚。利用这些分析框架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产业集群的成长,但利用这些理论解释产业集群的萌芽和衰败,则存在矛盾和不足。

1.逻辑矛盾

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是报酬递增的主要源泉(杨小凯等,1999),“仅仅注意到单个企业或产业规模的不同,还无法说明报酬递增的机制,不断发展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实现报酬递增的重要过程”(杨格,1996)。所以,报酬递增主要依赖于分工,而分工水平又受制于市场规模,后者是前者能否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亚当·斯密,1776;杨格,1996;杨小凯等,1999)。但是,在产业集群成长到一定的规模之前,市场容量还不一定足以达到分工所要求的规模。也就是说,集群的形成应该是下述过程,而不是相反:先有集群的萌芽和随之而来的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然后产生分工,最终才有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和外部性效应。所以,分工与报酬递增效应是集聚的结果,而不是集聚最初始的动因。

杨格(1996)认为不仅市场需求规模可以促进分工,分工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分工,实现迂回生产,生产效率上升,产品价格下降,市场需求增加,分工进一步展开。这样看来,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也是分工的内生结果,分工还是产业集群的起因。但是,这种观点没有注意到分工何以在特定的地区展开并形成产业集群,而没有在另外的地区演绎同样的故事。这是因为,除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的另外一个前提条件是交易成本的下降,只有分工的好处大于分工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分工自身的演进才成为可能。在同样条件下,交易成本比较低的地区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可见,即使撇开市场需求规模的约束,承认“分工取决于分工自身”,仅仅依赖分工机制还是不能对产业集群萌芽做出圆满解释。

2.实证检验的反对

Ellison et al.(1999)对美国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自然优势”因素可以解释20%左右的产业集群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至少有20%的产业集群不是起因于外部性或者报酬递增。金祥荣和朱希伟(2002)认为,一个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金煜、陈钊、陆铭(2006)对中国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表明,除外部性效应的影响外,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市场容量、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与地理位置也是影响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

3.理论研究证明报酬递增并非形成集群的必要条件

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对集聚做了深入研究,他们从理论上证明了“在不存在报酬递增和非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经济人之间非市场的交流……也能导致各种类型的集聚发生”。

显然,生产要素在空间的集聚,其初始动因不仅仅局限于分工、外部性和报酬递增效应。此外,产业集群的衰败也非分工协作、报酬递增和外部性理论所能解释。分工协作自然不是衰败的理由,报酬递增则只是解释产业集群成长的机制。如果借用外部性的思路分析集群衰败,自然使人联想到产业集群的负外部性效应,但是,只从集群的负外部性来认识产业集群的衰败也是不全面的。例如,由于产业的衰败而导致集群衰败的现象就不能简单归因于负外部性。

现有理论大多数以分工、外部性和报酬递增为逻辑出发点,其解释力局限于产业集群的鼎盛与竞争力等方面。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解释产业集群萌芽、成长与衰败的整个演进过程,这个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

二、产业集群租金及其源泉

1.产业集群租金的概念

生产要素所有者做出的地理区位选择与产业选择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起点,这构成研究集群的逻辑起点。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天性。生产要素所有者对利润的追求体现在其生产区位选择和产业选择的过程中,而这些选择必然受到决策者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约束,空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从经济含义角度讲,空间具有非均质性,不同的空间具备不同的生产经营条件。一些空间具有特有的因素,例如,矿藏与水资源等特殊的自然禀赋、特有的人力资本、良好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等。一些空间则具有高效率的组织机构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例如,富有效率的政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强大的科研院所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丰富的中介组织通过专业化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还有一些空间具有适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市场供需条件与市场结构:充足的市场需求与方便的原料供给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区域内合理的市场结构通过施加适当的生存压力和动力增加了企业竞争活力、运行良好的网络组织通过分工合作与集体行动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与空间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条件都帮助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率。

