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普通万用表测RL串联电路的功率因数(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1](2020)在《用于气体放电的多路组合开关电源研究》文中指出电弧等离子体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产生电弧等离子体的放电电源及起弧电源为研究对象,针对国内外现用放电电源存在谐波大、动态性能不佳、起弧较难等缺陷,结合近年来新材料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在开关电源中的应用现状,研制成功可组合、总输出功率为200k W的直流开关型放电电源系统。基于现有放电电源的不足和7通道电弧等离子体源对气体放电电源的特性要求,设计放电电源系统由7路独立的开关电源子系统组成,每个独立的子电源单元包括:开关型主放电电源及高频起弧电源,变换主电路均采用AC-DC-AC-DC型结构。文中首先对主放电电源主电路所有元器件进行了计算和选型。其次出于对电弧负载的负阻特性和放电电源需要良好的陡降特性以及逆变环节控制可数字化等多方面考虑,控制系统以DSP2812数字处理芯片为核心,对移相PWM控制原理及产生方法、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以及数字PID实现系统的恒流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进而对高频起弧电源的工作原理及涉及的高电压技术、倍压整流单元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工况设计了控制系统。最后对研究和设计结果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研究,样机投入实际工程领域使用。实验结果与实际使用效果均表明,本论文研究和设计的7路可组合主放电电源和起弧电源系统,不但可以每个分电源独立运行,而且还可以n个(n=17)组合运行,具有起弧方便、放电过程中放电电流稳定,电源工作可靠、保护灵敏、放电获得的电弧等离子体稳定、无抖动闪烁、且可长时间不间断运行,完全可满足核物理研究的需求。充分证明了论文研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运行可靠性。
林壮彬[2](2020)在《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及弱电网优化控制》文中指出电源电池需求的增长使得快速、精确、稳定模拟多种负载特性成为电子负载的发展方向,电力电子装置的增加造成弱电网现象,其并网优化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能馈型直流电子负载的技术进展,研究了负载模拟和能馈并网功率电路、高精度快速响应的负载模拟策略、高精度抗扰动的能馈并网策略和弱电网滤波及前馈控制策略,研制了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样机并进行试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的功率电路。负载模拟采用ZVS移相全桥拓扑,分析了电路工作模态,仿真验证驱动特性和软开关特性;能馈并网采用H4逆变全桥拓扑,分析单极性倍频调制的谐波特性,仿真验证输出谐波的高频优势。(2)设计了基于自组织模糊PI控制器的低静差、快速响应和低超调过冲的负载模拟策略。针对PI静态误差和低鲁棒性,引入模糊控制和自组织比例型输入量化因子自动调整PI系数。仿真得出,相比常规模糊控制,自组织模糊控制系统0.8ms完成恒流7A负载模拟,调节时间减少了73.3%,最大超调量降低了69.9%,动态切换时间低于0.67ms。(3)探索了基于“PI+QPR(准比例谐振)”双闭环控制器的抗电网频率偏移的能馈并网策略。为保证能量流动和电网波动鲁棒性,采用功率平衡双闭环及内环QPR控制器,设计QPR参数。3k W系统仿真得出,QPR控制器在电网50Hz时电流谐波低至3.44%,基频波动至49.5Hz时电流谐波控制在3.47%,验证了所设计QPR控制器的可行性。(4)优化了感抗性和多谐波弱电网下的滤波器和前馈控制策略。采用电容并联电阻的无源阻尼优化设计了弱电网LCL型滤波器,提高了高频性能;研究了感抗弱电网下的滤波器无源阻尼变化,针对电网谐波设计电网电压比例前馈方案。仿真得出,在含有9.26%谐波的弱电网,3k W系统并网输出谐波4.00%的电流,符合并网标准。(5)研制了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样机并进行功率电路关键波形、负载模拟、能馈并网和弱电网并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功率电路参数合理,可正常工作;各种负载特性模拟误差均低于4%,负载切换时间低至1.7ms;理想电网并网电流谐波满载时低至2.641%,功率因数为0.998;弱电网并网电流谐波在满载时低至2.988%,功率因数高达0.998,系统弱电网鲁棒性良好,符合并网标准。
张浩琨[3](2018)在《应用于行波管的高压隔离谐振DC-DC变换器的研究》文中提出空间行波管放大器是卫星有效载荷的关键部分,用于无线电信号的接收与放大。在接近50多年的行波管电源研发和制造历史中,行波管在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其供电模块的标准,为提高功率、降低模块体积,行波管电源总体向着高效率、小体积、轻重量、高功率的方向不断发展。根据文献查阅,近年来对于行波管电源的研究仍然集中在拓扑结构设计方面,因此本次研究将具有高效率,高稳定性的高压拓扑结构作本次课题设计的关键环节。本次课题设计采用了一种Buck-LCLC的两级拓扑结构。相较于单级拓扑,两级拓扑的前级能够有效的稳定母线电压波动,简化补偿器的设计。该方案中前级Buck作为一款设计成熟的变换器结构较为简单且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后级为获得高达万伏的输出电压,实际电路需要采用高压变压器,完成电压的泵升,但由于高升压比带来的不可忽略的寄生参数,需要采用谐振拓扑予以应对。对比不同的谐振拓扑结构,LCLC谐振变换器能够有效的将变压器寄生参数与谐振机制相结合,实现了变压器原边开关管的零电压导通(ZVS)、零电流关断(ZCS)以及副边二极管的零电流自然关断,因此理论上高频工作状态下LCLC谐振变换器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率。