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刊学科建设的原因及研究方法_科学论文

论期刊学科建设的原因及研究方法_科学论文

略论期刊工作学科化建设的成因与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学科论文,期刊论文,方法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期刊产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 能否建立起一门单独的期刊学学科体系,国内外有关学术界一直缄默,未能给予正面的回答。近年来,在期刊工作学术研究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已有不少文章对期刊工作学科化建设作了很有意义的阐述,在我国图书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笔者不揣浅陋,也试就期刊学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肤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同仁。

一、期刊学的研究对象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这就指明了各门具体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理论体系。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的期刊学,其一方面要将全部期刊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另一方面还要将这种考察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与现代科学、社会和经济一起加以全面的检视。也就是说,期刊学既应把期刊工作作为认识对象,同时也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期刊学的这一独特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期刊工作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期刊学,理应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综合而成,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从狭义上讲,期刊学就是图书馆期刊学,也可以说是期刊管理学,它研究的是图书馆如何更好的发挥期刊作用,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从低质量、低效率转向高质量、高效率。一句话,就是要加速实现期刊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文献检索的自动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整体加工的规范化。

从广义上讲,期刊学应该从“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禁锢中解决出来,把期刊学视作一个开放性系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研究期刊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期刊学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主干系统,它应该有若干分支系统。理清这些分支系统和内容,是这门新学科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依笔者愚见,这门新学科的轮廓大致如下:

1.理论期刊学——分析期刊学的特性,期刊学的逻辑结构、研究方法等。

2.期刊发展史及期刊工作史——从科学史角度出发,研究期刊成长的全过程,从控制论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期刊工作的一般规律及内在逻辑关系。

3.期刊社会学——分析在不同社会经济结构中期刊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研究期刊在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及其作为间接生产力的特征,研究期刊的各种功能等。

4.期刊预测理论——运用信息论和计量经济学原理,确定期刊发展前景,控制期刊生态平衡。

5.期刊编辑学——运用普通心理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期刊的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6.期刊工作的科学劳动组织——研究期刊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工作方式和特点等。

7.应用期刊学——现代技术在期刊工作中的应用。诸如期刊文献的检索语言的设计,期刊文献的典藏与利用的现代化。

8.图书馆期刊学——一是研究期刊文献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典藏;二是研究如何开发利用期刊文献资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

由此可见,期刊学的定义可以界定为:是一门研究期刊的生长、搜集、贮存、利用的科学。

二、期刊学产生的动因

潜科学的理论认为,一门潜在的科学的产生与演化过程,就是其与相关的“显”科学相互影响的过程。作为潜科学的期刊学,它的相关“显”科学是图书馆学、情报科学、传播学等。没有这些学科的成熟发展,也就没有今天期刊学的产生,这是外因。但期刊学之所以会产生,也有内因在起酵化作用。因此,在我们看来,期刊学产生的客观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产生于新事实无法解释之中

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些新事实被发现但用现存的理论又无法解释时,人们便会试图创立一种新理论予以新的说明。1665年,法、英两国先后出现期刊时,并未引起世人的多少关注。但到了300多年后的今天,当全世界的期刊累积数达到30 万种以上时,人们便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区别于图书的另一种文献类型。然而,理论和方法又往往落后于实践,现存的图书馆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又远远不能适应期刊工作的特殊需要。于是,人们不得不改变思维模式,企求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满足期刊工作发展的需要。

同时,由于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情报信息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并希望能对作为主要情报源的期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而原有的情报学理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向人们介绍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期刊工作信息,因而,现代文明迫切需要有一门能总体概括、具体分析的期刊工作基础理论——期刊学,指导和说明期刊工作。

2.产生于理论体系的自身矛盾之中

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理论不断更新的过程。当一种科学理论形成之后,一方面说明和解决了实际问题,显示了其成熟性,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往往会看到理论自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表露其不完善性。因此,人们总是力图解决这些不断产生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便会导致新的科学思想火花的迸发,期刊学思想的形成,也是如此。

过去,在图书馆里,人们将期刊视作普通图书,从采集、分编、阅览、流通等都与图书同等对待,混一管理。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不仅期刊的收集方式不同于图书,就是期刊管理工作也不能完全照搬图书的管理方法。再从读者需求上看,人们对期刊文献情报深化加工的期待又远远甚于图书。而对这些问题,现存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无法予以完满的解释和指导。久而久之,人们便试图依据期刊工作的特殊性,探寻出一条与之相适宜的道路,于是,出现了图书馆期刊工作“一条龙”的模式、期刊著录标准化、期刊分类法等一系列特殊方式与方法,从而为期刊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产生于新技术理论探讨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景象:一种新技术问世后,尽管一再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就是作不出正确的理论分析和说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缺乏理论根据”。而缺乏理论根据的技术,我们又往往体会不到新技术的意义所在。因此,当一种新技术产生以后,人们总是要全力以赴地解决其理论基础问题。当今期刊给人的印象不仅是内容广、信息准、频率快,而且期刊本身也出现了众多变化。由于现代技术的采用,不仅出现了电脑编辑、排版,而且机读型、缩微型等电子形态的期刊也相继问世。同时,期刊的出版形式也有了变化,有全文版、摘要版、抽印版等。在期刊资源的利用上,不仅有传统的刊名目录、分类目录,而且期刊文献的篇名目录、题录、文摘、专题索引等也日趋健全。总之,创立一门崭新的科学理论对期刊工作予以全面的指导,就成了当务之急。