很多空间非均质性因素不能在空间上随意流动,生产要素集聚在这些空间并与其特有的因素相结合,通过空间的邻近、组织的接近和社会关系的亲近,形成特质性能力,使集聚的要素获得更多收益,这些特质性资源在单独使用时价值会下降,所以,通过集聚形成的特质性能力既不能被产业集群内部个体要素所独占,也不能由个体要素带走。也就是说,这种能力只有嵌入产业集群集体之中才具有更大的经济意义,这种嵌入性造成了要素与空间的不可分性。生产要素只有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集聚,依存于产业集群特有的支撑体系(社会结构、法律结构、政治结构),并形成稳定的网络组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体现为更大的生产力,产生超额收益,马歇尔称之为“生产者剩余”,本文称之为“租金”。②

租金的概念最早特指那些具有特质性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收益,随着经济学家对“租”认识的加深,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丰富,经济学家把使用资源获得的超过竞争性收入的部分都称为“租”(厉以宁,2000)。熊彼特认为成功的创造者可以对他们的创新获得暂时垄断控制权,并由此获得回报,Teece et al.(1997)把这种超额回报称为“创新租金”或者“熊彼特租金”。在分析“租”的来源时,青木昌彦(1984)、杨瑞龙(2001)又向前迈了一步,他们把企业看做是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质性能力的组织,这种特质性来源于组织集体,它“并非个人占有,而是分散于股东集团与雇员集团当中”,“单独使用这些资源时,其价值会下降”,这些资源的组合具有特质性,其收益超过竞争性收入,因而形成“组织租”,企业则是雇员与股东共同分享“组织租”的博弈中形成的组织均衡的结果。Colbert(2004)与斯蒂格利茨(1990)也提出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资源存在互补性,由互补资源组合而成的系统表现出特质性,“组织资源”是最具有“不完全可转移”特性的资源,也是持久租金的来源和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不仅是单个资源能产生“租”,资源的特定组合也会产生“租”,“组织”就是可以产生租金的具有特质性能力的资源组合。

如果从“组织”的视角来看产业集群,就会发现,产业集群中每一项资源的价值是在与其他资源的关联性运用中得到体现并使其贡献得到放大的。生产要素在特定的空间中集聚,形成持久稳定的网络组织,体现为更大的生产力,产生超额收益。作为一种特有的资源组合方式与特定的生产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也同样存在“组织租金”;如果从地理的视角分析集群,我们发现在集群所生存的特定地理空间中,往往存在着特有的要素禀赋、社会资本、市场条件、政府和中介组织等优势,这些优势只有在特定的空间中才能得到,离开特定地理区位,就失去了这些特有资源的使用权、控制权。这些特有的生产条件也可以为集群内的生产要素带来租金,本文将这种生产要素只要接近特定空间就能获得的租金称为“地理租金”。本文将生产要素在集群内部获得的地理租金与组织租金之和称为狭义的产业集群租金。

一个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而不是别的产业的集群,从事不同行业或者从事同一行业中不同的价值链环节,获得的行业平均利润率有所差别,因此,在不同集群中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租金数量可能不同,本文将这种租金称为“产业租金”。③ 例如,在电脑生产行业,Intel、Microsoft处于技术研发、制定行业标准的环节,所获利润占整个行业利润的60%以上;日本、中国台湾则从事某些关键部件的生产,获取20%左右的利润;主要负责组装环节的中国大陆地区则只能得到微薄的劳务报酬。产业租金是生产要素从事某一产业就可以获得的租金,与该要素是否加入集群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产业租金并非集群内部生产要素所独享,但是产业租金却是区别不同产业集群的重要维度。例如,将美国硅谷信息产业集群与中国温州皮鞋产业集群相比,两者内部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业租金量显然不同,产业租金是影响产业集群兴衰的重要因素,对产业租金的追逐构成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动因。本文将生产要素获得的产业租金与集群内特有的狭义产业集群租金之和定义为广义产业集群租金。

