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崛起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_经济论文

东亚崛起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_经济论文

东亚崛起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世界经济论文,格局论文,三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东亚、北美和西欧正由过去的不等边三角形逐步形成等边三角形,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东亚崛起

东亚经济崛起是20世纪后半期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自5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经济一直高速增长,被世界银行称为“东亚奇迹”。

东亚地区系指从日本、中国直到东南亚等太平洋西岸和岛屿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率先闯进东南亚,侵占了从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地中海的咽喉——马六甲海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远征船队自1519年8月10日到1522年9月6 日第一次完成环球航海后,西方殖民者相继侵占东亚地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除日本外,东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形成了产品单一、生产技术落后的殖民地经济结构。被称为新加坡“工业之父”的前副总理吴庆瑞说:新加坡经济起飞之前属于殖民地经济,“我们主要的经济活动是采集本区域的热带物产运送到欧洲和美洲,直到1960年制造业仅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亚国家相继获得政治独立,并开始恢复和振兴经济。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东亚经济崛起始于日本。1945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这一天,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只奇特形状的动物仰面倒在地上,张着大口,一名头戴钢盔的美国大兵正在用钳子把这个怪物的牙齿拔掉。这个怪物就是日本。该报发表的社论说:“即使要花很长时间,我们也一定要肢解这个怪物。”同年9月22日, 美国国务院发表“美国占领日本的方针和目标”是“不能再让日本成为美国的威胁和世界和平的威胁”。但是,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战略需要,而“化旧敌为盟友”,从“要肢解”日本改为全面扶植日本,将日本作为反苏反共的“防波堤”。日本利用美国提供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奇迹般地实现了经济腾飞。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8%,19-5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仅为美国的6%和联邦德国的56%。从50 年代中期起,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力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更新陈旧设备,加快重化工业化进程。在1955—1964年期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7%,在1961—1970年期间, 日本实际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1.1%,大大高于美国和联邦德国分别年均4.1%和4.8%的增长水平。到1968年,日本超过联邦德国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80年代中期,日本成为贸易和科技大国,到90年代初,日本成为世界金融大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而在西方大国中跃居首位。

进入7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经济迅速崛起,被誉称亚洲的“四小龙”。“四小龙”同日本一样,自然资源贫乏,内部市场狭小,这些国家和地区吸取日本的经验,并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地把宏观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教育和科技,从而大大加快了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统计,在1974—1990年期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 “四小龙”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1%。90年代头几年, 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和回升缓慢,“四小龙”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1991—1993年期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8%,“四小龙”经济年均增长率仍高达 8.7%。“四小龙”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已超过1万美元,已相继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继“四小龙”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经济相继起飞,被称亚洲“三小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带给东亚经济的消极影响,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95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高达8.5 %,比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高一倍以上。这些情况表明东亚“自我循环”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机制正由“日本效应”转为“日本效应”、“四小龙效应”和“中国效应”的互动作用。

世界最大市场

东亚人口约23亿,随着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东亚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投资市场。

日本、“四小龙”经济起飞对外主要依赖美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也深受美国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随着东亚经济迅猛发展、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东亚区域内部贸易迅速扩大。现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由80年代初的1/3以上降至不到1/4。东亚区域内部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则由1980年的33%上升为1989年的39%。日本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 1985年的27%上升到1990年的29.8%,在同期内日本对美国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却从33%降至27%,日本同东亚的贸易首次超过日本同美国的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的60%左右集中在东亚地区。“四小龙”对美国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年均40%降至25%左右,其出口的2/3以上已面向东亚地区。

进入90年代,东亚对外和区域内贸易继续加速发展。 从1990 年到1994年,东亚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从33.2%上升到38.2%,东亚各国(地区)相互贸易占其全部贸易的比重已上升到42%以上。东亚区域内贸易不断增加已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火车头”,东亚市场的扩大也推动了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

