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由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实践本体论的争论。这一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是物质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哲学思维的本性的问题。只有正确地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依据经典作家的本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合理地给出实践本体论的规定。
一 本体论
本体论一词,英文为ontology,该词来自希腊文ontos(存在)与logos(学说、言论),连起来,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言论”。因而,从一般意义上讲,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存在的理论,而不是关于非存在的理论,也不是关于存在的认识的理论。本体论一词最早出现于德意志哲学家郭兰克纽(Rudolphus Goclenius)所著的《哲学词汇》一书,但是,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德国哲学家Ch·沃尔弗的本体论规定。Ch·沃尔弗把哲学分为实践与理论两大部分,本体论指的是理论部分,属于“理性的理论科学”,由宇宙论、心理学、神学三部分组成。这样,他就把本体论看作是与“第一哲学”相同的、关于一般存在的理论。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历来深为先哲们所重视。古希腊对于始基问题的探讨,宗教神学关于上帝是最高存在的论证,以及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给世界寻找一个共同的基础。虽然他们关于本体论的规定大相径庭,对本体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在所有的旧哲学中,还是有一般的共同的理解的。冯契先生在他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对此作了分析。书中指出:“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1]由此可知,一切旧哲学虽然在细节上不尽相同,但在对本体论的理解方式上,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沿着古希腊先哲们所开辟的、由宇宙学的本体论而带来的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道路前进。因而,它们仅仅从自然内部、从客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中去寻找万物的本体,力图摆脱人在自然、客体中的作用、影响,努力建构一个无人的本体世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分裂与对立。
马克思看到了这种本体论的问题所在,他指出:以往的本体论只是从客体中,从对象中去理解存在,把对象理解成为感性的存在,而不是从主体去理解存在。理解感性的存在,没有把感性的存在看成是感性的活动,也就是说,没有用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没有把世界的统一看成是由人的实践而造成的统一,历史的统一,没有把物质本体论上升为实践本体论,没有把本体理解成为是一种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存在,没有把本体看成是一种高于科学主义的实体的、属于哲学的逻辑的存在。而马克思正是在这一点上,超越了以往的一切哲学流派,它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一种真正符合哲学思维的本性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去解决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为马克思解决本体论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在全新的基础上实现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二 物质本体论
在对物质与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回答中,凡是坚持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便是唯物主义,反之则为唯心主义。所以,凡是唯物主义者,都坚持物质本体论。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生产的发展,文化的变迁,“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2]。因而,不可避免的是,物质本体论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我们可以把各种物质本体论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始基的物质本体论,二是抽象的物质本体论。下面依历史次序分别对它们作些简单的介绍。
1.始基的物质本体论。始基的物质本体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始基一词译自希腊文arche,原义为“开始”,又可译为本原。它指的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始基是万物产生于它而又复归于它的东西。对始基问题的关注,是中西哲学的共同之处,先哲们试图给多样的世界寻求一个统一的基础。所以说,对世界始基的探讨是哲学的开始,对始基的理解贯穿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者们把始基归结为各种各样具有理性抽象色彩的感性具体的个别的物质形态,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管仲的“精气”等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国的“五行说”。这些始基的物质本体论在具体的观点和论证上尽管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把世界的始基或万物统一的基础归结为各种各样的、某种或某几种特殊的物质形态或元素。始基的物质本体论是人类对世界本性问题的第一个唯物主义的回答,它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捍卫了唯物主义的阵地。但是,作为朴素唯物论的物质本体论,它们又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猜测、感性、直观的缺陷。并且,在发生学的考察中,最终难免会陷入循环论的泥潭。