2.产业集群租金的源泉

产业集群是从事某一产业的生产要素与特定地理空间因素的结合,集群内的生产要素在经营过程中相互关联,形成网络组织。因此,产业集群具有产业特性、地理特性与组织特性。

(1)产业租金。一个产业集群所从事的产业的市场结构影响产业集群获得的租金。市场结构是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原因,所以,企业必须克服不利因素的羁绊,持之以恒地脱离标准化、简单技术和削价竞争的产业环节,以建立竞争优势,获取租金。这强调的就正是通过市场结构的选择追求差异化竞争,最终获得产业租金的重要性。

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取决于如下因素:供应商议价的实力、客户议价的实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既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波特,2003),这五种作用力共同影响一个行业的平均获利潜力。有实力的供应商具有提高价格、降低货物质量与服务品质等议价能力,如果下游企业无法将增加的成本反映在销售价格上,产业利润就会受到供应商的剥削;强势的客户议价能力较大,企业在与客户的博弈中就会失去在边际成本之上控制价格的能力,从而损失生产者剩余;如果产业内同行业竞争激烈、存在潜在厂商和替代品的竞争,企业就难以从容享受超额利润,而为实行限制性定价、阻止进入性定价等竞争手段而付出代价,残酷的“价格战”使整个产业无利可图。所以,不同的市场结构为等量要素带来的租金不同,选择进入良好市场结构的产业,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就强,预期获得的租金也多。

(2)地理租金。生产要素通过地理空间的接近,获得了空间非自由流动资源的使用权和控制权,特有的生产经营环境为生产要素带来了租金,所以,产业集群租金与地理因素密不可分。以下因素构成地理租金的来源。

自然条件与要素禀赋:自然条件是生产要素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地貌、气候、物产、河流、海洋等自然因素。这些因素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基础性的影响,许多产业的开展需要特定自然禀赋的支持,所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变得不可能;劳动力也是生产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发展任何产业,都需要相应技术的支持,而人是技术的载体,一些地区具有特殊的手工艺传统,发展相关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有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还有一些地区人力资本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便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一个地区具有丰富的企业家资源,则利于在当地发展创新比较活跃的产业。此外,一个地区如果有雄厚的资本,则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些要素禀赋可能是其他地区所不可能具有也不容易模仿的,因而构成这些地区的特质性资源。

人文习俗:新经济社会学把经济行为看做是“嵌入”社会行为之中运行的,社会习俗影响着交易行为。Granovetter(1985)认为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嵌入社会关系之中,丰富的社会关系、良好的人文习俗能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只有在良好的交易环境中,分工的好处才能大于交易成本的增加,杨格所说的“分工取决于分工自身”的报酬递增才能实现。因而,具有良好人文习俗的地区能降低交易成本、深化劳动分工,并因此而为本地的生产要素带来超额回报。

产业集群支撑组织:政府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政府通过公共品的供给,维护市场运行秩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交易规则的制度化促进市场交易双方形成稳定的预期,降低交易成本。政府还有提供基础设施的职能,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生产的展开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作为市场信息的供给者,政府对企业加强经济指导,有效促进产业集群技术进步。政府制定的很多优惠政策也是产业集群租金来源之一。此外,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都构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力的支撑组织。

市场供求:市场需求规模是分工的前提约束条件,当地充足的市场需求促进分工与专业化的演进,进而影响着报酬递增进程。一个地区的大规模市场需求会引发生产者的集聚,地理空间上近便的上下游供给,便于企业节约物流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所以,市场供求也是影响产业集群租金的重要因素,独特的市场供求是培养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外部性效应:马歇尔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克鲁格曼(1995)将集聚的“外部性”总结为: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专业供应商的服务与知识和信息的外溢。大量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提供足够的市场需求来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这是少数企业所无法完成的,因此,集群内企业比外部企业可以得到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服务。大量企业的集聚还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劳动力的集聚可以使企业从容应对用工需求的高峰和低谷,企业的集聚则降低工人的失业风险。集聚还利于信息的传播与知识的溢出,迅速传播的信息提高了信息甄别机制的效率,知识的溢出为企业技术模仿提供条件。此外,“集体声誉”也具有外部性效应,良好的集体声誉可以降低集群内企业的销售费用,同时还降低消费者的信息搜索成本,促进了交易的进行。

