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风险及防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三方物流论文,仓单论文,风险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仓单质押业务近年来与物流紧密联系起来,物流金融的概念得到中国学者的认可。仓单质押作为一种物流金融工具,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并得到了人们关注。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中国学者周荛阳、张谦探讨了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1]杨永志、蔡绪平等列举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可能面临的风险问题;[2]吴春燕深刻剖析了仓单质押的物权属性,并对中国台湾学术界对于仓单性质的两种说法(动产质押说和权利质押说)进行了浅析;[3]于辉、甄学平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和VaR计量方法,探讨了银行在权衡风险收益问题时的质押率决策,得出了“当银行同时考虑收益和风险时,制定的质押率越大,其无损失概率就越小,承担的风险就越大,且最优质押率要依赖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的结论;[4]杨娟运用SPSS软件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仓单质押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因子分析,对风险指标做了信度检验。[5]可见,中国专家学者更多的是从银行、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浅析仓单质押的运作模式及遇到的风险问题,本文则从第三方物流开展业务的风险防范角度进行研究。
二、第三方物流与仓单质押贷款
第三方物流是由第三方专业企业来承担企业的物流活动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第一方、第二方物流组织模式为确保核心竞争力,往往将不属于核心业务的物流外包给第三方专业企业,通过合同、结盟等方式,使得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成为其合作伙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物流状态。因此,第三方物流是面向社会化的、有成熟网络体系并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专业服务提供者,它们不拥有商品也不参与商品的买卖交易,而是在运输、配送、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并以物流产业为核心竞争力的一类服务型企业。
随着基础物流服务的供给者不断增加,物流服务市场的价格也逐渐透明化,而燃油费、过桥过路费用却不断增加,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逐渐降低。为了转化增加的物流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依托供应链合作发展新的物流金融业务。
仓单质押业务是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功能综合起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新的物流金融业务,是物流、信息、金融等服务集成互动后的创新模式,通过仓单的抵押,由第三方物流对仓单下的质押货物进行有效监管。
仓单质押贷款,是贷款企业把质押的货物存放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监管下的仓库中,然后再根据其开具的仓单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过程,银行根据质押货物的价值等因素给贷款企业一定比例的贷款额度,并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代其保管质押货物,并支付一定报酬。在与银行合作的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只充当对质押货物进行监管的“保管员”角色,不是真正参与到金融机构的供应链中。而在与贷款企业的合作中,第三方物流发展成为贷款企业的战略伙伴,在为工商制造企业提供包括产品或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业务在内的基础物流服务以外,还提供委托监管服务。这项延伸服务不仅可以为工商制造企业提供高水平的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还可以为这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弥补运营中的现金流缺口。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功能也得到增强,更好地实现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
仓单质押贷款实质上是一种动产的抵押融资方式,通过银行、物流公司和贷款企业三方签署协议,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监管。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银行先开出承兑汇票交给企业,企业根据银行承兑汇票向供应商采购原料,将原料准确无误地交给第三方物流入库,银行将款项划拨给原材料供应商。二是“先抵押,后质押”,企业先以银行认同的动产做抵押,获得银行承兑汇票后购买原材料,待原材料经过评估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入库后,银行将抵押贷款转为以这批原材料为质押物的贷款。通过仓单质押业务,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够有效融入客户企业产销供应链中,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和改善物流配送。其过程如图所示。
图1 仓单质押贷款模式
目前已有一些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其利润中的很重要一部分都是来源于包括仓单质押在内的物流金融服务。中国的中储股份从1999年开始发展质押监管业务,使其业务收入年增长率接近100%,其中在2006年,该公司质押监管业务实现收入2 098万元,同比增长139.77%之多。
三、第三方物流仓单质押业务发展的驱动力
(一)工商制造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工商制造企业为了生产经营,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目前在中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资信低和高动产的资产结构特点,导致贷款的风险大、成本高,而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逐利目标也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使得融资难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其发展遇到了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短板”,尤其是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国内银行大多只接受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而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而言可以用作抵押的固定资产十分有限,并不能通过原始方式得到融资,制约了企业发展。在这些工商制造企业中,流动资产如存货、权利单证(如仓单、应付和应收款项单据凭证等)往往占用了企业总资产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流动资产的监督保管相对困难,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接收动产的抵押贷款业务。第三方物流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则顺应了银行业务拓展的需求,也帮助了中小企业通过动产抵押进行贷款,通过信息化监管手段对流动货物有效监管。通过第三方物流仓单抵押业务,生产企业可以在原材料采购时先获得贷款采购原材料,然后将采购的原材料交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仓库作质押。在贷款期间分多次偿还,并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协助完成物料配送。
