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文化的产生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论现代文化生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化生产是当代社会大生产的新的组成部分

文化、文化“价值”、“文化力”,在当前是一个最热门的话题。报刊上的文章对上 述概念有着各种各样充满随意性和混乱的阐释。在本文中我们不是一般地研究文化,而 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作为经济物品来生产的文化生产,特别是研究文化生产的现代 形式:发达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性文化生产。

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经济的发展中,文化越来越被合并于生 产,成为一项新的生产要素和重要经济资源,文化的生产力功能更加增强。而且,经济 发达国家出现了发达的文化生产,形成了生产文化、知识产品的文化产业,商品性文化 生产成为当代社会大生产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文化产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 。在当代,文化产品是一种珍贵的经济资源,大力创造和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将它合并 、嫁接于生产,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殖。

在当代,文化的重要性不只是在于其经济功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存在 与发展之本。在当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文化思想互相交融、互相碰撞的 时代,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我国对文化 侵蚀的抵御力的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影响力,即国力的提升,是中国和平崛起和独 立自主地发展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交往与文化交融的重要精神条件。

二、市场经济与部分文化生产的商品化

简要地说,人类的文化、精神活动的产出物,表现为以下两类产品:①人文理论作品 :包括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等;②文化、艺术作品:包括 文学创作、音乐、舞蹈等文化演出活动和绘画、雕塑等等。以上两种人类的精神、知识 生产活动的成果,在本文中统称为文化产品,简称文化品(注:狭义的文化指的是文学 、艺术等活动及其作品,本文中考察的是狭义的文化。如果将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 学也包括在内,是大文化的内涵。)。

文化品作为商品和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发展,是发达市场经济下的大趋势和客观规律。 首先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物质生产的商品化,此后,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了服务活动 的商品化。在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形成中,文学、艺术创作、音乐演唱 、戏剧演出、体育表演等等众多文化活动,日益作为文化商品来进行生产和交换。文化 品作为商品来生产和经营的大趋势的产生,在于:

1.作为自由职业的文化工作者的产生。这是文化商品生产发展的重要前提。

2.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于文化领域,产生了拥有强大市场开拓力的新的文化商品 生产。

3.以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生产部门和以科学产业、文化产业组成的知识生产部门共同 构成的三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当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特征,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国 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当代,快速增长的商品性文 化生产,已经成为现代发达市场经济中表现出充沛活力和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成分( 注:根据统计资料,美国有5家年销售收入400亿—500亿美元的大媒体公司,迪斯尼公 司年利润达30亿美元,文化产业产值在美国占GDP的1/5。美国音响业产值仅次于航天工 业产值,居出口贸易第二位,占据文化品世界市场40%份额。日本文化娱乐业产值超过 汽车工业产值,韩国网络企业KT Freetel提供游戏、音乐下载等服务,2002年销售值34 .8亿美元。中国2000年文化产业(指狭义的文化品)市场销量不到2000亿人民币,据估计 可达到4800亿元销售量。)。

由于文化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这一意识形态性质强的文化生产领域,不可能实行 完全的、自由的商品生产。此外,在意识形态性质弱的文化生产领域,例如大众文学、 艺术创作,以及大众文化娱乐、休闲品生产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商品生产 ,但是政府还要组织节日公共的文化、艺术活动,国家艺术馆、博物馆的民族文化珍藏 的展出要实行免费,从而是从属于公共物品生产的机制。可见,在文化生产实行市场经 济体制的条件下,也需要将一部分文化、精神生产,以社会公共物品的形式来进行生产 和分配,从而产品性文化品也是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产品体是文化商品使用价值的基础

(一)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属性存在于文化产品体中

作为文化品的商品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体现和存在于 其特定的产品体中。

本文中提出的文化品的产品体论题,在于强调文学艺术品所以拥有的使读者、观众获 得美的感受的功能,在于文化精神劳动创造出某种艺术性和思想性合为一体的内在结构 ,后者我们称之为美的素质和属性(注:人们对伟大的艺术精品都会产生发自内心的“ 愉悦”感,表明适用于广大人类群体的艺术美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共同的美 学规律,是立足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心理的基础之上,而人类的一般的文化心理结构是 人类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包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即美育的实践——和生活实践 中形成的并且向下代代传承的。),文化产品体越是具有完善的内在性质和结构,美的 素质就越完善。上述产品体结构的完善性,不仅在于创作者对有关美学规律的掌握和应 用——如有效利用有关对称性、协调性、或黄金分割等等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把积极的 思想内容贯穿于美好的艺术形式之中。

可见,正像物质实物生产在于创造出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产品物质结构和属性一样 ,文化品的生产在于创造出产品的“美”的结构和属性,这是使文化品拥有美感和吸引 力,成为具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现实基础。

(二)消费者文化偏好与文化精神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

文化商品的重要特点是:产品使用价值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表现出很大差别性。

对文化精神商品来说,产品体拥有的美的结构和属性,形成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而 消费者的文化结构和审美能力则是文化品内在使用价值得以实现,即转化为现实的使用 价值的主观条件。

人类拥有某种审美尺度和美感能力,后者一方面来自作为高级智能动物的人类自然生 成的感性与理性认识能力,另一方面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包括 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即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它成为人的一种文化精神结构,这种文 化、精神结构表现在人对某种美的事物会做出积极的心理反应,人们通常称之为“美感 ”。

美的事物对不同的人类社会群体带来的美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我们称之为文化品美的 结构与属性的社会效用的差别性。