地理租金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但成本的下降是有极限的。如果假定生产技术函数给定、经营组织形式不变,地理租金等于最大可能的成本节约量。

(3)组织租金。企业个体的决策与行为受到集群内其他企业决策和行为的影响,网络关系的存在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企业间相互合作形成网络组织产生了组织租金。

组织合作降低了风险成本,由此带来了租金。产业集群使群内企业具有更高的承担风险能力,由于风险成本降低而获得了租金。企业面临两种不确定性因素:未来市场需求是不确定的,企业为满足未来需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但是,企业必须在生产前,就把各种生产要素配置好。如果各个企业不是风险中立的,那么,它们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实行风险分担才是最优的。如图1所示,假设A、B合作,A是委托人,B是代理人,A支付给期望报酬E(R)=α+βf,其中α是固定报酬,f是随机变量,表示B的产出。M点对应的纵坐标位f′表示B的边际产品价值,该点表示当交易规则中的β′取值为f′/f时,交易双方按照B的边际产品价值交易,所以M点是现货交易点。A(β)表示A愿意接受的风险分担的规则集合,在A(β)上每一点对应的规则下,A获得的期望效用等于在M点获得的效用,从M点向左,风险β减小,A承担的风险下降,期望收益减少,A(β)是一条无差异曲线。同样,B(β)表示B愿意接受的风险分担的规则集合也是无差异曲线。如果合作双方对风险喜厌程度不同,假设B比A更厌恶风险,则曲线B(β)位于A(β)之下,A(β)与B(β)相交形成透镜状的阴影区域,该区域内任一点,都能降低合作双方的风险成本,实现帕累托改进。A(β)在N点的斜率等于B(β)在点N′的斜率,NN′是风险成本降低的最大极限。

图1 组织合作降低风险成本

资料来源:根据青木昌彦(2005)论述的组织租模型修改而成。

产业集群内的生产要素形成了特定的技能,产业集群能有效地促进和利用这些技能,由此产生租金。生产要素的相互合作具有团队性质,合作的完成依赖于团队中成员的互动关系,此时,产业集群内部个体成员在这个团队中所需的技能必然不同于其他团队。个体具有的技能是集体专用的,脱离了集体,这种技能所体现的价值会下降。所以,在本质上这种技能具有专用性,但是,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契约不可能完善,在机会主义的威胁下,专用技能有效供给不足,市场机制无法将这种具有专用性技能的生产和使用维持在有效率的水平上。产业集群以网络组织的形式,通过博弈的重复性与产业集群内的声誉机制稳定了合作关系,利于合作博弈实现聚点均衡。通过推动合作,产业集群增加了特定技能的供给,并由此获得租金。

产业集群内的生产要素在合作中形成了集体技能,产业集群能有效地促进和利用这些技能,由此而产生租金,尤其是通过集体创新获得的创新租金成为组织租金的主要形式。斯密和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合作形成协作力、集体力,从而产生合作剩余,马歇尔、杨格、舒尔茨和福斯等人的报酬递增理论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在一个高度变动的市场环境下,本地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保护合作关系,因此,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Stroper M.,1989)。新经济社会学从“关系性嵌入”的角度来描述、解释这种情况。由群内生产要素相互合作构成特质性的集体能力,因此带来的超额收益形成组织租金的来源之一。集体创新是形成集体技能、获得组织租金的主要途径。成功的创新者可以对他们的创新获得暂时性垄断控制,并因此而获得超额回报。本文称这种由创新获得的超额回报为“创新租金”。创新租金包括技术创新租金。改进技术条件是经济主体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依靠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功能,扩大需求,提高收益,从而获得技术创新租金。创新租金还包括组织创新租金。组织创新必须是从一种组织结构跳跃到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而不能只是边际调节(杨小凯,黄有光,1999)。通过组织创新,发现与企业生存环境最匹配的企业间分工水平与分工模式,采用合理的分工,增加生产的迂回度,获得组织创新租金。此外,在一个地区开辟一个新市场,采用一种新材料或新能源,都是通过创新获得创新租金的重要方式。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中,随着分工的细化,每个企业只掌握着创新所需要的片断知识与局部信息,创新越来越依赖于集体的力量,呈现出网络化特性(Frank Moulaert & Farid Sekia,2003)。作为网络组织的集群,客户、供应商、大学与科研院所、公共机构在地理上与组织上相互接近,共享信息,利于发现创新机会,企业相互合作形成创新网络,分担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从而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往往具有获得更多创新租金的机会。