4.产生于供给与需求的社会矛盾之中

一门科学的独立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期刊学之所以会急于破壳而出,主要是现实社会的呼唤。当今,期刊生产状态呈极不平衡趋势,各门学科的专业期刊颇受市场经济影响。多的更多,少的更少,“马太效应”连锁作用。如:我国的科普、娱乐性期刊已有过多过滥之虞,而一些学术期刊则由于曲高和寡,纷纷闭门或转向,这样下去,势必导致整个期刊产业发展的停滞。因此,现实迫切需要一门专论期刊工作规律的科学从宏观上加以控制和调节。

5.产生于学术研究的个别结论累积之中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在对一些个别的学术成果加以推广时,往往会触发产生一些新的科学思想。近十年来的期刊工作研究,使我们对期刊的定义、书刊区分原则、标准化著录等问题有了共识。随着研究课题的逐渐扩大,我们便会自然联想到,能否建立起期刊学理论体系这一问题。实践也证明,期刊学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的产生,是十多年来我国广大期刊工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当然,也包括那些不同意或者提出“缓建”期刊学的同志在期刊工作方面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是十多年来的期刊工作研究的累累硕果,引发了期刊学的产生。

三、期刊学创立的认识论基础

今日之世界,科学的发展已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一方面是原有学科体系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在未开垦的学科大原野中,新兴学科鳞次栉比的建立,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有机结合,形成了纵横多向的不同分支学科。例如,近几年来,文摘学、舆论学、传播学等新兴学科相继问世,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唯独期刊学至今还处在襁褓之中。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期刊学学科体系建立的进展缓慢,在于期刊学与其他新兴学科相比,有其本身的特殊性限制了它的成熟与发展。

第一,期刊学的待定性。潜科学学认为,作为孕育中的科学,其内在结构肯定是不够成熟的,其研究成果既有可能被肯定,亦有可能被否定。这一鲜明的科学待定性,在期刊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迄今为止的期刊工作研究成果,有许多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诸如书刊区分原则、期刊著录标准化等。但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课题尚未展开探讨,如:期刊的生产、销售、贮藏和利用等。

因此,创造是期刊学建立的灵魂,需要我们进行反常思维,以摆脱传统的图书馆学理论对期刊管理工作思维的束缚,期刊学应该也必将从图书馆内走向社会。当然,正因为有这种科学的待定性,才使得期刊学的诞生和完善,颇为不易。才使得期刊学研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期刊学的高难性。潜科学原理揭示,处于潜科学状态的科学,一般都具有高难性。作为孕育中的期刊学,与其他显科学相比,具有浓厚的隐变性,它的“隐”在于期刊学的研究对象如同普通图书,这就容易使人们误将书、刊混为一体,忽视了期刊本质的独特性。它的“变”在于期刊既是图书情报界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文献编辑出版部门的主要研究对象;又是社会学、大众传播学诸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这种奇异的善变性,就很难使人们单从一个角度去透彻地了解和把握其一般运动规律。

同时,期刊工作基础理论依赖于一般期刊技术。因此,期刊学的形成与发展,乃至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就有赖于人们对期刊活动规律的本质认识;有赖于整个信息社会对期刊文献的需求,脱离这些,空洞地就期刊学谈期刊学,似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而,要使期刊学体系日趋完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注意既要有超前的基础理论特色,又要防止出现理论与实践断裂,陷入“空洞”,所以,冀望期刊学体系,一朝一夕就能完美无缺地建立,只是一种幻想。整个科学发展史已经屡次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期刊学的缓显性。潜科学要过渡到显科学,需要一定的气候和时间,鸡蛋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孵化成小鸡。期刊学由“潜”入“显”,需要时间的考验,实践的检验,这就决定了期刊学的缓显性。

但是,期刊学的趋显性还是占主导地位的,我们知道,期刊工作原来从属于图书范畴的,只是在汹涌而至的信息潮流冲击下,期刊工作才得以衍生分化,因此,期刊学创立思维形成之时,就是期刊脱离传统图书学纽带之日。所以,不管期刊学体系何时完善,新学科之林都给予其留有空位,如同银河系的行星并不是按序被人类所认识的。(海王星就是在天王星、冥王星之后为人们所发现的)。

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1〕在我们看来,期刊学创立思想的依据在于期刊工作本身的逻辑发展,期刊学思想的提出,说明了期刊工作地位的升帐。因此,没有相应的期刊工作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就谈不上期刊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期刊学学科体系的创立,正是顺应了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要。