美的物品的社会效用的差别性表明:在文化商品生产中,只有产品的美的素质、属性 与购买者的文化精神结构、消费偏好相对应和耦合,产品的文化、艺术使用价值才能得 到实现。我们说,购买者文化精神结构和由其决定的消费偏好,是文化产品使用价值得 以实现的主观条件,这并非意味着人的文化消费偏好创造和决定文化品使用价值。文化 品使用价值是文化生产劳动的创造物,这一精神性使用价值体现在文化品体的美的结构 和属性之中,从而是一个客观的实在,也是文化品内在的属性,拥有实在的和内在的艺 术使用价值是文化品引起观众的美感和欣赏热情,引发消费者的购买偏好的现实基础。

四、文化品的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一)多样性

文化品是用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对象。人的精神需要具有多样性,包括:①休闲享 乐需要,②学习需要,③艺术欣赏与创作需要,④旅游观赏需要等等。人是历史的人, 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发展的。需要决定 生产,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品的多品类和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意味着:①文化品拥有社会使用价值,从而获得广阔的市场销路, 由此实现文化劳动的创造价值功能,促使文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②广大文化工作者精 神劳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特长得到发挥,文化精神生产 得以真正搞活;③文化生产充分适应于社会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精 神需要得到满足。

(二)创新性

追求新颖,是现代人的精神需要的特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不只是出于人的精神需 要的性质,更主要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文化商品经济同样通行着“强胜弱汰 ”的规律(注:在文化市场上“强胜弱汰”,指竞争力强的产品排挤、淘汰竞争力弱的 产品,但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上强不等于“优质”,弱不等于“低质”,“强胜弱汰”不 等于“优胜劣汰”,恰恰相反,优质文化产品“竞争力弱”而艺术、社会价值不高的文 化产品“竞争力强”却是文化市场上习常的现象。),竞争机制推动了不断的文化创新 。能反映新时代、新生活、贴切体现群众内心要求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则能赢得众多消 费者的喜爱,从而赢得市场。可见,竞争机制是文化创新的经济动力。

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更是时代对文化生产的要求。文化品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 性质和程度,以及文化品拥有的满足购买者需要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决定于产品反映 现实生活的紧密度和深度。因此文化生产,特别是为了市场销售的商品性文化生产,需 要创造出反映新时代和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的作品,这是文化品能为广大 群众喜闻乐见和文化品市场销路得以拓宽的前提。

(三)时尚性

追求时尚性是某一些文化品生产的特征。时尚性指的是某种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在一 定时期具有高的社会使用价值,从而获得某些群体强烈的消费偏好和表现为旺盛的市场 需求,但很快它的使用价值就会失去,不再有很多的购买者,原来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会为某种新颖的产品所取代。当代的大众文化品中使用价值的时尚性表现得十分鲜明。

文化品使用价值的时尚性,最鲜明地体现在现代工艺文化品中。我们将工艺文化品视 为是体现在现代制造品——包括消费品、生产工具、生产场所、城市建筑等——之中的 艺术形象和结构,后者是现代发达的、门类众多的、专业的工业艺术设计的生产物。

文化品使用价值的创新性、时尚性体现了文化品使用价值的不断变易性。多样性与变 易性是文化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特征,不断推陈出新,自觉地在文化生产中适应文化品变 易性的规律,是保证和提升文化品社会使用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商品文化品价值得 以实现,文化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和促使文化生产健康发展的前提。

五、文化品价值与价格

(一)文化品的内在价值

本节中分析的文化品,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物,新闻报导,印刷出版物和文化、艺 术演出、影视品以及光碟,也包括文物。

文化品作为商品,它由此获得价值性,后者是作为经济物品的文化品的最重要的秉性 ,商品性文化生产的最重要经济功能,如像创造与实现产品价值和资本增值,进行积累 ,促进经济增长等等,均是立足于文化品的价值性的基础之上。

文化品价值有多样表现形式:①文化原品市场交换价值。如像文学、艺术原作品的交 换价值,歌唱家、舞蹈家的演出以及音乐家的器乐演奏等带来货币价值,人们称之为票 房价值。②文化附加值。文化嫁接于物质产品产生的有文化含量产品,如名家设计的最 新款式的服装,著名大师设计的建筑物,它们以其高文化含量使产品获得很高的新增交 换价值,人们称之为文化附加值。上述作品的市场交换价值,演出票房价值,文化附加 值均是文化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文化精神产品是知识产品的一种具体形式,文化品的价 值性具有下述特征:

1.内在价值性。文化品在市场交换中表现出的价值性,不是“外赋的”,即产生于购 买者对产品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效用,而是文化生产中的主体劳动所创造的。任何真正的 文化原品——区别于复制品——是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劳动以及用于绘制、写作、打字等 体力性劳动的产出物。在文化品作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体制下,上述生产主体的社会劳 动耗费——主要是智力和情感力的耗费——“凝结”、“体现”和对象化于文化品中, 成为文化品固有的价值实体或内在价值。在竞争性较充分的文化生产领域,由抽象人类 劳动构成的价值实体,通过文化生产的“成本”范畴,对从较长时期看的文化产品市场 价格变动起着制约作用。

2.高价值性。文化产品具有高价值性,它表现在:①文化名家创作的绘画、书法或是 雕塑品的市场价值畸高,与普通工人加工制造的物质产品市场价值不可同日而语。②名 家的演出,无论是歌唱家、舞蹈家以及戏剧表演家的演出,都拥有很高的票房价值。③ 著名作家的文学、艺术作品版权转让费用高昂。④包孕有高文化含量的物质产品或服务 产品能获得“高文化附加值”,即人们通常说的“文化赋值”现象。⑤文化产品的高价 值性还表现在文化生产者较之物质生产部门的普通职工有较高的收入。