拟定稳定的电压输出点作为调节器的采样点,考虑了高压侧采样需搭建隔离辅助电路且级间带载不同时电压波动较大,选取Buck输出电压进行采样。补偿调节器的设计则基于基波近似法获得的小信号模型,由于LCLC谐振变换器的9阶小信号模型阶数较高通过戴维南及诺顿定理将9阶小信号模型进行降阶处理,最终获得3阶传递函数。此外针对空载下容易发生的电压漂移现象,采取线性稳压电源管理方法予以应对。小信号模型及稳压环节的验证,分别采用了Matlab及Saber仿真软件。由于变压器寄生参数较难与理论值一致,为获得与计算结果较为接近的数值采用了特定方法完成变压器绕制,并结合实验波形给出调节方案,同时为保护电路安全工作提出了过流保护电路的设计方案。本文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叙述,根据实测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采用对比验证法,分析LCLC变换器作为后级拓扑在负载稳定度,效率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邓俊青[4](2018)在《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智能控制器设计》文中指出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以及节能、稳压性能的充分发挥,与其控制器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且由于使用的有载分接开关(OLTC)不同,其控制器功能也有所差别。目前,针对永磁机构操动的OLTC在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有必要对其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并设计一款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控制器。在分析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器的整体设计方案,实现了变压器运行参数监测、自/手动调容、自/手动调压等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了智能控制器的变压器电能数据采集、容量和电压档位监测、OLTC控制、人机交互、GSM通信、时钟、故障报警、板载电源及各种保护电路和程序的设计。变压器电能数据采集部分采用了专用电能计量芯片ATT7022CU设计,有效提高了采集数据的精度。OLTC控制部分设计了控制信号隔离、互锁电路,以及操动机构的高性能驱动及保护电路,实现了对OLTC的可靠控制。GSM通信部分基于SIM800C模块设计,实现了远程对变压器进行调容调压控制、运行模式设定、运行参数查询以及故障报警等功能。在调容调压程序设计中,提出了一种自动调容、调压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以变压器运行状态、负荷值、调容点、低压侧电压平均值、电压上下限整定值共同作为调容调压判据,采用延时判断和迟滞比较方法,能够保证调容调压操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避免了 OLTC因负荷或电压短时波动而频繁动作的弊端。在控制器整体设计过程中,均采用了多种软、硬件抗干扰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研制了控制器样机并搭建实验平台,对控制器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所设计控制器的可行性。
林跃跃[5](2016)在《微波炉磁控管用单端谐振变换器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电的多元化,家用微波炉逐渐受到国人的认同。因为其加热方便快速的优势,微波炉近年来成为居民厨房用品中不可缺少的家电。因此微波炉的智能化、重量、效率等多方面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早期的微波炉供电电源通常采用的是定频变压器将市电电压升压,再进行半波整流的方法。该方法的缺陷是供电功率不能自由调节,器件耗损非常严重,同时重量很重。本课题结合当下趋势,尝试将倍压整流与谐振变换相结合,探索设计出为微波炉的磁控管提供连续可调功率的新型开关电源,使用软启动方式取代线性变压器投放时产生的励磁涌流,保护电网免受涌流的冲击;通过开关管的零电压软启动技术,减小开关管的导通和关闭损耗,在提效延寿的同时,降低了电磁干扰,有望取代之前的供电方式即断续性供电。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常见谐振电路进行简单比较,选用单端LLC型谐振拓扑,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了谐振变换电路在开关不同阶段下的工作状态和电压电流波形,并通过基波分析法推导出谐振电路的直流增益、归一化阻抗等特性参数以及软开关ZVS导通的条件。2.根据目标的电源参数,对微波炉磁控管用的单端谐振变换器的主电路参数进行详细的计算,完成对输入输出整流滤波部分器件的选择,开关管类型和型号的选择,谐振器件即电容电容参数的计算和设计,以及在磁集成技术下实际变压器的设计。结合SABER仿真工具,对设计的参数进行仿真,验证可行。3.以三星公司单片机S3F84B8为核心,设计了单端谐振式开关电源的控制系统,包括谐振控制主回路和通信电路两部分。谐振控制主回路包括:芯片和开关管辅助电源模块,输入的电流、电压的检测电路、浪涌保护电路、开关管的驱动电路和相位检测电路;通信部分,主要是与上位机通信电路。4.搭建单端谐振变换的开关电源样机,输出功率为1.3KW,测试并记录变换器中各电路的波形,与理论分析,仿真值相比较。结果证明,该变换器可实现ZVS开通,具有较高功率因数和效率。