2.抽象的物质本体论。抽象的物质本体论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可简称为抽象本体论。它是对始基的物质本体论的一种扬弃。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沉默之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主义,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以此为契机,资产阶级为了发财致富,相继建立了近代的各门科学,各门新兴学科相继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继而形成了以经典物理学为核心的经典科学理论群,这为哲学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科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科学发展已经宣布了朴素的物质本体论的种种猜测的破产。朴素唯物主义及其物质本体论已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亦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同时,地理大发现与大工业生产也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使整个世界的联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显现。于是,处于上升期的资产阶级便通过他们的思想家建立了各种新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用力学的观点、方法,建构了带有形而上学、机械论色彩的唯物主义,并提出了抽象的物质本体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的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这时的唯物论在解决世界本体的问题上已远远超出了古希腊圣哲们的宇宙论阐释方式,力图从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联系中去抽象、概括出某种共同的本质,把意识看作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态、特殊的机能。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之中,已出现了立足于自然之上的、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把人引入物质世界,使之成为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这一点已接近了科学的大门。但费尔巴哈不懂得革命的实践在物质世界中的作用,他不是把“感性存在理解为感性活动”,和以往的唯物主义一样,“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种哲学已越来越显露出其历史的局限性,风起云涌的时代呼唤新的唯物主义,新的物质本体论。
三 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它是一种崭新的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一个更高的更为坚实的科学的逻辑起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这种新型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它称做“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它用一种崭新的方式,使得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学成为一个东西,扬弃了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对立与分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它不仅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而且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即实践的方式去解决物质第一性的问题,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这种解决方式是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的一种天才的创造。它第一次真正从严格的哲学意义上,用科学的哲学思维确立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论证了实践的物质本体论,即实践本体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来构建物质本体论,解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坚持物质第一性上,它与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是相同的,但在解决的方式上,它又实现了几点变革:1.实践本体论第一次明确地、自觉地把本体论问题的解决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而不是从哲学的个别问题上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物质与思维的现实的关系中,即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关系中,而不是从物质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中,或从某种或某几种特殊物质形态的微观分析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2.实践本体论也不像抽象的物质本体论那样简单地以独断论的方式把精神归结为物质,将其说成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形态、机能,这种对问题的抽象解决,实际上等于从思维中取消了这个问题;而是从具体的、感性的物质活动中,从实践这一主客体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运动中,把精神与物质辩证而又唯物地统一了起来,建立起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属人的本体论,而不是静止的、僵死的、毫无生机的、抽象的、非人的物质本体论。并且,也正是因为用实践的方式来确立新型的物质本体论,从而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主体在世界中的地位,确认了主体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使传统物质本体论的将人消融、归结于自然的观点,被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实践观所替代,自然界被描述为一个充满人的生机、活力,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运动的物质世界。3.实践本体论的研究对象由实体的、实在的科学意义上的存在变成了更为根本的、更为科学的、关系的、逻辑的存在。这就摆脱了原有的物质本体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证论的倾向,使之真正地具有了哲学特色。从而真正地用一种哲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哲学、科学与艺术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三种有代表性的方式,但这三种方式在如何把握世界这个问题上是各不相同的。科学思维从客体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力图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排除人的因素的渗入,追求一种以客体为基础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时,就会“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并且以这种所理解的客体作为自己的思维坐标、认识参照系,来反思主体,解读主体,这就会在科学主义指引下,把主体的存在归结为客体的存在,把人的存在当作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把精神当作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或是某种特殊存在物的特有机能。