产业租金、地理租金和组织租金构成研究产业集群演进的三个基本维度。④

三、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的演进

1.地理租金、产业租金与产业集群的萌芽

对于某一产业而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政府和中介组织、人文习俗可能与其他空间是有区别的,空间从经济意义角度讲具有非均质性,本文把同质的连续空间看做同一个地区,非均质的空间看做不同的地区。能在不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称为空间自由流动要素,只能在特定区域从事生产的生产要素定义为空间粘滞性要素。空间粘滞性要素不一定是由于地理租金或者组织租金的吸引粘滞于空间,也可能是由于自身思想观念的束缚、知识和信息的缺乏、法律法规的管制和社会资本的约束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产生了空间流动的非自由性。例如,在我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劳动力常常只有在出于无奈的情况下才会“背井离乡”,但是到老也要“叶落归根”。⑤ 不仅是传统观念束缚了这些要素在空间的流动,而且还有可能因劳动力自身信息不灵,使他们得不到流动的机会,或者由于他们不具备从事高利润产业的特定知识,因而没有能力进入其他区域从事这些产业,空间的流动对于他们也就失去了经济意义。此外,在空间的流动过程中(主要向城市转移),他们还可能遇到来自政治、法律、社会歧视等方面的外部阻碍。种种原因,造成了生产要素的空间粘滞性。

空间上自由流动的要素,对生产所在的区位和产业进行选择,与特定的空间和技术条件相结合,追求收益的最大化。离开特定空间环境,某些要素的经济效率与收益就会降低,甚至有些要素根本得不到开展特定产业所需的基本运行条件。因此,流动性要素在经济空间上产生一定的集聚倾向。当要素获得的地理租金大于零时,就会产生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萌芽。

空间粘滞性要素在实现最大化收益时,能够选择的不是区位,而只能在区位给定情况下,结合主客观条件,决定进入什么样的产业。在特定空间,可以获得的技术和能够开展的产业是有限的,空间粘滞性要素在备选的技术与资源约束下,在当地选择租金最大的产业。当一个地区出现利润较高的产业时,通过知识外溢的信息共享,生产要素从低利润产业转移到利润相对比较高的产业。如果在一个地区内由其他产业转移到某一高利润产业的生产要素足够多,就可能形成产业集群萌芽。改革开放后,我国很多乡镇的空间粘滞性生产要素,在当地“能人”的示范和带领下模仿跟进,纷纷涌进利润相对更高的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萌芽,最终成长为产业集群就属于这种情况(王珺,2002)。所以,无论生要素在空间上是自由流动的还是粘滞的,都可能形成产业集群萌芽,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不是形成产业集群萌芽的必要条件。⑥

萌芽时期的产业集群仅仅是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企业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产业集群表现为非正式产业集群。⑦