李江[6](2016)在《高性能LED驱动与控制系统研发》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LED作为节约型社会的产物,在照明行业发挥着其不可代替的优势。LED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寿命长、不易损坏等优点。对于LED特殊的低压直流驱动方式,必须设计合适的驱动电源。开关电源具有高效、体积小等优点,是LED驱动电源的首选。在LED照明中加入调光充分印了能源节约的主题。本文设计的调光驱动系统主要为LED吸顶灯提供照明方案。为了实现吸顶灯好的调光效果,经过对三种调光方式进行比较,最后选取PWM调光方式。根据调光方案与输出参数的要求,本文分别对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两部分进行设计。控制电路部分完成输出占空比可调的PWM信号;驱动电源部分完成减小电磁干扰、功率因数校正,降压恒流等功能。控制电路以STC12C5620单片机为核心,结合红外遥控技术,通过软件编程实现PWM信号的阶梯性变化,从而平滑的调节输出电流。驱动电源以PT4107为主芯片,将接收到的PWM信号转化为对MOSFET的通断控制,改变输出电流的平均电流值。驱动电源可以通过采样电阻对输出电流进行采样,并与芯片内部基准电压进行对比,从而调节PWM控制,使电流更平稳。经过最终调试与测试,系统性能满足最初设计要求,能够实现0%-100%的无极调光。驱动电源工作稳定,完成性能指标,达到产品电源体积要求,为接下来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陶翔[7](2014)在《车载阀控铅酸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研究了阀控铅酸蓄电池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后,给出了一种基于PMS320F2812高性能微处理器的阀控铅酸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该系统可灵活应用于多种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容量的普通车载辅助铅酸蓄电池和电动车用铅酸蓄电池动力系统之中,也可以通过系统扩展应用于新能源、电力、工业等由阀控铅酸蓄电池构成的直流系统中。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并给出了系统的功能框图。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器、铅酸蓄电池充电模块、模拟前端模块和人机接口模块构成。文中讨论并确定了各基本模块的实现方法;对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与设计,并使用仿真软件SABER2007对充电模块的工作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结合系统功能需求,为硬件电路设计了基于TMS320F2812平台的底层驱动程序;完成了整个硬件系统的制作和调试,并在此基础上测试了系统性能,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设计指标中关于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
李志民,李金法[8](2013)在《放映设备开关电源的检修》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常见电子设备开关电源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开关电源的维修方法和开关电源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李涛[9](2013)在《太阳能电池的开关电源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实现节能减排是目前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个重要途径是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且同时提高这些能量的转换效率。本文系统以太阳能电池阵列为输入,针对太阳能能源的输出功率波动性,设计高效的开关电源电路系统。研究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和物理电路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运用嵌入式函数建立太阳能电池阵列实际工程数学模型,得到电池不同工作温度和光照下的输出U-I,P-I特性曲线。分析升压变换器电路的工作基本原理,比较变换器中常用的电压模式脉宽调制控制方式与电流模式脉宽调制控制方式的优缺点,理论推导BOOST电路实现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的原理,搭建仿真实验系统验证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MPPT),并采用三种占空比步长做(小,中,大)跟踪实验,仿真结果显示:步长选择对扰动观察法的跟踪性能影响较大,提出自适应步长的寻优算法具有更好的稳态和动态性能。分析研究了电池仿真模型实验中得到的电池输出I-U,P-U特性曲线,确定开关电源的设计目标,本文设计系统电路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提高现有开关电源的电能使用效率,重点分析各电路模块的设计。运用Altium designer工具设计硬件电路,实验测试实际电路工作性能,实现基于太阳能电池阵列的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李平[10](2011)在《电动汽车全桥移相式车载充电电源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正给我国带来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电动汽车成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储能电池性能的改进无法与电动汽车发展速度相匹配,同时充电站位置固定、使用不便,因此非常有必要研制一种低成本、使用灵活的车载充电电源,随时随地进行能量补给,为车载充电技术大范围应用奠定基础。恶劣的车载工况要求车载充电机必须具有尘密结构,只能采用自然冷却的散热方式,因此高效率成为其最重要的技术特点,同时还要具有对电网谐波污染小、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抗机械冲击及震动等特点。