(二)金融机构降低风险的需要
近年来,国际信贷市场发展迅速,而各大银行的信贷业务量却不断缩水,尤其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紧缩开始后,银行放贷小心翼翼,更加关注风险问题。通过委托第三方物流做仓单质押业务,银行等机构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而且可以抓住相当不错的商机,增加服务收入来源。另外,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价格波动和数量变化等,还会引发很多不确定的供应链风险。借助第三方仓单质押业务,金融机构不但可以降低自身风险,还可以解决目前银行放贷难的问题,改变了银行贷款集中在固定资产抵押或第三方信誉担保的传统模式,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三)第三方物流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可以大大提高第三方物流服务在供应链中的号召力,同时为其服务链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库存的变动及货物流通区域是可以通过信息化物流管理掌控的,因此在从事委托监控工作上具有绝对优势。延伸的仓单质押服务不但不会额外增加第三方物流的成本,而且还会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和完善各项配套服务,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客户的吸引力,有利于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中国第三方物流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物流服务不再局限于基础服务项目,通过仓单质押业务,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管理水平可以从数量管理提升到质量管理水准,管理更加趋向集约化。
四、第三方物流仓单质押业务的合作基础
(一)第三方物流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基础
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在服务市场中的利润越来越透明化,纯粹的价格竞争迫使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视物流金融服务为提升竞争力的新途径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从中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能够独立提供金融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几乎不存在,同时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完全为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因此,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如果单纯靠自身的实力和资金财政直接为工商制造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想要拓展业务领域而发展金融业务,必须与金融机构进行联合,利用银行在信贷、融资方面的优势,开展仓单质押等相关业务。
另外,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他们是渴望开展新的放贷项目的,然而,他们仅在金融业务上具有一定的驾驭权,擅长该领域的业务经营,却没有精力和能力到工商制造企业中去监管他们的质押货物,也不熟悉这些企业质押货物特性,单方面开展仓单质押等业务势必付出相当大的监管成本和风险,收益率会大大降低。因此,金融机构通常也愿意与第三方物流协作,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仓储、运输网络实现对贷款企业质押货物的监管。银行看重的是,第三方物流与请求贷款的工商制造企业各司其职,专业的物流监管一方面专业性很强,另一方面具有第三方公正性和可信性。
(二)第三方物流与工商企业的合作基础
传统的银行信贷需要第三方担保,信誉担保风险比较大。如果是不动产担保则需要资产评估,手续繁杂。现在通过仓单质押业务,贷款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监管取得贷款,实现其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工商企业之所以选择第三方物流做仓单质押和物流监管服务,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工商企业自身与第三方物流之间本身就有供应链合作关系,他们之间的监管和被监管关系不会额外带来供应链合作成本。对于监管结果,金融机构也会更容易相信一个第三方的监管报告。
第三方物流企业则通过其现有的物流仓库和运输网络等资源提供物流金融业务,接受监管工商制造企业的货物,在获得额外的服务费用以外,还拓展了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功能。
五、仓单质押业务中第三方物流的风险
(一)第三方物流承担的主要风险
第三方物流公司实施仓单质押业务,面临的风险包括客户资信风险、质押商品选择风险、监管技术风险、内部管理和操作风险等多个方面。
1.客户资信风险
客户企业资信反映了其从事民事活动的能力和社会对其所作的综合评价。第三方物流与质押企业之间是监管与被监管关系,双方之间在合作伊始就存在着博弈关系,合作以后仓单代替实际货物直接抵押给银行,客户企业的资信风险就转移到了物流公司身上。面对中小型工商企业的融资,第三方物流公司应优先选择那些资信好的企业合作,以免受其连累和遭受损失。
2.质押货物选择风险
质押商品选择风险指因政策、市场变化等原因导致质押货物市场价格或变现能力变化,甚至被认定是非法质押物等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开展一笔仓单质押业务时,第三方物流公司一定要对客户质押的货物做出判断,质押商品的种类应有一定的限制,还要了解质押货物的来源及合法性,进行货权验收,检查相关证明、手续、文件是否齐全,如贸易合同、质检证明、增值税发票、报关单等,以免出现质押货物落空的现象,如果申贷企业将非法获得物(如走私品)或他人货物进行质押,则必然导致质押货物落空,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同时遭受损失。另外,仓单质押业务实质上是一种动产质押,质押的动产应当满足在一定的时间内保值且容易处理的条件。在储存期间,质押货物的质量和价格都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有些商品易腐烂、易受潮、易破碎、性质不稳定等导致的商品价格波动及变现能力降低,使得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了较大的质量风险。
3.监管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指因保管不当导致质押货物丢失或者损坏等风险。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的决策失误,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仓单的出具者,负有无条件根据仓单交付货物的义务,须承担质押货物丢失或损坏的风险。目前很多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粗放、设备陈旧、未与银行联网,造成了监管上的脱节。有的物流公司虽然建立了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客户企业资信信息集成、交换分析、业务流程监控方面仍达不到要求。特别是在异地仓库监管过程中,物流公司可能会出现监管漏洞,给某些恶意的质押人以可乘之机,造成重复质押或非法转移、挪用,致使银行的质权落空,直接制约了银行债权的行使,因此第三方物流公司担负着质押货物的监管技术风险。
4.内部管理和操作风险
内部管理和操作风险主要指物流管理方面产生的风险,包括组织机构陈旧松散,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决策发生错误等。目前中国的物流业正处在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过程中,很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很多仓库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很多环节还停留在人工作业阶段,容易造成内部人员暗箱操作或操作失误风险。特别是异地质押中,监管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忠诚度都相对很难遥控,增加了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操作风险。另外,工作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或不按照严格的程序执行仓单操作,也给物流公司带来风险。