这样所理解的人便是自然的人,这种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的根本区别给抽象掉了,从自然主义的立场又把人拉回到自然的怀抱,从而把主体消解、融合于客体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客体。因而,在自然主义者看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仅仅是一个自然界内部的关系问题,充其量只是物质世界、自然之中的一种特殊的物质作用,这事实上就取消了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物质统一观就是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特别是以近代古典科学体系为背景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所注解、确定的物质统一观,即抽象的物质本体论。从本质上讲,这种物质本体论只是科学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而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本体论,或者说,它不是元哲学层次上的物质本体论,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应用哲学即自然哲学中的本体论的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以此来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没有简单地继承这种本体论的成果,而是把它当成自己创立新型唯物主义学说的已然的认识成果、前提来加以利用、改造、发展,创立了真正科学的用哲学思维方式所理解的物质本体论,即实践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是一种从根本上不同于科学思维、艺术思维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如果说科学思维的坐标基点是客体,艺术思维的坐标基点是主体的话,那么,哲学思维的坐标基点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从它们的相互作用中来完整地把握世界,把客体看作是主体的客体,也把主体看作是客体的主体。当然,不同哲学流派对主客体统一的理解及其解决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比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谢林的“绝对统一”,费希特的“自我”,等。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成果之上,提出了实践这一科学的主客体统一基础,从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以哲学思维作为自已的坐标,就会把主客体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在本质上不同于(虽然有联系)其他物质形态间的作用的一种关系,特别是以实践作为思维的依据、参照系的话,就既不会把主体消融于客体,以“物”并“心”,也不会把物质归结为主体,以“心”吞“物”,而是从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转化过程中,不断地使对立的两极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而达到统一,在这种能动的物质活动中,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即物质世界在哲学上的统一。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是一种真正哲学意义上的科学的物质本体论,是对旧物质本体论的一种超越。
实践本体论不是否定一般的物质本体论,它所否定的只是旧的、不合理的物质本体论,是对始基的物质本体论和抽象的物质本体论的否定。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实践本体论并非像某些人所误解的或宣扬的那样,抛弃了物质本体论,背离了物质本体论。它不但没有否定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而且在更为科学的意义上发展了物质本体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坚持实践本体论,也不会简单地得出结论说用实践取代了物质。从旧哲学关于本体论对象的实体性、实在性规定来看,实践不可能也不应该先于物质而成为本体,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性、逻辑性本体论规定来看,把物质的实践活动看成是比物质更为实在的关系,更为根本的逻辑起点,这无疑是正确的。实践本体论根本不是在实体、实有意义上的自我满足、自我根据、最终基础,而是在关系的、逻辑意义上的自我满足、自我规定、最终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实践概念是比物质概念更为根本的、更为基础的核心概念,且有自我满足、自我规定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据实践去理解、规定物质,而不是相反。因此,应讲实践本体论。由于逻辑上的在先性、重要性并不必然是事实上的在先性、必然性,所以,坚持实践本体论也不会推出在发生学意义上的实践先于物质的结论,不会违背物质先于实践这一已由科学所证明了的事实。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一问题作为一种科学的问题交给科学去解决,而不把它再当作一个元哲学意义上的问题。因为它不符合哲学把握世界的本性,而现在的科学,已大体上证明了自然界产生精神现象这一问题。实践本体论,不是简单地否定物质本体论,而是从整个哲学的根基上承认了实践的客观性,规定了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改造自然、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由于实践的存在与发展,自然界便逐渐地改变自己的自在的运动方式、存在形态,而成为实践活动中的存在,成为实践活动的凝结,对象化了的感性的物质存在因实践而转化成一种更为高级的存在,自然史与人类历史便成为一体,那种在实践之外的,还没有成为对象性的自然,也因此而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人无意义的存在,是一种无。