结合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的技术指标和防护等级,确定了充电电源的总体方案,采用前级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后级DC/DC变换电路两级结构,并对两级电路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分析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原理和必要性,通过对比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不同电路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的优缺点,选定了适合本系统的单级Boost电路拓扑结构和相应的平均电流控制方式。另一方面,为了使充电电源在大范围负载条件下获得高效率,选择了移相控制全桥PWM变换器作为后级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列出了多种移相控制全桥零电压开关PWM变换器的改进电路,通过对比其优缺点以及实现的难易程度,选择加入两个钳位二极管和谐振电感的改进型PWM变换器为最终方案。详细分析了该改进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对加入的辅助部分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给出了超前臂和滞后臂实现零电压开关的不同条件以及影响副边占空比丢失的因素。结合充电电源的解决方案以及技术指标,分别设计了前后两级电路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具体参数,分别利用Saber和PSPICE仿真软件对前后两级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参数优化。研制了一台2.4kW的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电源样机,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分别对其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车载充电电源具有很高的效率,同时对电网谐波污染小,可靠性高。
二、用普通万用表测RL串联电路的功率因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普通万用表测RL串联电路的功率因数(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气体放电的多路组合开关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
1.2.1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
1.2.2 等离子体的应用 |
1.3 国内外放电电源的研究现状 |
1.3.1 气体放电电源 |
1.3.2 国内外放电电源的研究现状 |
1.4 放电电源的发展趋势 |
1.5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放电原理及构成 |
2.1 系统设计理念 |
2.2 主功率电路与起弧电路的电气连接 |
2.3 系统电磁性兼容性设计 |
2.3.1 电磁兼容性预测和分析 |
2.3.2 电磁兼容设计薄弱环节定位 |
2.3.3 降低电磁干扰设计 |
第三章 开关型主放电电源的设计与分析 |
3.1 气体放电电源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
3.2 主电路设计的技术指标要求 |
3.3 主电路设计 |
3.3.1 高频逆变电路的原理分析 |
3.3.2 主电路软启动设计 |
3.4 主电路元器件参数计算与选型 |
3.4.1 工频整流二极管参数计算与选型 |
3.4.2 低通滤波电容的选择 |
3.4.3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3.4.4 功率开关管IGBT选型及吸收电路的设计 |
3.4.5 高频整流二极管的设计 |
3.4.6 输出滤波电路的设计 |
3.4.7 进线RC吸收电路的设计 |
第四章 高频起弧电源的设计与分析 |
4.1 高频起弧电源设计技术指标 |
4.2 高电压技术 |
4.3 高频起弧电源的设计 |
4.4 高频起弧电源控制电路的设计 |
4.5 高频起弧电源驱动隔离电路的设计 |
第五章 主放电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控制系统的功能 |
5.2 控制系统的结构 |
5.2.1 TMS320F2812 芯片的介绍 |
5.2.2 JTAG接口电路及抗干扰电路 |
5.3 移相PWM信号的产生原理 |
5.4 IGBT驱动电路的设计 |
5.5 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5.5.1 输入给定电路 |
5.5.2 直流采样信号调理电路 |
5.5.3 系统故障检测和保护电路 |
5.6 恒流特性调节 |
第六章 设计结果验证与结论分析 |
6.1 系统整机介绍 |
6.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
6.3 高频起弧电源测试 |
6.3.1 驱动脉冲测试 |
6.3.2 引弧测试 |
6.4 开关型主放电电源测试 |
6.4.1 控制波形测试 |
6.4.2 驱动波形测试 |
6.5 系统测试 |
6.5.1 系统的功能测试 |
6.5.2 系统的性能测试 |
6.5.3 系统实验时遇到的问题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7.2 结论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及弱电网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能馈型电子负载电路拓扑 |
1.2.2 负载模拟与能馈并网算法 |
1.2.3 弱电网优化控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硬件系统 |
2.1 引言 |
2.2 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硬件系统架构 |
