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用于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崇

(西昌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腹部CT用于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到2018年8月间治疗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探查,观察组采用腹部CT扫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在检查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确诊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确诊率92.5%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确诊率89.5%,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5%(P<0.05)。结论 急性腹部CT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临床确诊的率高于开腹探查方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腹部CT;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临床诊断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腹症,患者一旦发病会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等症状,严重的会发生中毒性休克,患者十分疼痛,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发生后经过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预后,否则患者会发生死亡。传统诊断主要靠主述判断,并对患者进行剖腹探查,能够保证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但诊断工作量较大,并且对患者身体造成较严重负担【2】。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多采用CT技术进行诊断,本次研究分析腹部CT用于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效果,现进行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分析我院2015年2月到2018年8月间治疗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手术确诊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根据探查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在22-66岁之间,平均年龄44.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在23-65岁之间,平均年龄45.3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等数据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组间比较。

1.2检查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部CT检查进行诊断,通过16层飞利浦螺旋CT扫描仪,让患者呈平卧位接受腹部平扫,对患者腹部进行增强扫描,在扫描前给患者注射造影剂,按照患者体重注射碘海醇对比剂86-100ml,在扫描后对原始横断面薄层图像进行重建和处理,能够获得重建血管成像【3】。

对照组患者采用腹部进行剖腹探查,患者以平卧位进行探查,选择距离患者病变部位做切口,对腹腔进行实际探查。

1.3观察指标

比较剖腹探查和CT组患者临床诊断资料,并在手术结束后比较治疗结果。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检查过程是否出现血液控制不稳定、心率不齐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分析,当P<0.05则组间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确诊74例,确诊率为92.5%,对照组患者确诊70例,确诊率87.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确诊率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检查中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在检查中出现10例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压控制不稳定6例,心率不齐4例,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是临床中较为重症的消化系统急腹症,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因为肠道缺血坏死、肠系膜血管栓塞、肠道运动障碍等导致的疾病。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的发病率较低,但病情发展较快,一旦发病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已经成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急腹症,患者在入院后需要快速确定病因,及早治疗。但临床中发病率较低,发生后多因探查不明导致误诊情况发生,导致患者病情延误,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传统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确诊方式通过剖腹探查进行,尽管临床确诊率较高,但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开展大量工作。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完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可通过CT技术进行准确诊断。常规诊断方式包括腹部平片和实验室检查,但无法单纯使用以上方法得到精确的反应患者病情。可采用血管造影术和CT检查被应用于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检查中,可及时了解患者肠系膜血管的充盈情况和病灶缺损情况,对肠壁的积水、厚度变化、水肿等进行观察和了解。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2月到2018年8月间治疗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探查,观察组采用腹部CT扫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在检查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确诊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确诊率92.5%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确诊率89.5%,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5%(P<0.05)。说明CT检查和剖腹探查比较,CT检查手段的临床确诊率更高,并且能够代替剖腹探查成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方式,并且在CT检查中对于患者身体无伤害,可重复开展。CT检查具有廉价、快速、无创等优点,容易被患者接受,在CT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充盈缺损、血管栓塞、肠壁强化减弱等的诊断特异性较高,能够直接肠系膜、血管栓塞进行确诊。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采用急诊腹部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且无明显危险性,对患者身体无不良影响,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急性腹部CT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临床确诊的率高于开腹探查方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未星,分析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效果[J],当代医学,2017,23(5):111-112.

[2]杨乐华,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作用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7):92-93.

[3]吴凌云,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110-111.

论文作者:李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6

标签:;  ;  ;  ;  ;  ;  ;  ;  

腹部CT用于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