2.组织租金与产业集群的兴盛

在产业集群萌芽产生后,市场需求规模逐渐扩大,为社会分工提供条件。在市场情报系统、广告不发达时,很多相距遥远的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分工协作提高经济效率,但因相互间信息搜寻成本过高,从而使这些可能的经济分工结构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产业集群通过地理空间上的邻近,实现了组织上的接近,克服了由于距离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形成的沟通障碍。随着市场需求规模扩大,产业集群内部分工逐步展开,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迂回增加,获得组织租金。另一方面,由于分工的深化,企业无法凭借个体的能力满足市场最终需求,企业的运行、风险和战略决策决不是仅仅停留在基于自身能力的资源交易上,它们必须跨越自身的边界,通过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同时降低风险成本。随着企业之间合作的频繁,关系逐渐稳定,产业集群内部专用的特质性技能得以发展,集体行动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效率。在这一阶段,产业集群内企业信任度增加,相互合作频繁,形成网络组织,要素对于空间产生的依赖性不仅来自于地理租金,而且组织租金成为重要吸引力,在分工合作网络中,基于正式契约的经济网络和基于非正式契约的社会网络相互嵌套,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产业集群成长为有组织的产业集群。

当集群内部的组织之间具有较强的关系资产和非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时(例如,隐形知识所需要的面对面交流),企业的创新从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变,集群内生产要素通过创新获得创新租金,创新租金成为产业集群租金的重要来源,产业集群演变为创新型集群。

3.租金的耗散与产业集群衰亡

产业集群租金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动因,同时也是产业集群存在的理由,当产业集群租金耗散的时候,产业集群也会走向衰亡。一是产业租金随着产业的衰败而耗散。网络组织增加了产业集群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但对产业的衰退、技术与需求的冲击则无能为力。如果产业受到新兴产业替代的威胁,通过技术进步该产业也不能再生,那么,产业将衰退,并导致产业集群衰亡;当需求不足、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时候,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非常低,导致价格低于边际成本甚至平均成本,价格战等恶性竞争频繁,产业利润急剧下降,大量要素退出该产业,同样也会导致集群的衰亡。二是地理租金是会耗散的。当一个地区特有的矿藏等资源枯竭时,或者原有的要素禀赋等地理优势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变得不再重要时,地理租金会因此消失殆尽。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的集聚,拥挤成本上升,要素价格提高,地理租金逐渐被高昂的生产成本所抵消,产业集群租金消失。此外,当产业集群没有差异化竞争时,往往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产业集群的集体声誉声名狼藉,产业集群整体的市场销售陷入困境,集聚反而产生了负外部性。当产业集群所嵌入的社会沦落为一个思想因循守旧、没有进取动力的社会时,产业集群中弥漫的保守气氛扼杀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而失去了活力。三是组织租金也可能耗散。当关系性嵌入过于强大时,网络化的合作也可能导致集体思维的僵化和集体行动的迟缓与非理性,合作处于低效率状态。失衡的关系性嵌入可能导致产业集群被锁定在特定的技术轨道与合作范围内,创新的缓慢甚至停滞使产业集群租金受到侵蚀。

当产业集群租金下降时,产业集群对于要素的吸引力下降,一些要素移情别恋,开始向其他产业转移,或者迁移到其他地区,寻找新的租金源,产业集群规模缩小,来自于产业集群外的市场需求与集群内中间性市场需求下降,产业集群内部出现垂直一体化过程,与分工的细化背道而驰,产业集群锁定在恶性的因果累积循环路径,最终产业集群租金耗散导致集群衰败。

四、总结与启示

(1)生产要素对于产业集群租金的追逐是产业集群萌芽的动因。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地理上的邻近、组织上的接近和社会关系的亲近来实现更大的生产力,借助于产业集群获取租金。克鲁格曼(1991)把产业集群的萌芽归结为“历史的偶然”。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偶然因素中包含着特定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一种偶然性之所以能在某一地区萌芽、发展成为产业集群,是因为该地区产业集群租金的存在,这种租金往往是当地文化习俗、传统工艺、信息技术外溢,以及政府推动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当生产要素在该地区预期能够获得地理租金与产业租金时,集聚就会发生,产业集群萌芽由此而生。所以,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偶然性”中必定包含着“租金”这一必然因素。随着产业集群租金主要来源由地理租金、产业租金向组织租金转化,产业集群由非正式集群向有组织的产业集群演变,当创新租金成为产业集群租金的重要来源时,产业集群演变为创新型集群。⑧ 产业集群租金是产业集群存在的理由,租金的耗散则会导致产业集群的衰败。