2.3 ZVS移相全桥负载模拟电路研究及仿真 |
2.3.1 ZVS移相全桥电路工作模态 |
2.3.2 ZVS移相全桥电路仿真 |
2.4 H4逆变全桥能馈并网电路研究及仿真 |
2.4.1 H4逆变全桥电路工作模态 |
2.4.2 单极性倍频调制及其谐波 |
2.4.3 H4逆变全桥电路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控制系统 |
3.1 引言 |
3.2 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软件系统架构 |
3.3 负载模拟单闭环控制策略及仿真 |
3.3.1 负载特性归一化模拟 |
3.3.2 ZVS移相全桥电路小信号模型 |
3.3.3 自组织模糊PI控制器设计 |
3.3.4 自组织模糊PI控制器仿真与编程 |
3.4 能馈并网双闭环控制策略及仿真 |
3.4.1 双环控制方案分析 |
3.4.2 双闭环QPR控制器设计 |
3.4.3 双闭环QPR控制器仿真与编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弱电网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弱电网优化架构 |
4.3 LCL型滤波器设计及仿真 |
4.3.1 能馈并网滤波器 |
4.3.2 LCL型滤波器设计 |
4.3.3 LCL型滤波器仿真 |
4.4 无源阻尼谐振抑制及仿真 |
4.4.1 无源阻尼谐振抑制 |
4.4.2 阻尼谐振抑制仿真 |
4.5 改进前馈的弱电网优化控制及仿真 |
4.5.1 能馈并网弱电网等效模型 |
4.5.2 弱电网LCL型滤波器及无源阻尼 |
4.5.3 电网电压比例前馈优化控制 |
4.5.4 弱电网优化控制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试验平台 |
5.3 功率电路关键波形试验 |
5.3.1 负载模拟关键波形 |
5.3.2 能馈并网关键波形 |
5.4 负载模拟功能及精度试验 |
5.4.1 恒流模式模拟试验 |
5.4.2 恒阻模式模拟试验 |
5.4.3 恒功率模式模拟试验 |
5.4.4 负载模拟动态试验 |
5.5 能馈并网性能试验 |
5.5.1 理想电网并网试验 |
5.5.2 弱电网并网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应用于行波管的高压隔离谐振DC-DC变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行波管的原理 |
1.3 行波管放大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总览 |
1.3.2 国内研究现状总览 |
1.4 行波管电源发展现状 |
1.4.1 行波管电源主拓扑发展现状 |
1.4.2 高压整流方式 |
1.5 行波管电源供电方式 |
1.6 行波管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两级拓扑的选择及研究 |
2.1 引言 |
2.2 Buck-LCLC两级升压结构 |
2.3 前级拓扑的选择及研究 |
2.3.1 前级拓扑的优化 |
2.3.2 前级拓扑的参数计算 |
2.4 后级拓扑的选择及研究 |
2.4.1 工作过程 |
2.4.2 LCLC谐振电路的特性及参数计算 |
2.5 整流及供电结构 |
2.6 Buck-LCLC谐振变换器的开环仿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Buck-LCL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 |
3.1 引言 |
3.2 Buck变换器小信号模型 |
3.3 LCLC谐振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uck-LCLC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系统设计及高压稳压策略 |
4.1 引言 |
4.2 闭环系统设计 |
4.3 高压线性稳压的设计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系统设计及验证 |
5.1 引言 |
5.2 硬件系统设计参数 |
5.2.1 谐振变换器的高压变压器设计 |
5.2.2 输入过流保护电路 |
5.3 MOSFET的驱动电路及反馈电路设计 |
5.4 高压测试方法 |
5.5 实验结果 |
5.5.1 实验波形分析 |
5.5.2 输出稳定度及效率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4)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智能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系统组成及原理 |
2.1 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系统组成 |
2.2 调容调压方式及工作原理 |
2.2.1 调容调压方式 |
2.2.2 配套PMA-OLTC的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工作原理 |
2.3 开关和操动机构工作原理 |
2.3.1 开关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2 电磁和永磁操动机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 调容变压器节能原理及临界经济容量 |
2.4.1 调容变压器节能原理 |
2.4.2 调容变压器的临界经济容量 |
2.5 本章小结 |
3 智能控制器组成及硬件设计 |
3.1 控制器设计方案 |
3.1.1 设计需求 |
3.1.2 设计方案 |
3.2 三相电能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1 ATT7022CU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2 基于ATT7022CU的三相电能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3 三相电能数据采集实现 |
3.3 电磁和永磁操动机构驱动、监测及保护电路设计 |
3.3.1 电磁和永磁机构驱动电路设计 |
