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策引导资源有效配置--韩国政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_韩国企业论文

加强政策引导资源有效配置--韩国政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_韩国企业论文

强化政策引导有效配置资源——韩国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产业的做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政府论文,特色产业论文,做法论文,政策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自70年代初开始培育的汽车、钢铁、电子等支柱产业群,目前已是硕果累累:汽车年生产能力已达350万辆,居世界第五位;钢铁年产量达3668万吨,居世界第六位;半导体销量名列世界前茅,1995年仅三星、现代、LG三家半导体出口即达153亿美元;家用电器涌现出三星、现代、LG等一批名牌,电子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韩国在短时间内建设起富有特色的几大支柱产业,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运用产业政策强化对企业的规范和引导,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政府产业政策的关键环节是把好“进入”和“退出”关,尽可能让有资金、技术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进入支柱产业领域,同时把不具备必要素质和发展无望的企业排除出去,防止竞相上马,滥铺摊子,造成资源浪费。

60年代末,韩国汽车工业起步初期,大小百余家企业蜂拥投入汽车装配大战。政府及时颁布《汽车生产许可法》,一方面对不符合条件的汽车装配厂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让其“退出”汽车生产领域,同时优选出现代、大宇、起亚等企业作为骨干汽车制造企业,并把一些有技术实力的中等企业引导改组成为与骨干企业相配套的零配件生产厂。80年代,政府又实行“汽车工业大联合”,进一步明确划分各类企业的生产领域,把汽车生产引向专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轨道。韩国汽车产业能够迅速形成体系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与政府采取择优发展、抑制内耗式竞争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韩国政府还根据产业发展状况,把决定企业“进入”某一产业领域的标准,由是否有实力和经营能力,变为是否有市场需求。现代集团提出新建年产1200万吨大型综合钢铁企业的计划,按实力条件“现代”完全游刃有余,但政府根据钢铁市场行将出现需求饱和形势,迄今仍未予批准。三星集团早在80年代末就多方争取进入轿车生产领域,但政府担心汽车市场供过于求,一直对“三星”加以“限制”。在确认世界市场尚有潜力之后,政府才于1994年12月,以三星做出“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等承诺为条件,准许它从事新轿车的开发和生产。

对准许进入支柱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政府的作法是外部“输血”与引导企业自身“造血”并举,即:在企业发展初期施以倾斜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待实力增强之后,则重在推动其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到国际竞争中求发展。

韩国汽车、电子、造船、钢铁等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在初期无一不是仰赖政府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的“输血”。在1981年后的5年里,政府对电子产业共投入上千亿韩元,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了种种优惠,促使电子产业实现了增规模、上档次、出效益。1986年1月,政府颁布了以“促进公平竞争、实现效率均衡”为宗旨的综合性《工业发展法》,取消了对少数大企业“特惠”扶持的政策,试图把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政策转向以市场为中心。

为了阻止大企业在“产业多边化”的旗号下,为追求垄断地位和完整体系而盲目扩张产业领域,克服由此造成的重复建设、结构扭曲、内耗竞争和妨害中小企业发展等弊端,韩国政府1981年制订了《公平交易法》,确立了限制垄断和反市场竞争行为的框架,并不断强化执法力度。1994年1月,韩国政府又采取“行业专门化”措施,让30家大企业集团根据本身特点和市场潜力,自我选定“主力产业”和骨干系列企业,诱导其集中力量经营这些专门化行业领域,以此控制大企业的“章鱼爪式”扩张,防止造成经营资源分散。这一政策在执行中困难重重,但仍不失为建设特色产业的一种探索。

标签:;  

加强政策引导资源有效配置--韩国政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_韩国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