文化品的高价值来源于文化生产劳动的高价值创造能力。这在于:①文化艺术劳动是 一种高知识、高技巧的高级熟练劳动,需要有更高的学习费用。作为规律性的是:文化 名家的精神生产能力是通过长期的多方面的训练与培育而形成,他们的劳动是一种高度 熟练劳动,而文学艺术杰作正是这种高度熟练劳动的体现和结晶。②文化艺术创作劳动 是一种精神创新劳动,不仅需要高度专注,而且需要创作激情,为保持创作激情、抓住 灵感,需要一气呵成,为此作者往往日以继夜,不眠不休,从而使劳动具有高强度性质 (注:在劳动的高强度性上,科学劳动和艺术劳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前者是理性思维 的强劳动,后者是激情与感性思维的强劳动。)。③文化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化精品, 并不是可以轻易打造而成,而往往是长期艰苦劳作的结果。④文化生产过程,还包括前 期生产过程,例如题材选定,主要内容的酝酿,体验生活和素材的搜集,草稿创作,等 等,上述前期劳动都是生产劳动总过程的一部分。因此,文化品生产过程除即期生产外 还包括有较长的前期生产,从而具有生产过程长的特点。文学艺术精品,特别是宏篇巨 制,更是庞大工作日的劳动产出物。可见,文化生产劳动的高熟练、高强度的性质,决 定了产品中抽象人类劳动含量高,这是文化产品具有高内在价值的根本原因。

(二)文化品价格与价值的经常背离性

基于对价值与价格范畴内涵的科学理解,人们就不难发现市场经济中多种多样的价格 与价值相背离模式。例如:

1.有价格无价值。进入市场交换的不完全是劳动生产品,也可以有自然生成物:如像 土地、自然花木、山禽奇石等,它们有价格但没有内在价值(注:马克思说:“一个物 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 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54.),而其市场价格则取决于供求状况。

2.以价值为轴心的市场价格。在充分的竞争,即不存在对生产、技术的垄断和信息不 对称的“完全竞争”势态下,尽管有日常的价格波动,但从长期看市场价格定位于价值 轴心。

3.垄断价格。在不充分的竞争中,即某些市场主体对生产要素拥有垄断性占有条件下 ,市场价格水平高于价值,而且价格不回归于价值中轴,价格水平对价值的偏离度取决 于市场供求的状况,这种市场价格对价值中轴的高偏,体现了垄断价格形成模式。

文化原品的高市场价格就属于垄断价格。李嘉图未能从垄断价格与价值偏离的角度来 认识文物品以及自然垄断物品的高市场价格现象,他把上述产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作为劳 动价值规律不适用的特例。这表现出李嘉图不能将他在阐述商品的劳动价值本质中使用 的理论分析方法贯彻到底,他还不善于区分价格与价值,他对于价值规律总是要表现为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一种作为趋势的经济规律,而不是精确的自然规律还缺乏理解。

(三)文物品的竞卖和垄断价格

文物品指的是经过一定历史年代的文化品,如像远古人类遗存的器物以及历时久远的 前人的绘画、书法、典籍、抄本、服饰、器皿等等。

大体说来,文物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是:①某一文物品本身的社会历史意义和重要性 。就绘画、书法、雕塑来说,是其创作者的“知名度”;就器物来说,是它的社会、历 史重要性。②文物品的艺术价值。文物品本身在艺术品质上有高低,有的是精品,有的 是一般之作。③进入市场的文物品的数量。文物市场上,通行着(文)物以稀为贵(价高) 的价格规律。④有效需求和竞争的状况。文物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A,文化消费者 的数量及其购买能力;B,购买者的竞争状况,特别是拍卖行中使用的博弈式的竞争起 着哄抬价格的作用。文物品市场竞争价格决定机制的理论模式的解读是:

①应该将文物品的价格和价值予以区分。文物品有价格但它本身无价值,因为,文物 品不能再生产,复制品不是文物。

②文物品无原始价值,但进入市场交换的文物品含有附加值。经营文物品需要有维持 费用:如文物品的保管、维修费用,以及包装费用;组织销售、进行广告宣传以及拍卖 等交易费用。上述费用体现文物为经营中的劳动付出,它构成文物品的附加价值。

③文物品是稀缺品,在市场交换中它表现为垄断价格。文物是不可再生品。历史上的 艺术大师创作的名画、书法名贴、名雕塑等只能是唯一之作,上述名品的持有者在交易 中处于独一无二的垄断售卖者地位,这种文物品的市场竞争属于寡头竞卖,其成交价格 是垄断价格,后者的价位取决于需求方的购买能力和市场竞卖机制,从而具有完全听任 于买方市场力量的性质。

归结起来,进入交换的文物是非价值物,但有市场价格,人们称之为“市值”;文物 的市场价格决定,从属于市场竞买机制(注:人们野游拾取的珍奇美石如雨花石等也可 以进入交换和表现为高昂的市场价格。文物品的价格决定和自然原生稀有产品的价格决 定是同样的。)。

六、文化市场上的名品垄断与垄断价格

(一)文化名品市值畸高

当代发达的文化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市场上,呈现出文化名品市值畸高。文学名家的小 说版权转让费十分高昂,绘画大师的创作“一寸千金”,走红的歌手的一场演出要支付 极高的出场费,剧场票价也极为高昂,上述情况,我们称之为文化“名品市值畸高”。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继承马歇尔的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认为上述文物品的高价格是由 于产品效用大,对买方来说是自觉自愿购买;就卖方来说则是他们持有的产品效用大、 价值高,从而是“物有所值”。对文化品市值畸高现象的这种经济学的理论阐述,混同 了价格机制与价值决定,这些时髦的经济学人的“一曲值千金”、“一字值千金”的物 有所值的观点,顶多算是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应该说是一种停留在 事物“表”层面上的“庸俗”的经济理论,而不是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高度复杂的价格运 行机制的科学阐明。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应将上述文化名品市值畸高,简单地归结为文 化精神生产劳动的高熟练性,完全归之于由于高级文化劳动力的学习、培养费用昂贵。