3.3.2 控制信号隔离、互锁电路设计 |
3.3.3 永磁机构动铁芯位置监测电路设计 |
3.3.4 电磁和永磁机构绕组续流电路设计 |
3.4 GSM通信和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
3.4.1 GSM通信电路设计 |
3.4.2 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
3.5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3.5.1 按键输入电路设计 |
3.5.2 显示电路设计 |
3.5.3 故障报警电路设计 |
3.6 控制器板载辅助电源设计 |
3.7 操作电源及其监控电路设计 |
3.7.1 操作电源设计方案 |
3.7.2 储能超级电容容量确定方法 |
3.7.3 操作电源电压、电流监测电路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 软件功能及模块划分 |
4.2 主程序流程设计 |
4.3 变压器容量和电压档位监测流程设计 |
4.4 按键流程设计 |
4.5 操作电源电压监测流程设计 |
4.6 三相电能数据采集流程设计 |
4.6.1 模拟SPI通信 |
4.6.2 软件校表 |
4.7 调容调压策略和流程设计 |
4.7.1 调容策略和流程设计 |
4.7.2 调压策略和流程设计 |
4.8 GSM通信流程设计 |
4.8.1 GSM模块检测和初始化配置流程 |
4.8.2 短信接收处理流程 |
4.8.3 短信发送流程 |
4.9 本章小结 |
5 智能控制器样机与调试 |
5.1 智能控制器实验样机及其功能参数 |
5.1.1 样机功能 |
5.1.2 样机主要技术参数 |
5.2 实验平台搭建及实验研究 |
5.2.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2 研究内容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智能控制器样机整体电路图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参加的项目 |
(5)微波炉磁控管用单端谐振变换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微波炉供电电源的研究现状 |
1.2.1 软开关技术的发展 |
1.2.2 电源仿真技术的发展 |
1.3 微波炉供电电源的性能指标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课题的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单端谐振变换器的研究 |
2.1 单端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2 单端谐振变换器的稳态分析 |
2.2.1 基波分析模型 |
2.2.2 直流增益 |
2.2.3 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端谐振变换器的元件参数设计 |
3.1 整流滤波器件的设计 |
3.2 开关频率的设计 |
3.3 变比N的设计 |
3.4 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的设计 |
3.5 开关管的设计 |
3.6 励磁电感的设计 |
3.7 磁性元件的集成设计 |
3.7.1 变压器的等效模型 |
3.7.2 磁集成设计 |
3.8 SABER仿真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端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系统设计 |
4.1 辅助电源的设计 |
4.2 输入电流的检测 |
4.3 电压检测和浪涌保护电路 |
4.4 开关管驱动电路 |
4.5 相位检测电路的设计 |
4.6 通信电路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 |
5.1 开关管驱动及波形 |
5.2 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的电流波形 |
5.3 磁控管电压和电流波形 |
5.4 次级二极管和电容电压波形 |
5.5 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波形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高性能LED驱动与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关键技术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开关电源结构及PFC电路 |
2.1 DC/DC变换器结构 |
2.1.1 降压式变换器 |
2.1.2 升压式变换器 |
2.1.3 降压/升压变换器 |
2.1.4 反激式变换器 |
2.1.5 正激式变换器 |
2.2 开关电源工作原理 |
2.2.1 调制类型方式 |
2.2.3 工作模式 |
2.3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3.1 开关电源功率因数定义 |
2.3.2 功率因数校正介绍 |
2.3.3 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3.4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调光方式 |
3.1.1 模拟调光与可控硅调光 |
3.1.2 PWM调光 |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1 LED的电气特性 |
3.2.2 控制及驱动结构设计 |
3.2.3 主控制模块结构 |
3.2.4 STC12C56系列单片机简介 |
3.2.5 控制器电源模块 |
3.2.6 驱动电源结构分析与选择 |
3.2.7 驱动控制芯片的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系统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
4.1.1 STC12C5620AD及外围电路设计 |
4.1.2 红外接收电路 |
4.1.3 声音提示电路 |
