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02月-2018年0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出率和ALT、AST水平。结果: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阳性组ALT(256.81±172.63vs76.26±52.66)、AST(216.29±180.59vs68.36±42.71)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显著,既可以提高检出率,又可以很好的反应病毒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检测效果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属于传染性疾病,其在临床上具有高感染率、发病慢的特点,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显示乙肝病毒的组织外膜是由主蛋白、中蛋白、大蛋白组成,大蛋白含量在病毒感染初期水平较低,随着感染程度的不断增高,大蛋白含量明显上升,其可以明显反映出患者的病情、感染复制率,提高临床检出率[1]。本次研究选择100例受检者,对其大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对其检查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50例本院(2017年02月-2018年0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70岁,平均年龄:45.8±35.5岁;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71岁,平均年龄:37.8±30.5岁,对比两组受检者资料,无明显差异,符合国际规定的临床研究标准。诊断:参考临床检查和相关指标,结合《慢性乙肝诊疗指南》进行诊断。纳入:①受检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参与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受检者。排除:①自身器质性损伤受检者;②神经系统病变受检者;③重叠感染受检者;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受检者;⑤酒精性肝病受检者。
1.2方法
试剂:乙肝两对半试剂,方法: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8ml,离心速率:3000转/min,离心10min,待血清分离后,将抽取的血液标本置于零下80℃的冷库中备用,并选择合适的试剂盒配合检测[2]。
1.3观察指标
1.3.1检出率评估:采用免疫吸附法对LHBs(酶标仪)、HBeAg(使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及其配套设施)、HBV-PreS1(使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及其配套设施)等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对HBV-DNA进行监测[3]。
1.3.2 ALT、AST水平评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并严格执行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分析,两组受检者计量资料(ALT、AST水平)用t、(x±s)表示;计数资料(检出率)用2、%表示,临床研究资料对比,P值区间在0.00-0.05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检出率对比
检出率对比显示差异显著,21=4.000,P=0.046;22=4.000,P=0.046;23=4.105,P=0.043;24=7.891,P=0.005;详见表1。
表1检出率对比(n、%)
3.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判断其病毒传染程度,研究显示部分乙肝阴性患者,体内病毒仍在进行大量的复制,临床上对HBV-DNA的检测要求较高,对试剂盒和试剂的质量把控较为严格,抗病毒治疗终点为HBV-DNA水平呈阴性,但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现阶段应用价值不高。
本次研究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研究组LHBs、HBV-DNA、HBeAg阳性率为60.00%、68.00%、40.00%高于阴性率,HBV-PreS1阳性率32.00%低于阴性率,证明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与HBV-DNA、HBeAg的关系密切,这与杜景华[4]等研究一致,分析:HBV在临床形成过程中需要HBV-DNA参与配合组织包膜的形成,在感染初期HBV-DNA与表面的受体结合,致使细胞进入细胞内,在感染中后期对病毒的组装产生影响。大蛋白LHBs的产生会多肝脏细胞造成损伤,致使其出现死亡和组织纤维化,临床上多通过对HBV-PreS1的检测,反应HBV在组织血清中的表法状态,但受到LHBs的影响,检出率明显降低,对感染细胞的复制情况反应不明显[5]。研究中LHBs阳性组ALT256.81±172.63U/L、AST216.29±180.59U/L水平高于阴性组,考虑肝功能与病毒活性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在临床闪应重视对其检测。
综合上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显著,可以提高都感染的检测率,对病毒复制情况进行反映,提高临床对乙肝的检出率,及早的实施干预,减少其传播程度。
参考文献:
[1]高嫣妮,李筱莉,崔兆磊等.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检测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7):2547-2550.
[2]杨忠臣,袁轶,姜丽丽等.HBV-DNA及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HBV-LP)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0):48-49.
[3]尹凌凡,唐景云,张日妹等.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意义分析及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23):3271-3273.
[4]杜景华,张宇,郝祎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水平检测意义探讨[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05):599-600.
[5]李彩东,吴斌,段正军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0):4976-4978.
论文作者:刘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乙型肝炎论文; 蛋白论文; 检出论文; 病毒论文; 血清论文; 患者论文; 病毒感染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