商品性文化生产中的名品市值畸高是一个价格现象,其实质是价格偏离价值,更具体 地说是稀缺性产品竞争的不完全,从而市场价格高偏,保持和表现为垄断价格。

文化名品以垄断价格出售,是“名品市值畸高”的根本原因。文物价格是无内在价值 实体的垄断价格,文化名品价格是有内在价值实体的垄断价格,在文化品生产中,文化 智力生产劳动物化于文化品使用价值体之中,形成文化品内在价值,后者成为产品垄断 价格的基础。

(二)文化生产垄断

文化生产垄断是商品性文化生产的特征。文化生产垄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文化名品的稀缺性。“文化名品市值畸高”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创作具有个体小生产性 质,而且,文化、精神生产需要有人们称之为“灵感”的内在创作欲的启动。因此,文 化原品生产不像物质产品那样可以大批量制造和不间断的生产,如果不是粗制滥造,即 使是高产艺术家也不可能进行艺术品不间断的大批量生产,特别是宏篇巨制,更需要长 年累月的艰苦劳动。文化精神生产的性质,决定了高质量的严肃作品不能按照订单来完 成,更不能以出价高来“提速”;这也就表明,文化品市场供给缺乏价格弹性,对文化 精品生产来说是市场失灵的,这也决定富有需求的文化名品的稀缺性。

第二,文化原作的垄断性。对广义的文化生产来说,其灵魂和核心产品是文化原品(注 :广义文化生产包括:1.原产品的生产;2.复制加工品,即印刷出版物及电影胶片、光 碟的生产;3.模拟品的生产;4.文化高含量的工艺品的生产。)。这是由于:①有原创 稿本,才能有书刊出版物的大规模生产;有原创艺术品——绘画、书法、摄影、塑雕— —才有书画摄影印刷品、模拟品以及网络文化品的大规模生产;有高质量的剧本才能有 高发行量的影视作品的生产。可见,拥有高质量的原作,是市场经济中发展文化生产的 重要前提。②文化品消费中存在着取决于人类的文化心理的对原作的自然偏好。这种人 的占有文化原作的自然偏好,成为文化原作品——包括文物——的社会需求和文化原品 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文化、精神产品是一种个人独创性精神活动和个性产品。 由于个人精神劳动的特殊性,它具有不可再生性。首先,文化原品是不可模拟的,最高 明的模拟家也只能做到作品的形似而不能做到作品的神似。而且,文化精神劳动是艺术 家在特定条件、特定时间和个人特定心态下的具体精神创造活动,这种具体劳动不可能 再次重复。可见,作为商品的文化原品,是一种归创作者独占的垄断产品。

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垄断具有长期性。文化、艺术原产品由于其不可复制性,它在占有 者手中——不论是创作者本人或是购入者——始终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在市场上长期保 持着垄断性(注:为满足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人们可以使用 和选择其物质功能不差而价格较廉的代用品,但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时,特别是满足高 层次的精神活需要,如审美的需要时,代用品是缺乏效果的。)。此外,文化名品具有 强品牌效应,它表现在:文化创作者一旦成为名家,他的产品就成为名品,他的后续产 品不论其质量如何都将富有消费吸引力并在市场上保持其垄断地位。

(三)文化品的有效需求与市场价格

文化品的垄断价格的形成的另一必要条件是市场需求的充分: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是文化有效需求形成的根本前提。一旦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通常会出现 文化有效需求的快速增长,文化精品稀缺和产品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内在价值,即“市值 畸高”将成为文化市场的常规。

②文化生产的市场制度的完善,是增大文化有效需求的制度前提。文化品需求的形成 ,需要有文化品作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制度安排:包括文化生产者作为市场主体,文化 生产的企业化经营体制,发达的文化市场体系(包括出卖文化、艺术品的店、堂、摊、 点、拍卖行),知识产权制度等等。通过大力推进文化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 ,建立完整的现代文化市场经济体系,是形成和增大文化品的需求的体制前提。

七、商品、市场机制下文化与经济的互相促进

(一)经济兴旺培育出文化昌明

文化立足于经济,文化的性质决定于经济结构的性质,文化活动的发展、成熟更是取 决于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只有实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 然后才能有文化的昌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商品经济对文化的推动。工业革命以后的200年 ,是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是文化、精神生产日趋活跃和商品性文化生产不断 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化、精神活动向经济生产的转型:①文化生产者由供职 于宫廷政府的职能人员、贵族、有产者转变为由普通智力劳动者,即主要由自由职业者 从事;②文化品由贵族和有产者的精神财产和享受对象转变为公众享受的文化消费品; ③文化活动由单纯意识形态活动转变为经济生产,成为创造经济价值的知识生产。文化 在近代和现代所以能取得加快发展的势头,并转变为一种经济生产,在于商品经济机制 的引入。