4.1.4 信号转换电路 |
4.1.5 控制器电源电路 |
4.1.6 控制电路PCB设计 |
4.2 驱动电源硬件设计 |
4.2.1 EMI电路设计 |
4.2.2 PFC设计 |
4.2.3 DC/DC变换器电路设计 |
4.2.4 降压滤波电路 |
4.2.5 其他电路器件选型设计 |
4.2.6 PCB布线 |
4.2.7 电路接地设计 |
4.2.8 驱动电源PCB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红外通信的编程设计与实现 |
5.1.1 红外通信原理 |
5.1.2 红外通信协议介绍 |
5.1.3 红外通信程序设计 |
5.2 控制器软件设计 |
5.3 LED驱动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调试 |
6.1 红外通信测试 |
6.2 控制电路功能测试 |
6.2.1 主控模块信号测试 |
6.2.2 主控模块电源电路输出测试 |
6.3 LED调光驱动测试 |
6.3.1 驱动电源MOSFET栅极波形 |
6.3.2 驱动电源输出结果测试 |
6.3.3 驱动电源功率因数与效率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车载阀控铅酸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2章 阀控铅酸蓄电池理论研究 |
2.1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结构特点 |
2.2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2.3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自放电 |
2.4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极化现象 |
2.5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老化失效机理 |
2.6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参数 |
第3章 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
3.1 蓄电池充电方法选择 |
3.1.1 合理充电的要素 |
3.1.2 常用的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 |
3.1.3 本设计系统默认充电方法 |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 充电器模块方案选择 |
3.3.1 功率因数校正方案选择 |
3.3.2 DC/DC变换器方案选择 |
3.3.3 双管正激电路的工作原理 |
3.4 蓄电池电压采集方案选择 |
3.4.1 单体蓄电池电压采集的技术难度 |
3.4.2 单体蓄电池电压采集方案 |
第4章 硬件电路设计与仿真 |
4.1 主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计 |
4.1.1 主电路器件参数计算 |
4.1.2 控制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4.1.3 磁性元件设计 |
4.1.4 仿真验证 |
4.2 双管正激变换器设计 |
4.2.1 高频变压器设计 |
4.2.2 主要电路元器件选型 |
4.2.3 控制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4.2.4 浮栅驱动电路设计 |
4.2.5 反馈环路整定 |
4.2.6 仿真验证 |
4.3 模拟量前端电路设计 |
4.3.1 模拟量输入信号链路设计 |
4.3.2 模拟量输出信号链路设计 |
4.4 主控制器模块设计 |
4.4.1 电源管理与复位电路 |
4.4.2 存储器扩展电路 |
4.4.3 通信口隔离电路 |
4.5 人机接口电路设计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总体流程设计 |
5.2 硬件驱动程序设计 |
5.2.1 ADS8332驱动程序设计 |
5.2.2 DAC8554驱动程序设计 |
5.2.3 液晶显示屏程序设计 |
5.2.4 ZLG7290程序设计 |
5.2.5 EEPROM读写程序设计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单体蓄电池电压采集性能测试 |
6.2 充电装置性能测试 |
6.2.1 充电器效率与功率因数测试 |
6.2.2 恒流输出精度测试 |
6.3 电磁兼容性能测试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太阳能电池的开关电源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简述 |
1.2.1 光伏发电系统 |
1.2.2 开关电源芯片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研究 |
2.1 太阳能电池基本原理 |
2.2 太阳能电池电路模型 |
2.3 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阵列 |
2.4 太阳能电池MATLAB建模 |
2.4.1 MATLAB简介 |
2.4.2 单个太阳能电池的模型 |
2.4.3 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模型 |
2.4.4 低光照电池输出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C-DC变换器基础 |
3.1 经典DC-DC变换器概述 |
3.1.1 BOOST变换器 |
3.2 脉冲宽度调制控制模式 |
3.2.1 电压模式 |
3.2.2 电流模式 |
3.2.3 电压模式与电流模式PWM控制技术的优缺点 |
3.3 MAX17597工作原理介绍 |
3.3.1 芯片的基本情况 |
3.3.2 芯片引脚 |
3.3.3 芯片内部功能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OOST电路实现MPPT算法研究与仿真 |
4.1 太阳能电池阵列最大功率点算法原理 |
4.2 BOOST变换器实现MPPT |