那么,这会不会抹杀自然界的先在性与独立自在性呢?不会。关于自然界的先在性,马克思把它作为一种科学的观念,以此作为自己建构新型物质本体论的前提,把它作为唯物主义所共同承认的事实,而不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只停留于此,还不成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在于沿着这个唯物主义的方向把以往的唯物论向前推进了一步,用实践这一更为根本的逻辑起点来理解物质的客观存在,并用实践来规定物质。从实践出发,马克思把整个自然分为抽象客体与现实客体,即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并用实践来联系这两种存在,为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提供了现实的哲学基础,从而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辩证法,物质世界的统一便再不是统一于始基,也不是统一于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现实地统一于实践,以实践的方式、用实践的逻辑统一起来了。实践不仅使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有机地历史地统一起来,而且,在它的现实运动中,在实践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中,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也现实地统一起来了。在这种动态的转化过程中,在这种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物质世界第一次被真实地统一了起来,被以人的方式统一起来,因而也是真正的以哲学而不是科学的方式统一了起来,实践使精神、社会与自然统一了起来,并使这种统一在哲学上获得了证明。马克思是以实践的观点,因而也是以真正哲学的方式去统一物质、理解物质统一的,仅仅在这一个意义上,马克思才指出在人之外的存在是无,是空洞的抽象,而不是一般地泛泛地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否定这一科学的事实,否定物质先于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共同前提。这样,马克思就把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理解成两个问题:一是从历史的、发生学的意义上去研究生成论的问题,他把这一问题当作是唯物主义的共同基础、基本前提。但是,由于以往的唯物主义已证明了这个问题,在逻辑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科学已经证明和正在证明物质产生意识,由此,当他在创立新型的唯物主义时,便把这当成一种已经证明的基本事实,而不是论证的重点,从而把目光、精力投向另外一个方向;二是从共时的、逻辑的因而也是哲学的视角上去研究思维与存在在已然形成的两极矛盾中,在现实的结构中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再到实践本体论的创立,终于在现实的矛盾关系中,因而也是从更为根本的现实上找到了这种统一的基础、本质,即实践。反过来,马克思从实践的运动中,从实践的发展中反思了被分解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在更高的水平上把被分解出来的第一个问题以扬弃了的形式包含在第二个问题之中,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来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实践与认识的矛盾,已不再只是作为哲学一个部分的狭义认识论上的那对矛盾,而是在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一对矛盾,是在哲学总体上的一对根本予盾,是一般的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体现。一般地、泛泛地讲哲学基本问题,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哲学史上,哲学基本问题就曾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表现出来,为何硬要把这种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表现形式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表述方式?既然哲学是发展的,那么凭什么要把哲学基本问题作一种教条、框框去框定哲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是具体地分析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哲学的学说中的特殊表现,阐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特殊形式呢?
在对待实践本体论的问题上,把物质与实践对立起来,是造成各种问题的思想根源所在。某些人缺少一些起码的辩证法思维方式,他们不知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这种对立已不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确有区分,但它们却又更是统一的。在哲学上讲实践是物质统一的本质、根据(不应该说成是物质的一种高级形态、特殊存在状态),而实践的本质、根据只在他自身,不能用物质去规定、统一之。有些人怕讲实践本体论,认为它违背了物质本体论,违背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而有些实践本体论者片面地夸大实践的作用,把实践无限抽象,对实践本体论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解说,从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意,过了头,成了唯心论者。我看只要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就能正确处理好物质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关系。因为,作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并非失去其自在性、客观性,而只是失去了它的独立自在性,成为为人的、属人的存在,对象性的存在,因而它只是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不是消失了作为存在的根据,是作为对象性与外在独立性共同建构而成的客观存在。
总之,实践本体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本体论,它是有别于始基的物质本体论与抽象的物质本体论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本体论,是唯物主义在新时期的本体论形式,是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虽然实践更根本,应叫实践唯物主义,但由于实践毕竟是统一物质的,因而,从一般的唯物主义共同的立场看,它仍然是物质本体论,而不是精神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不能离开物质谈实践,也不能离开实践去谈物质,实践是物质的实践,物质是实践的物质。具体来说:在客体问题上,要坚持抽象客体(自在自然)与现实客体(人化自然)的统一,看到两者在区别中由于实践活动而引起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在现实客体问题上坚持客观独立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把它看作是两者建构的新的存在;在实践问题上,要坚持其静态的三维结构与动态的有机运动的统一,既反对离开具体结构去抽象地谈论实践活动,也要反对离开实践活动去孤立地谈论实践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认清实践本体论对物质本体论的续承所在、发展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认识深处自觉地避免把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分裂开来、对立起来。
注释:
①《哲学大辞典》,冯契主编,第3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版)第四卷,第2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版)第一卷,第16页。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