(二)商品经济体制对文化生产的激励

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如同物质生产需要有经济激励一样,精神生产同样需要有 经济激励,充分而有效的经济激励,是调动智力群体的文化劳动积极性,促进文化繁荣 发展的重要杠杆。在商品经济体制安排下,发达的文化市场以其充分的需求和灵活的供 给,为买方和卖方间的竞争和文化产品价格定位于市场价值中准创造了前提;价值规律 的高劳(劳动量)高值(价值)高益(效益)机制,鼓励人们从事艰苦的、长年累月才能获得 成果的文化、艺术创作;同时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复杂劳动获得补偿,鼓励人们进行用于 提高艺术家素质的教育投资;此外,文化艺术品的垄断价格机制,在被有效利用的前提 下(注:文化品垄断价格机制有促进文化创新的积极功能,但垄断价格机制固有的过度 的物质刺激,往往会扭曲健康的艺术创作心态,另外,它还会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可见 ,市场性文化生产的负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实行商品性文化体制下,要求加 强政府对文化经济的规制和调控,如像对文化品确立社会效益优先标准以及实行恰当的 收益调节制度。),可以在鼓励文化精品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文化品作为商品 生产对群众性的文化生产劳动积极性的调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实现生气勃勃的 文化大生产,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和繁荣,促进现代精神财富创造的重要经济杠杆。

(三)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在自然经济形态和传统社会结构的文化生产体制下,怎样生产文化品,生产什么样的 文化品是按统治阶级的意志,由政府行政权力机制来决定的。

发达的市场经济改变了文化品生产方式和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当代发达市场经济中 ,文化、精神生产已经发展成为由人数庞大的文化生产者阶层参与、分工细致、专业众 多的大产业,绝大多数的文化人成为靠出卖产品获取收入的自由职业者,他们的生产、 就业和取得收入的方式和经济机制,使文化工作者有了新的观念。文化生产者的观念转 变,成为文化活动从属于市场的精神条件;在生产组织上,从事文化商品生产与营销的 企业——出版公司、画廊、文化拍卖行以及经纪人——的产生和发展;在流通组织上, 发达的文化市场的形成;这一切,意味着市场性的经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引进于文 化生产与流通之中和文化生产从属于市场调节。

市场价格机制使分散的个体文化工作者自发的创造活动适应于群众的多种多样的需要 ,从而促使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文化商品生产发展,促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行业的出 现,形成了分工细致、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现代文化大产业。在拥有发达的文化服务 业,发达的文化、知识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物质基础的现代经济中,价廉、物美、新型的 现代文化品越来越多,文化消费不再是由少数精神贵族独享,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消费 品;在当代,大众文化品成为文化产品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还打破了传统文化计划生产和供给体制下产品结构的单调性,形成丰富多采的、多种 多样的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增大了文化消费对象的可选择性,从而使广大文化消费者得 以“各取所好”。一方面是:少数精英、“天才”的垄断文化生产的局面被打破和众多 自由职业者进入文化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是:少数精神贵族的文化消费垄断被打破和众 多群众开始进入文化精神消费领域。尽管市场机制对文化活动有不少负效应,但是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只能适应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商品性文化生产进行规 制和管理,防止和消减市场失灵,大力促进和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但是人们不可能超 越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发展阶段,不能将一切文化、精神活动都置于产品生产和计划分配 的制度框架内。

文化是一种带有意识性的特殊商品,文化品的商品生产中还存在产品的商品性与艺术 、意识性的矛盾,对于上述矛盾的调节,市场是失灵的(注:对于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基 本矛盾,将在本文第十一小节中进一步加以论述。)。因而对文化生产不能实行“全盘 商品化”,而对商品性文化生产,则应该采行政府规制、管理和调节模式,实现以先进 文化为指导。此外,政府还要承担起有效组织文化公共物品的供给的功能:如像建立和 维持政府出资的国家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歌剧院、博物馆、文化馆、公共电视台、公 共信息网络等等公共文化体系。在文化精品的生产中特别要利用公共物品的形式,有效 发挥政府的规划、组织、资助的功能。因此,对文化资源的配置,绝不可以听任市场的 自发作用,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功能,使市场的“搞活”、“调适”功能与政府的管理 和指导相结合。

八、商品经济机制下文化合并于生产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商品经济的机制不仅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而且,它还促使文化大规模地合并于生产 ,转化为直接生产要素,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从而使文化生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国 民财富增长的新的杠杆。

(一)文化精神活动转化为经济生产和文化成为生产要素

文化的积极介入和被大规模地合并于生产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新现象。商品经济与市 场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在物质生产中站稳阵地后,就向着服务业的广大领域扩张,此 后它进一步向文化、精神生产领域渗透、扩展,一浪又一浪地把文化活动卷入市场交换 ,从而使文化品成为商品(注:作为公共物品的文化品,如公园、免费展出、义演、义 务科普活动等等,不是商品,不从属于市场机制,但是也可以拥有商品形式。),使作 为精神活动的文化生产,转化为经济财富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物的生产和价值物的生产 。在当代发达市场经济中文化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构成因素。

实践表明,商品、市场机制,成为文化、精神活动向经济生产转化的媒介和枢纽,依 靠这一经济机制的功能,出现了当代发达市场经济中文化要素被大规模地合并于生产之 中,实现了文化活动与经济生产的一体化以及文化、精神产品创造和经济产品创造的一 体化。由此,文化不再是与生产相疏远,而是真正成为了生产的要素,成为国民财富增 长的新泉源;而文化生产也不再是单纯的精神活动,成为了经济生产的新形式和成为促 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可见,在当代,人们应该用新的视野来观察文化,要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经济功能予以 充分的估价,要看到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不仅不断促使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要素, 而且也促使文化、精神产品转化为生产要素,成为富有财富创造力的新的生产力。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文化制度的创新,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有效利用商品经济 的机制,搞好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就能充分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成为 现实的生产力。文化生产也将由此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财富增殖的新的手段。