(2)产业集群不仅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在空间的自由流动集聚而成,也可能是空间粘滞性要素在追求产业租金的动力下,通过产业之间的转移(由低利润产业向高利润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显然,如果产业集群是由区域外流动要素和区域内要素共同集聚的结果,无疑其形成过程会加速。所以,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和地区市场分割,减少地方本位主义的行政干预,可以促进集群的成长。

(3)随着租金来源的变化,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表现为由萌芽逐渐成长,进而兴盛,最终走向衰亡的过程,但是,创新尤其是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路径。可持续的产业集群租金是在经济非均衡状态当中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的本质就是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市场的某种失衡当中发现机会,通过创新获得租金。随着经济失衡程度的下降,产业集群得到的创新租金逐渐耗散,生产要素的边际收入再次趋于递减,直至下一次创新的来临。创新使要素的报酬在这种从均衡到失衡、再从失衡恢复到均衡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演绎一轮又一轮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的故事,要素报酬表现为波浪式的递增,并基于因果累积循环机制不断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的壮大。所以,创新租金是产业集群租金不竭的源泉,创新才是产业集群生命中的永恒动力。

(4)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争先恐后出台了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他们的眼睛往往只盯着产业租金,当一个产业出现较高利润,便一哄而上,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地理租金、组织租金的支撑,区域内的产业往往经受不住“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考验,最终一哄而散。所以,各地发展产业集群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重视地理租金的作用,同时要积极促进组织租金发挥作用,并引导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演进。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转型时期消费需求升级与产业发展研究”(批准号06JZD0017);山东大学985工程资助项目“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注释:

① “集聚”一词在本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向集群靠近的过程;二是表示处于萌芽阶段的集群。在这个时期,集群内部的企业因为地理位置接近而获得外部经济,相互之间没有实现组织上的接近。当企业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展开专业化分工并形成网络组织时,才成为“集群”。

② “租金与生产者剩余是同一概念,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范里安,1994)。

③ 为了在称谓上与“地理租金”、“组织租金”两个概念保持一致,本文将这种超额利润称为“产业租金”。

④ 一些关于集群的研究没有从以上三个维度对集群进行全面分析。例如,目前很多关于集群升级的研究,只重视产业集群所从事的产业本身的升级问题,即只关注产业租金的维度,没有研究网络结构与集群升级之间的关系,忽视了组织租金的维度。

⑤ 空间流动性要素常常随要素所有者的流动而流动,所以,这些要素表现出与其所有者相同的流动特点。

⑥ 在克鲁格曼建立的中心—外围模型中,生产要素的空间自由流动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该模型没有注意到要素在空间粘滞但通过产业之间的转移而形成产业集群的情形,而这正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中国乡镇的产业集群所特有的萌芽机制。

⑦ Lynn Mytelka & Fulvia Farinelli(2000)将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型集群。对这三种集群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见陈剑峰、唐振鹏(2002)的论文。

⑧ 对嵌入式产业集群而言,其演变过程情况有所区别。嵌入式集群是由已经在原发地形成的集群迁移到新生地而形成的集群。嵌入式集群在原发地获得的产业集群租金也经历了由地理租金、产业租金向组织租金转变的过程,产业集群由非正式集群逐步演变为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当该集群迁移到新生地后,不仅获得地理租金,而且由于产业集群整体迁移,集群内企业在组织上建立的关系仍基本维持,嵌入式产业集群因而跨越了集群萌芽阶段,从新生地诞生起,就获得了组织租金,表现为有组织的产业集群。

标签:;  ;  ;  ;  ;  ;  ;  ;  ;  ;  ;  ;  ;  ;  

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_外部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