50年代至60年代相继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后,美国国内曾经争论美国势力是否退出亚洲。但是,世界形势和格局的变化迫使美国越来越重视东亚,克林顿1993年初入主白宫后加快调整美国的东亚战略和政策,他提出的建立“新的太平洋共同体”设想受阻后,积极推动于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议,1994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茂物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议宣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8个成员中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迟于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美国推动亚太地区加速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主要目的是争夺东亚市场。1992年,美国同东亚的贸易额达3480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的2650亿美元、美国同欧洲的2270亿美元的贸易额。据美国商务部计算,每出口10亿美元的商品就可以创造2万个就业机会,1992 年美国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其他成员的出口额为2200亿美元, 等于为美国提供了440万个就业机会。

美国前商务部长布朗1993年11月1 日在纽约亚洲协会发表演讲中在谈到美国调整东亚政策时说:“把亚太地区(指东亚)放在首位,绝不是象征性的。它说明,总统和政府认识到,同亚太地区发展贸易是除美洲以外我们的国际经济活动的第一优先考虑的对象。”布朗指出:“2-00年来,我们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欧洲,现在我们把目光掉转180 度移向亚洲是一场革命性的剧变。”1995年2 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发表的《东亚战略报告》提出:“美国的经济前景、对民主价值和人权的促进以及传统的安全利益都要求美国恒久地介入这个地区。”

布朗还于1995年7月中旬提出:美国将把其出口额从1993 年的6600亿美元提高到2000年的1万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 美国出口商和投资者将在十个“新兴大市场”找到最佳机遇,其中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东盟(文莱、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韩国都在东亚。

东亚不仅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市场,而且是企业家扩大投资最有潜力的场所。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但基础设施还明显落后于美国。为加速追赶美国,日本政府决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计划在1991—2000年期间投资430万亿日元(约合4.3万亿美元),重点用于上下水道、道路、租赁住宅、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未来10年内,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资1.5 万亿美元。世界银行预计,从现在起到2004年,东亚在增加发电能力方面的投资需要4930亿美元,建立新的电信网络方面需要投资2560亿美元。设在瑞士的航空运输集团预测,到2010年,东亚用于机场建设和现代化的投资需要2000亿美元,以满足占全球客运量的一半、差不多4 亿乘客的需要。该集团总经理约翰·梅雷迪思说:“这种发展给经济上带来的好处将是引人注目的,到2010年经济上的收益可能达到8500亿美元,并将创造150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商业日报》1995年11月17日援引世界银行的预测,从现在起到2004年,中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需求约7440亿美元。世界最大的飞机生产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发言人最近估计,在今后15年内,中国飞机市场上的交易额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如果波音公司不能获得其中的一部分,他担心波音公司的生产速度不得不减慢。

欧盟国家1992年同东亚贸易额达2380亿美元,略低于欧盟国家同北美2400亿美元的贸易额,但直到1994年7 月欧盟“对亚洲的新战略”才出台,1995年制订了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新政策。1996年3 月初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亚欧会议,是亚欧国家结束殖民关系以来第一次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会东亚10国和欧盟15国领导人围绕“建立亚欧新型伙伴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取得广泛共识。会议发表的《主席声明》确立了未来亚欧关系的基本框架。在会议期间,德国总理科尔对记者说:“这里的国家过去一直被欧洲瞧不起,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欧盟国家调整东亚政策、决定加强同东亚的对话和合作,也是为了争夺市场。欧盟同东亚的贸易大大低于美国同东亚的贸易额,欧盟在东亚投资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1994年东亚9 国(不包括文莱)引进直接投资821亿美元,其中欧盟仅88亿美元,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13.3%降至10.8%。欧盟主席桑特在亚欧会议期间表示:“我们来这里是谈论未来,而不是讨论过去。”美国《侨报》3月4日发表的题为《亚欧会议开创两洲合作新纪元》的社论中指出:“目前欣欣向荣的亚洲市场为欧洲国家提供了良好机会”,“在技术和资金上亚洲国家希望开拓更多的来源,而西欧的技术和资金正好也可以填补亚洲国家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亚欧走到平等互利的合作舞台上来,是双方互有需要的结果。”

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日本《朝日新闻》1996年3月3日发表的评论指出:从历史上首次举行的亚欧会议来看,可以认为,时代现在已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亚欧会议证明,美国、欧洲和亚洲已开始形成平等的关系。面向21世纪的世界将因三极之间的斗争、协调或两极对一极的组合而发生变化。

