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1
【摘 要】目的:通过对一例乳糜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分析,总结出一套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完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6月于我院中医部诊治的该疾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因之前采取一般治疗方式并未起效,本次治疗使用中医疗法,分析中医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医治疗取得的效果优异,与最初治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以乳糜性胸腔积液为例,介绍了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疗效,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效果,更多的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医疗法;疑难杂症;治疗分析
胃肠手术后患者出现肠外瘘现象的情况并不多见,可是一旦发生影响就会比较严重,所有如何有效的避免和治疗胃肠手术后出现肠外瘘这一症状是目前医学界正面临的一个问题。现今医治肠外瘘这一疾病的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那么这两种方法哪种的治疗效果比较好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下文具体了解一下。下文主要分析了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为今后优化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疑难杂症泛指病情复杂,辨证疑惑不清,难以治疗或疗效欠佳,而使医者颇感棘手的疾病。笔者就其辨治思路与方法略谈己见,以冀对临床有所启发。疑难杂症大多邪正混乱、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辨证困难,治疗棘手,并非单纯一法一方可取效。此时应理其邪正,调节寒热虚实,平衡升降。选用性能相反药物组方,进行双向调节,相反相成,常有奇效。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转氨酶经常反复升高者,可以一方清其内蕴之湿热,一方疏肝健脾活血调理其本,两方协同作用,有理有节。既无连续清利可能发生的伤中化燥之虞,又无健脾活血助火之嫌,两方交替使用,互不干扰,又互相为用,作用有效而平稳,疗效大多较满意。假如一张处方集利湿、健脾、活血、软坚、理气等于一方,其力度则可能因药物之间的牵制而减弱,而且一方长期服用,容易出现毒副作用。下文以一例乳糜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过程为例,为读者详细介绍其中医治疗过程,分析中医治疗的效果,总结治疗经验。
1、2方法
患者男,37岁,患者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入院期间,行胸部彩超:左侧胸腔肩胛线10-11间可探及游离液性暗区,深9.7cm,液性暗区靠近膈肌。右侧胸腔未探及明确游离液性暗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出院诊断:乳糜性胸腔积液2014年6月再次于我院行彩超:左侧胸腔肩于胛线10-11肋间可探及游离液性暗区,深9.7cm,液性暗区靠近膈肌。右侧胸腔未探及明确游离液性暗区。超声提示:左侧胸腔积液,后就诊于我院中医部接受治疗。初诊(2014年6月):全身乏力,略感觉胸闷气短,无咳嗽、咳痰,无心慌,无发热,全身恶热,略口干口渴,纳可,二便调,眠安。舌略红,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沉细略缓。方用:太子参15K,沙参40g,茯苓20g,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垂盆草20g,桂枝3g,黄连6g,丹参15g,枳壳12g,桑白皮12g,杏仁10g,象贝母12g,苏子10g,茵陈15g,白花蛇舌草12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2014年8月):全身乏力较前好转,大便略溏,胸闷略有,精神尚可,胃纳可。脉滑而缓略浮,舌略红,苔白而干。上方茯苓改30g,白花蛇舌草改20g,葶苈子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三诊(2014年9月):诸证平稳,仍略觉胸闷,气短,全身恶热,口略渴,大便略稀,略乏力,但不显著,舌边尖略红,苔薄白略干,脉滑而缓。上方去太子参加党参15g,土贝母6g,茵陈改20g,去杏仁。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四诊(2014年10月):本周口略干渴,喜温饮。全身略乏力,精神可,无胸闷,气短,纳可,二便调,眠安!舌淡红,边齿痕,尖略红,苔薄白略润,脉细沉滑而缓。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去桂枝,加猫爪草10g,紫花地丁30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五诊(2015年1月):诸症消失。B超提示:腹部未见明显液性暗区。
1、3统计学分析
我们采用标准的统计学处理方式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将每项结果的数据及所占百分比均标记出来,给读者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总结临床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更方便结果的对比。
2.结果
该中医疗法治疗乳糜性胸腔积液效果明显,历时半年患者康复如初,同前期治疗相比具有更明显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3.讨论
乳糜胸指胸导管破裂、乳糜液漏入胸膜腔,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呼吸循环系统衰竭,是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乳糜胸发生率低,诊治有一定困难。因大量乳糜液的丧失,可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甚至死亡。其治疗有较大争议,分歧在于保守治疗和早期手术治疗!中医对乳糜胸治疗的报道极少。因此并没有明确的辨证思路。通过临床研究我们发现:乳糜性胸腔积液是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病位当属肺、脾、肾三脏,质地上看,比痰饮稠厚,从中医角度来讲,淋巴液反流是脾气不升所致,病位应以脾胃为重,治疗上当以健脾化痰湿为主,标本兼顾,方可取得效果。而纵观此患者病史,从临床表现看,并无明显症状,辨证相对棘手,而观其症,全身乏力,舌苔薄白,脉沉细略缓皆属脾病,故以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燥湿;桂枝宣运中阳之气,取“气化则水化”之意;全身恶热,略口干口渴提示亦有湿热内蕴。佐以二苓、泽泻等利水消浊,清化湿热;桑白皮,杏仁等开宣肺气,通调水道。方选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二诊因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仍宗健脾之法,加强利水。而后在健脾利水化湿基础上随症加减。本例以健脾利水化湿为宗旨,终使乳糜胸水消除。
参考文献:
[1]任继宏.浅谈中医疑难杂症诊治思路[J].内蒙古中医药,2013,23:135-136.
[2]陈仰东.周来兴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与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0:25-28.
[3]夏津滨,潘珺俊,石树青,赵玲珑,林兰梅,杨国华.杨国华治疗疑难杂症医案2则[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1160-1161.
论文作者:卢虹峄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乳糜论文; 胸腔论文; 疑难杂症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医论文; 健脾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