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绘画课的两种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科教学
工作中我曾听过这样一节幼儿园大班画“燕子”的美术课。其基本程序如下。
1.猜谜语引出学画燕子的教学内容。
2.出示范面,教师讲解画面。
(1)画面上有大燕子、小燕子;
(2)有一幢小房子、房檐有一个燕巢。
3.教师分步示范画法。
(1)先画燕头(即画圆形);
(2)画燕身(即画半圆);
(3)画燕尾(像剪刀);
(4)涂头部和身上的黑羽毛;
(5)画翅膀及嘴眼。
4.请幼儿自己绘画。
5.结束:教师表扬好的幼儿作品(画得“好”只是燕子的形状比较接近示范画)。
教学效果
1.幼儿画面的模式和教师的示范画一样(只有极个别幼儿的画面稍稍变化);
2.所画燕子的比例失调。
效果分析
出现上述效果的主要原因,归根结缔是没有处理好幼儿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试看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不同的教育方式,其效果会截然不同。
教学准备
在幼儿活动室内挂有多幅内容相同的画(画面与上述示范画相同并且在幼儿视线内)。
教学过程
1.组织幼儿观察画面,并指出观察的重点是画面上燕子的结构。
2.组织幼儿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如下。
(1)画面上燕子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圆形、半圆形等);
(2)燕头与燕身的比例(半圆的宽度不能超过圆形的宽度),同时引导幼儿注意眼、嘴、尾、身子、翅膀各部位的方位协调;
(3)启发幼儿互相讨论如何利用圆形、半圆形等不同方位的组合,画出各种姿式的燕子(可针对幼儿实际情况,组织幼儿反复观察、量比例、试画)。
3.幼儿绘画。要求幼儿画不同造型的燕子,丰富画面。
4.组织幼儿讲述画面(分组或幼儿自由结伴讲述)。
5.引导幼儿从燕子的造型、画面的布局、内容等方面进行互评。
6.教师小结(鼓励善于创新和有进步的幼儿)。
教学效果
1.幼儿所画燕子的比例基本适中且造型多;
2.画面丰富,讲述生动有趣。
效果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创造了观察、思维、构图、表述等宽松环境,使幼儿能主动观察,构想出各种造型的燕子丰富画面。同时教师重点引导幼儿“突破”难点,如分析燕头与燕身的比例,讨论各种造型的燕头、燕身、燕尾的协调。其结果使幼儿在掌握绘画燕子的过程中发展了观察力、多向思维能力;通过讲述画面促进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常识知识;在互评、小结中又注意培养了幼儿审美能力及绘画兴趣。
标签: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