(二)文化品提升产品使用价值的功能

文化品具有可移植与可嫁接的性质,它的某些要素、结构和属性可以加以分解、重构 和使其融合于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之中,形成有文化含量的产品,如像:(1)使用名人 、名地、名事作为商品品牌。(2)在旅游业中,发掘自然景观中的文化资源,或是配置 以高文化含量的设施。(3)将文化资源整合于消费服务之中,如文化餐饮、“茶道”, 把一般消费和服务提升为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4)将各种文化资源整合于生产品中, 越来越流行于各种高级消费品生产之中。可见将文化品的某些属性和素质分解、重构和 渗透、嫁接、整合于多种多样产品之中,创造出有文化含量(包括高文化含量)产品,已 成为当前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含量具有提升产品使用价值的功能。有文化含量的产品意味着某种文化产品要素 和属性被摄取并渗入、整合于产品体之中,成为“在物质产品或服务产品上实现了的文 化”(注:马克思将作为科学知识的物化的机器称为“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基于 此,我们也可以将高文化含量产品视为“在产品上实现了的文化”。参见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26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1.)。合并有文化要素的产品,意味着 使消费者的需要得到更充分满足的高品位使用价值的创造。可见,在发展物质生产和服 务业中,重视和着力并入文化要素,进行文化的深度嫁接,能带来产品品质的提升,实 现一种融汇物质财富、科技财富与精神财富于一体的更高级的现代文明财富的创造,再 加之以文化品生产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崛起,这样的国民经济也就更带有文化经济的特 色。上述情况表明,在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文化将越来越成为使用财富创造和增长的 源泉。

(三)文化生产的创造价值和获取经济效益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最重要的经济功能在于:文化生产能够创造价值和获得额外 收益——通常称为创造经济效益——的功能,是促进积累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文化活动一旦转化为经济生产,即成为商品生产,文化劳动也就成为生产劳动,并且 对象化为价值,由此创造出价值物。由于文化劳动具有高价值创造能力,加之以文化、 精神产品垄断能获得额外收益,因此:(1)文化生产越发达,国民总产品结构中文化品 比重增大,特别是高级文化品增多,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就越大(注:国民生产总值 这一统计范畴当然不等同于总产品价值的经济学范畴,但是它却可以作为测度总产品价 值的工具。)。(2)换一个说法,一国的文化劳动者队伍在总劳动中的比重增大,特别是 拥有庞大的高素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化精英团队,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就越大。当 代发达国家,正是由于商品性文化生产发达和文化自由职业者阶层庞大,从而实现了年 国民总产品的大规模创造。

(四)文化与生产相嫁接创造附加值的功能

文化与生产的嫁接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将无偿的文化资源,作为形成有文化含量 产品的原料。许多名贵文化资源,如历史名人、名事、名地等等和自然物一样是可以无 偿利用的对象,善于发掘、选择和依法占有并将其作为品牌,产品因获得富有消费吸引 力的文化含量和高附加值,由此使生产者获取不菲的额外收益。

第二,利用有偿的文化原材料来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利用有偿的文化资源需要支付 成本,如像:(1)利用当代名人或是利用奥运会会徽作商标需要付费;(2)制造高文化品 位的产品,需要雇佣设计人员,或向专业工艺设计公司支付设计费用;(3)增大旅游景 点文化含量,建造“锦绣中华文化乐园”更要有巨额投资。创造高文化含量产品,尽管 有以上的种种成本支出,但是借助于合并于产品中的优质文化品的特殊市场吸引力和垄 断价格形成机制,它仍然能给生产者带来额外收益。

在当代,由于文化品的垄断价格机制,由于当代社会休闲、文娱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偏 好的变化,也由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出现了文化资源与生产相嫁接在深度和广度上 扩展的大趋势。

文化、艺术要素向物质生产广泛领域渗透的势头正方兴未艾,嫁接出的有文化含量的 物质产品,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包括固定消费品、住房,甚至包括生产资料( 注:当代机器设备也要讲求造型美观,从而要求将单纯的技术设计转变为工业艺术设计 。),上述趋势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成为增进企业积累,促进国 民经济增长的有力杠杆。

九、发展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基本要求

(一)完善的艺术形式与健康的意识相结合是文化生产固有的要求

作为文学艺术品的内涵的美的素质,是作品艺术性与意识性的有机结合,而艺术品美 的品质的高低在于艺术性与意识性相结合交融的状况。艺术性越是完善——可以称之为 真,意识性越健康——可以称之为善,二者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品位越高的“美的素质” ,它不仅能对观赏者带来表层的美感,而更主要是它能引发人们心灵深处的美的享受, 形成强烈的美的震撼力,使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的意识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搞好艺术使用价值的创造和消费者心态相对接

作为艺术性和意识性相结合的美的素质是任何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品固有的内容, 作为商品的文学艺术品则一方面是以美的素质为其使用价值的实在内容,另一方面还具 有商品价值。我们用下述公式来加以表述:

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在产品的物质属性上,一般说来,产品完善的物质结构与属 性的形成,也就是使用价值的形成。文学艺术品的商品使用价值,是满足人的审美的精 神需要的有用性,因而,首先它是以艺术产品拥有美的结构和属性为实在前提。商品的 使用价值,是对他人,对购买对象来说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因此,对作为 商品的文学、艺术品来说,它的内在的美的素质还需要与购买者的现实需要相适应,才 能成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如果作品的美的禀性与群众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相脱节,作 品未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爱好,这样的作品就不可能有广阔的市场销路,它意味着作品 内在的美的结构未能实现为现实的使用价值。