(二)第三方物流的风险收益权衡
在仓单质押过程中,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主要还是靠信用来承载的。对实施监管的第三方物流而言,它面临的是贷款企业质押行为的诚信问题,实际上也是在与贷款企业进行风险收益博弈。在仓单质押过程中,贷款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监管都有两种行动策略:诚信和与不诚信。
根据经济学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理论,在物流企业与被监管的工商企业都选择诚信为行动策略的情况下,收益与获利是相等的。[6]但由于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出现某些工商企业选择不诚信的情况。例如,工商企业为获得银行贷款会利用仓库和银行监控不充分等缺陷,将不符合要求的货物拿去质押,或者存储货物时以次充好,或者偷换货物,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质和信用都会因客户的不诚信行为而遭受损害,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总收益下降。
假设双方都选择以诚相待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为1个单位,它从仓单质押业务中得到的直接利润也为1个单位。
情况一:在物流企业与被监管的工商企业都选择诚信为行动策略的情况下,双方的收益都是1个单位。
情况二: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的行动策略是诚信而工商企业选择不诚信,工商贷款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收益分别是1.1个单位和0.9单位,表明工商贷款企业在第三方监管下从不诚信行为中额外间接获利0.1个单位,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却因贷款企业的不诚信行为损失了0.1个单位的收益,收益变成0.9个单位。
情况三:在贷款企业选择诚信策略而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不诚信的情况下,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监管者出现了监控不充分,它需要向金融机构提供仓单以及质押货物的详细数据,物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只是做到搜集最原始数据,而没有认真检测仓单货物的实际价值,在监管的过程中监管不力。这种情况一旦被金融机构发现,就会导致它的资信损失比较严重,假设损失值为0.2个单位。此时工商贷款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分别为1个单位和0.8个单位。
情况四:在贷款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都采取不诚信的行为策略时,即双方“串通”起来欺骗金融机构。作为工商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会拉拢客户企业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虚假数据或者不认真检测仓单货物敷衍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资质会受到影响,损失0.2个单位的收益,即收益值变为0.8个单位。而工商贷款企业为获得贷款而与第三方企业串谋以次充好,这会给银行造成误导而额外获得0.2个单位收益,贷款企业将获收益1.2个单位,此时贷款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收益分别是1.2和0.8。
表1用战略式表述的收益矩阵形象地列出了工商贷款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收益情况:
假设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与工商贷款企业都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第三方物流公司选择什么策略,对贷款企业而言的最佳选择都是不诚信。这种分析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只有采取诚信策略才会得到最大的收益。
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最大收益是建立在工商企业也选择诚信策略的基础上。这时,如果贷款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监管行为是一次性买卖,贷款企业选择不诚信行为策略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获利1.2个单位),不停地更换合作伙伴也会消耗工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其收益下降;如果贷款企业和物流企业要建立长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贷款企业的失信行为会导致供应链内部的短期不均衡,而短期不均衡总是会转向长期均衡,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最终还是会选择守约的策略。
六、第三方物流仓单质押的风险防范
(一)加强对企业的信用调查管理
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需要评估合作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对贷款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存货人的历史业务情况、信用情况和财务状况,以掌握贷款企业的资信信息。
(二)仓单的管理和规范化
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例如使用规范的仓单格式、按指定方式印刷、仓单内容的明确规范等。实行标准化使仓单有利于建立长久的交易制度,为供需双方提供方便,提高货物运转效率。同时可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暗箱操作,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唯一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商品信息收集
对于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质押货物类别的选取很重要,需要建立有效的货物信息收集制度,了解货物的属性,并建立质押货物有关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通过货物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物流企业就能把握市场行情脉搏,掌握商品的市场价格和销售情况变化规律,有利于质押货物的风险防范。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
仓储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同客户、银行的信息共享效果,方便银行对仓储信息的同时监管。物流公司作为银行和企业共同信任的第三方,在货物监管和处置的风险防范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负有特殊责任,因此应持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有效地与银行和企业做好信息沟通和共享工作。
(五)加强内部操作规范的管理
第三方物流公司要根据银行指示和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严防因内部管理疏忽或不规范产生的风险。为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和推动仓单质押业务良性发展,还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另外,第三方物流公司还可以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来优化系统的操作流程,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操作人员进行货物管理,避免操作风险。
标签:仓单质押论文; 第三方物流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质押合同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金融论文; 供应链融资论文; 质押担保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银行论文; 工商论文; 物流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