四、期刊学研究的哲学思维方式

人们要正确地思维,就必须遵守思维的规律,使思维合乎逻辑。作为一门潜科学,期刊学自有其一些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表达科学原理的判断,以及用推理形式导出的原理、结论等。正确地运用和表达这些科学概念、原理、都离不开思维法则。因此,期刊学的逻辑思维方式,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它对于科学地认识期刊及其工作规律起着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科学研究,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探索,而认识和探索,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就是运用辩证思维,善于从事物的联系、运动中去认识,把握它的本质及其规律。期刊学的诞生,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传播学、系统工程学以及现代技术与期刊工作多维结合的产物。它真实地反映了有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它们间的联系,有隐有现;被发现的过程,有易有难,但我们只要发现它,就总离不开辩证的理论思维。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2〕因此, 如果我们不注意研究期刊的本质及其工作规律;不注意研究期刊与其它文献类型的联系;不注意研究期刊工作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那我们的期刊工作研究势必误入歧途。

当然,现代科学中的每一个学科体系都体现了各自所研究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因而,我们又认为,如何恰当地把握期刊学研究范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一讲到联系,就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全扯到一块。应该说,期刊学研究是有范围的。这也同样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

第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界限,也是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的。期刊工作系统(包括制作、管理、利用各个子系统)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特别是在现代技术普遍运用的今天,期刊工作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是很难精确预料的。倘若希冀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完整的期刊学学科体系,那么,期刊学研究也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了。期刊学之所以会成为一门“学问”,就是因为整个期刊工作事业的研究将永无止境。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3 〕列宁也指出:“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4〕

期刊,作为一种在人类文明社会中赖以进行知识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它在外形特征、出版频率、编辑方式、出版形式,以及内容组织上,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是其他形式文献载体所无法替代的。期刊所显示出的这些独特性,构成了期刊这一物质形态的不同侧面,形成了期刊工作特有的一般规律。今天,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期刊工作这一社会活动进行总体研究和具体考察,撩开笼罩在期刊工作各个侧面的面纱,揭示出期刊这一文献载体特有的一般运动规律,是我们创立期刊学研究体系的原始动机。

五、期刊学研究的一般思维方法

在期刊学研究活动中,一般思维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对于揭示本质,深化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1.比较方法的运用。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之间,以及在时间上先后相随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和同一性。因此,我们可以以人类社会发展为背景,着手对期刊、图书等文献载体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影响进行比较,进而可以得出结论:期刊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们较快地获取信息,保存和延续文化的重要工具。

2.历史和逻辑方式的运用。历史方法,就是按照事物的自然进程予以分析和描绘。这种方法力图反映客观对象在运动中的全部内容。对期刊及其发展历史进行全过程的考察,从而得出期刊工作一般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开创期刊学研究的目的。逻辑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形象地描绘的历史形式,建立概念和理论体系。期刊学要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科学,必须具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体内容、一般规律等,并能相应地科学地证明。否则,一大堆现象、数据的罗列,是建立不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如同只有一堆建筑材料,是建不起高楼一样。当然,这两种方法,在期刊学研究中,是可以兼而用之的。

3.证明与反驳的方法,是我们开展期刊学研究活动经常采用的方法。因为,在期刊工作学术研究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悖论”,包括对期刊学学科体系的悖论。我们应真诚地欢迎各种学术悖论的出现。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一门科学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它的悖论繁多是必然的。在期刊学学科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悖论,并不是期刊学发展的不祥之兆,而是期刊学旺盛生命力的显示。它有助于期刊学克服其前进中的自身的、不合逻辑的矛盾。同时,我们也得依靠证明与反驳方法的运用,对图书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证伪”,以此来证明期刊学建立的逻辑依据,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期刊工作学术研究中不同流派和不同观点的争辩。事实上,期刊学体系的建立,也只能在证明与反驳过程中趋于完善。

4.目的论方法的运用。在行为科学看来,人们观察到各种不同的系统现象,都是具有目的特征的。北极熊的皮白是因为皮白能使其在自然栖息地难以被其猎物所发现这一目的所决定和逐渐演化的。而期刊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是因为期刊工作本身的发展,已要求人们将它视作一种特殊文献类型加以研究。这一目的,表明期刊学创立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所以,正确运用目的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多方位地考察期刊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5.功能系统方法的运用。按照系统工程学的观点,事物的功能,是根据它们在该系统中相互联系的方式来解释它们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同样,期刊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否,是根据它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作用大小来决定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期刊只能产生于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前夜,也只能在现代化社会中得到充分发展,除此以外,别无他途。

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思维方法,除了哲学方法,一般思维方法,还应有具体思维方法。期刊学研究活动中的具体思维方法很多。如:引文分析法、区域分析法、图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引文测度法、效果系数参照法等。随着期刊工作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各种具体思维方法将会不断出现。

只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方法是对一般思维方法和具体思维方法的概括,并不是说,具体思维方法和一般思维方法是从哲学方法中派生出来的,恰恰相反,如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期刊工作学术研究的哲学方法只能是人们在整个期刊工作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和概括的产物。

注释:

〔1〕《自然辩证法》见《马恩选集》Ⅳ卷516页。

〔2〕《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43页。

〔3〕《毛泽东选集》第284页。

〔4〕《列宁选集》Ⅳ卷第453页。

标签:;  ;  ;  ;  ;  

论期刊学科建设的原因及研究方法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