商品性文化、精神生产的特点是:艺术品应该是商品,产品内在的美的素质要与购买 者的消费心态相对应。为此,首先要求作品在艺术形式的塑造上要符合美的规律,其次 和特别重要的是要使作品的内容,最充分、最生动地的反映生活的真实和本质:作品叙 述的事,描绘的物,表达的情感追求,要能贴近欣赏者——现实的人——的心态,也就 是说:要使作品美的素质与欣赏者的文化心态相契合,在欣赏者心中形成美的共振。

为了使文化品的品质、属性与消费者心态相对应,首先要坚持多样性。也就是说要以 生产多样化来促使文化品内在美质与各类消费群体的现实需求相对接。当然,各类文化 品因其消费对象的不同,其销售状况和市场容量有大有小而不能一律,但是在文化品业 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居民日常的文化消费品的当代,在新的传媒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被 引进文化生产,从而文化品更加大众化的时代,搞好文化生产的多样性和努力实现文化 、艺术品品质与消费者需求相对接,各种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的文学艺术商品都有可能 大大拓宽其市场销路。在文化生产中,把美的素质的创造和消费者群众的文化结构和消 费心态相契合,也就是将艺术美的形成和商品使用价值形成相统一(注:使艺术美的形 成和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相契合也是产品性文化生产的要求。)。

(三)确立起文化生产适应于市场需求的观念

在商品性文化经济已经强有力地运转和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传统的文 化生产观念早已过时。面对新的实际,人们应该有观念的更新,要正视商品性文化生产 的现实,认识被纳入商品生产关系中的文化艺术品的二重属性:社会、意识属性和商品 属性。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工作者应该着眼于与致力 艺术、社会价值和商品价值相统一,既讲求产品的艺术、社会性,又重视产品的使用价 值和商品价值,自觉地把文化生产活动适应于现实的文化经济的性质和要求。

十、商品性文化生产中的市场失灵与庸品排挤良品

(一)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的互相促进

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功能,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来实现的。竞争与优胜劣汰的 市场规律,鲜明地体现在物质生产领域中。但是在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往往存在次品重复 生产,市场上次品充斥,甚至劣品泛滥的现象,应该说,这是商品性文化生产中的一种 难以消除的趋势,它显示出物质产品生产中的优胜劣汰规律对文化生产并不是充分有效 的(注:在本文第五节中我已将文化市场上的竞争称为“强胜弱汰”,在竞争中获得胜 利的强品不一定是优品,被排挤的弱品不一定是劣品,竞争力和发行量以及市场份额等 都不能作为测度市场上的文化、精神品的质量的尺度。譬如,以发行量来确定文化产品 的质量,那么,就会得出发行量动辄是数十、上百万的通俗读物和一般大众文艺作品都 是“文化精品”的荒谬论断。)。

文化主流产品以其耳濡目染的作用,影响群众的特定的文化消费心态的形成,由此促 使主流产品市场扩大,并且会进一步促进主流产品生产扩张。经过一定的时期,由于文 化创新,又会有新的文化、艺术品创造出来,在追求新颖和从众等消费心理下,又会有 新一轮的生产消费互促机制的重演和新的主流产品的形成。在当代商品性文化生产中, 一些时尚艺术品迅速在市场“走俏”畅销,进入千家万户,取代了原有主流产品。上述 现象的产生以及产品的替换(注:弗里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正在于文化产品创造市场和市场促进产品生产扩张的社会、经济机制的作用。

(二)文化生产的两种模式:生产与需求良性循环与不良循环

基于上述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互促和主流产品形成机制,我们可以概括出文化生产两 种发展模式:

(1)文化生产的良性循环模式。在优良文化、艺术品成为主流产品的场合,会演化出文 化良品影响和塑造消费群体健康的文化心态,引起对文化良品需求扩大,由此又促进文 化良品生产扩大。这就是商品性文化经济中的生产与需求的良性互促和良性循环,它意 味着文化生产经济效益和艺术、社会效益的并进,这是一条文化生产健康发展的路径。

(2)文化生产的不良循环模式。在文化次、劣品成为主流产品的场合,会演化出文化次 、劣品影响和塑造消费群体的畸形的文化心态与不良偏好,引起对文化次、劣品的市场 需求扩大,由此激励和促进文化次、劣品生产进一步扩大,形成次劣品的重复生产,这 是商品性文化经济中的生产与需求的不良互促和不良循环,它意味着文化生产经济效益 正增长而文化艺术、社会效益零增长或负增长,这种情况表明次劣品的大肆泛滥和文化 生产的偏离正轨。

文化品生产和需求互相创造、彼此推动的机制,在庸品长期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情况下 ,会促使消费群体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心态的畸化,使一些消费群体产生对庸品的偏好甚 至痴迷,促使庸品消费群体的范围不断扩大。作为消费者的人的文化、思想素质的变化 和下滑,其必然结果是:一方面,庸品的畅销和市场份额的畸形扩张,另一方面,良品 的市场份额日益缩小,上述现象可以称之为:庸品排斥良品的趋势(注:西方文化学者 提出了文化品市场由格雷欣法则——即金银货币流通中劣币驱逐良币律——支配,但他 们未能从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文化生产的不良循环的视角,来对商品性文化生产中的“市 场失灵”现象作出深入的经济学理论阐明,更不能揭示当代西方文化危机的制度根源。 ),它体现了文化生产中的“市场失灵”,这意味着文化低、劣品的重复生产和占领市 场。文化生产中的上述“市场失灵”,在实行文化生产自由放任和消费主义的国家,表 现得极其鲜明。