4.2.1 BOOST电路等效电阻 |
4.2.2 BOOST变换电路仿真分析 |
4.3 光伏系统MPPT控制算法 |
4.3.1 扰动观察法 |
4.3.2 扰动观察法仿真分析 |
4.3.3 改进扰动观察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OOST电路设计 |
5.1 本文设计目标 |
5.2 系统的结构设计 |
5.3 系统设计基本因素 |
5.3.1 工作效率影响因素 |
5.3.2 工作频率影响因素 |
5.4 硬件电路总体结构设计 |
5.5 关键硬件电路的设计 |
5.5.1 单片机工作系统 |
5.5.2 串行通信模块设计 |
5.5.3 脉宽调制电路的设计 |
5.5.4 BOOST变换器电路的设计 |
5.5.5 其他模块电路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路实现与性能测试 |
6.1 硬件电路实现 |
6.1.1 电路原理图设计 |
6.1.2 印制电路板设计 |
6.2 电路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问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电动汽车全桥移相式车载充电电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电源技术发展概况 |
1.3 软开关全桥变换器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分析 |
1.3.1 软开关全桥变换器发展过程 |
1.3.2 零电压软开关全桥变换器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电源结构方案 |
2.1 车载充电电源的技术指标 |
2.2 充电电源总体结构 |
2.3 前级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方案 |
2.3.1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技术参数 |
2.3.2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主电路方案 |
2.3.3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控制电路方案 |
2.4 后级DC/DC变换器方案 |
2.4.1 后级变换器的技术参数 |
2.4.2 后级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4.3 后级变换器的特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前级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计 |
3.1 APFC电路的整体结构 |
3.2 APFC主电路结构及设计 |
3.2.1 输入EMI滤波环节 |
3.2.2 Boost升压变换环节设计 |
3.3 APFC控制电路结构及设计 |
3.3.1 控制电路具体结构 |
3.3.2 控制电路参数设计 |
3.4 APFC电路仿真分析 |
3.5 辅助电源设计 |
3.5.1 辅助电源整体结构 |
3.5.2 辅助电源参数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后级DC/DC变换器设计 |
4.1 后级DC/DC变换器整体结构 |
4.2 DC/DC变换器主电路结构及设计 |
4.2.1 主电路具体结构 |
4.2.2 主电路参数设计 |
4.3 DC/DC变换器控制及驱动电路设计 |
4.3.1 控制电路设计 |
4.3.2 驱动电路设计 |
4.4 后级DC/DC变换器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载充电电源样机实验分析 |
5.1 实验测试条件 |
5.2 前级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实验测试 |
5.2.1 负载变化对功率因数校正效果的影响 |
5.2.2 功率因数与总谐波畸变率测试与分析 |
5.3 后级DC/DC变换器实验测试 |
5.3.1 负载变化对DC/DC变换器性能的影响 |
5.3.2 负载变化对零电压软开关效果的影响 |
5.4 车载充电电源样机效率测试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用普通万用表测RL串联电路的功率因数(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气体放电的多路组合开关电源研究[D]. 刘磊.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2]隔离型能馈直流电子负载及弱电网优化控制[D]. 林壮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应用于行波管的高压隔离谐振DC-DC变换器的研究[D]. 张浩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4]有载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智能控制器设计[D]. 邓俊青.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5]微波炉磁控管用单端谐振变换器的设计[D]. 林跃跃.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6]高性能LED驱动与控制系统研发[D]. 李江.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7]车载阀控铅酸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D]. 陶翔.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8]放映设备开关电源的检修[J]. 李志民,李金法. 现代电影技术, 2013(08)
- [9]太阳能电池的开关电源研究与设计[D]. 李涛. 安徽大学, 2013(12)
- [10]电动汽车全桥移相式车载充电电源技术的研究[D]. 李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