迄今在经济上东亚与北美和欧盟相比仍然是不等边三角形,东亚不仅在经济规模上同北美、欧盟还没有达到大体均衡,而且在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等领域还有很大差距。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实现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工业化有四级台阶,从低到高依次为元部件生产、整体制造与装配、高技术的自主研究和多样化的研究开发能力。依此标准:目前“四小龙”处在第二级的位置,日本上到了第三级、欲登第四级,只有美国和西欧国家站到第四级。日本、“四小龙”与美欧国家尚未在同一水平上竞争,东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同美欧国家的差距更大。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不仅对“东亚奇迹”持怀疑、否定态度,而且对东亚经济前景作了非常悲观的描绘。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和劳伦斯·劳、波士顿大学阿尔文·扬都认为,专家和决策人被东亚全面的情况弄得晕头转向,以至误解了那里的实际情况。自称“要敢于作犯人”的克鲁格曼说:“东亚‘四小龙’其实是‘纸老虎’”。阿尔文·扬说,纯粹的投入增长——如集中更多的工人——“是靠刺激促成的经济增长”,“表面上令人瞩目,但内部却空虚”,前苏联的情况就是这样,50年代,它被认为经济增长率很高,但没有什么效率。阿尔文·扬说,他的数据表明,新加坡的总要素生产率如此糟糕,可以同前苏联相提并论:大量的投资,但收效甚微。他声称,如果新加坡不改变严格控制经济的做法,“它基本上要失败”。劳伦斯·劳认为,东亚在同西方的技术靠拢——这是21世纪成功的关键措施,一方面没有取得什么结果。美国学者乔治·希克斯认为,追赶阶段的经济增长的特点与靠技术来拓展事业的经济增长特点大不相同,亚洲国家一旦接近西方的收入水平,而且劳动力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就不再可能保持快速增长,因此,所谓亚洲世纪只不过是一种“神话”,如果说21世纪是什么人的世纪的话,“那将是美国世纪。”英国经济学家西格尔引述克鲁格曼教授的话说,除了日本、东亚国家的经济蓬勃成长就像战后的苏联一样,是因为巨额投资,而非生产效率提高。这些经济学家带有较强的政治偏见和骄傲态度,得出的结论也过于偏颇,但是,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东亚经济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有助于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

有利于东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仍在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因素和条件是:1.区域内各国(地区)经济发展起步不同、产业结构处于梯形层次,互补性很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依次传递转移,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在区域内形成的良性循环结构继续起积极作用;2.东亚各国(地区)长期保持高储蓄率,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内部积累,对外资主要吸引直接投资,防止短期资本(飞燕式资本)流动的冲击;3.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依靠开发人力资源来促进产业升级;4.政府进行灵活的干预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行之有效的东亚模式的作用。美国《时代》周刊1993年6月11 日一期发表文章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把西方治理方式移植到本国来,却未能奏效,现在这些国家的人民“越来越被吸引到亚洲样板这边来”。新加坡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朝翰教授认为:“东亚经济成功不仅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工业的垄断,也为第三世界中的许多后进者提供了希望。”但是,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是值得重视和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

东亚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是:1.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东亚多数国家仍靠“数量推动”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但是,技术进步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说明东亚经济增长并不完全是粗放型的。2.人口压力过大、贫困问题仍然严峻。控制人口增长率、消除贫困仍是东亚各国(地区)需要继续重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3.东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制度不同,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像北美那样建立自由贸易区和欧盟那样建成统一大市场。但是,东亚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东亚经济发展。总起来看,有利因素多于不利或制约因素;有利因素的作用大于不利或制约因素,而有些不利或制约因素得到重视并加以解决,将转化为新动力。因此,结论应当是东亚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世界银行、很多政治家、未来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东亚经济前景继续看好。日本经济企划厅1995年7月17 日发表的一项报告认为:“东亚经济至少在今后10年内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据世界银行预测,在1995—2004年期间,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年均增长7.7 %,在1995—2000年期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2%。东亚经济平均增长率仍将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1995年9月20 日在新加坡举行的欧洲和东亚经济首脑会议的开幕式上讲话时说:“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东亚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25%。如果不发生大动荡,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它仍将是世界上最高经济活力的地区。”

标签:;  ;  ;  ;  ;  ;  

东亚崛起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