十一、实行商品性文化生产,要加深对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内在矛盾的理论认识

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出现的庸品排挤良品现象和“市场失灵”,其深层根源是商品性文 化产品的内在矛盾:艺术、社会价值与商品价值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表现是:文化生产 中一些创作者往往会产生将商业价值追求超越和脱离艺术、社会价值创造的非理性行为 ,这种现象表明:(1)文化生产偏离了艺术、社会价值创造这一精神生产的本质目标, 而从属于对商业价值的追逐。(2)文化工作者陷入“市场陷阱”,失去和抛弃了人类灵 魂工程师的崇高职责,将严肃的精神生产变成了一般的营利活动。文化生产由此出现“ 畸化”,偏离了正轨。

文化生产的偏离正轨,在当代实行文化自由主义的西方发达国家有最为鲜明的表现。 总的情况是在文化产业壮大和繁荣发展中出现了文化衰败。

文化生产中的畸化现象,其最深的根源是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客观存在的文化品商品性 与艺术、社会性的矛盾,在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管理和先进思想指导的自由主义的市 场性文化生产制度下,上述矛盾就会激化:如像,(1)片面的物质刺激体制。商品经济 中固有的文化垄断及垄断价格机制,倍数式地放大和加强了经济激励,这样的生产和分 配关系必然对文化生产中传承下来的古典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形成强烈的冲击。使一些 文化生产者把社会人固有的物质利益关心,转换为对金钱利益的渴求,从而产生畸化的 文化生产行为。

(2)在实行文化自由主义条件下,既缺乏对文化品的有效社会评价体制,也缺乏禁堵伪 劣品生产的制度制约和政府管理;在文化、精神产品的自由生产和自由交换体制下,文 化庸品和劣品成为主流产品,群众遭受精神污染和文化素质的逆退是难以避免的,由此 消费者文化心理和消费偏好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形成庸品畅销和进一步自由泛滥的 社会心理前提。

可见,市场机制对文化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促进文化生产发展的有力杠 杆,但也有诱发文化艺术活动畸化的负效应。

作为社会的上层结构的文化,它的发展总是从属于社会发展、特别是从属于经济发展 的需要。因此,人们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孤立地论述文化发展和主观地 设计文化应该怎么样发展。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不可能超越的一种历史形式,部分 文化生产的商品化是时代的大趋势。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前,我们提出商品性文化生产中文化品商品性与 艺术、社会性矛盾的论题,不是要提倡废弃文化生产的商品性,回归古代和中世纪田园 式的文化自然生产和传统计划体制下僵化的文化生产,而是旨在指出:在发展商品性文 化生产中需要搞好兴利除弊,其关键是:构建起能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 效益相结合的完善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

十二、结论: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体制和良性文化经济互动机制

在文化与经济密切互融、互动的当代,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促、互动,充分发挥 文化生产力的功能,是优化和壮大我国产业结构,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在 世界的竞争力的一项有效的战略选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实行商品性文化生产中,人们应该自觉运用生产与需求的互相 创造和互相促进以及文化市场主流产品形成的规律,构建一种良性的文化与经济互动机 制。这就要求:(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通过打响主旋律,搞好多样化,实现中华文化园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2)认识商 品性文化产品的二重性,正确树立市场观念,按照产品的艺术、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 要求,自觉地在文化生产中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把讲求产品艺术、社会价值和讲求商品 价值相结合,努力创造艺术、思想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财富。(3)文 化精神产品毕竟是具有意识性的特殊产品,文化生产者需要自觉地将商品价值创造立足 于艺术、社会价值的基石之上。为此,文化工作者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品德 修养,警惕文化经济中的“市场陷阱”。(4)文化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搞好文 化商品的生产与市场营销,特别要有效组织和激励优质品的生产,采取多种措施,切实 扩大优质文化品的市场销路,大力形成优质品的市场主流地位,发挥优秀文化产品在提 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塑造人的优美情操的功能,由此培育广大消费群众积极、健康的 文化心态和消费偏好,为文化优质品取得市场主流地位创造主观条件。(5)提倡文明的 、健康的文娱生活方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提高群众的审美观,特别是加强青 少年的美育,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他们分辨美丑和自觉抵制精神垃圾的能力。(6 )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对文化生产应实行分类管理,对一般的文化生产,特别是大众 化层次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利用商品市场机制将其搞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 重量级的文化产业集团,大力推动中国大众文化生产的发展,有效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 创造功能;对于高级的、特殊的文化艺术活动,则应大力发展和加强文化事业体制,因 此,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是有利于文化生产全方位发展和繁荣的、包括产品性生产和商品 生产在内的大文化体制。(7)基于商品性文化生产中的“市场失灵”,要扩大和加强文 化公共物品的生产,形成完善的文化公共物品生产体系,为此,要加强包括国家歌剧院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各种面向公众,特别是面向广 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公共影视媒体的发 展和发挥其功能,大力扶持从事精品创造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并把组织能成为市场 主流产品的精品生产,特别是不逊于和超越“古典古代”(注: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 法》著作中,在阐述西欧的科学、文化发展时,将曾创造出古代文化繁荣的古希腊雅典 文化、学术发展盛年称为“古典古代”。应该说,创造出灿烂的早期东方中华文化的春 秋战国时代,也属于“古典古代”的范畴。)品质的和无愧于当前伟大时代的“经典” 作品的创作,作为某些文化事业单位的中心任务。(8)强化政府在文化生产中的指导、 规制(regulate)和推动的功能,构建起切实有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努力创造和形成 鼓励和培育优秀、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新闻舆论阵地和社会氛围,在当前特别要 认真注意防止媒体成为不良文化的催化剂和培养基。(9)确立文化兴邦的观念,增大对 文化的财政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文化生产,在当前,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 加强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面向农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注: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原载于《经济学家》2005年第1期和第2期,转载 时有删节。

标签:;  ;  ;  ;  ;  ;  ;  ;  ;  ;  ;  ;  

论现代文化的产生_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