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过度”是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吗?_货币超发论文

“货币超发”是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根本原因论文,货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1)03-0001-09

自2010年11月11日发布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4.4%,PPI同比上涨5.0%的数据以来,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变得异常强烈。为管理通胀预期,国务院在最近一次常务会议上甚至表示,在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在十天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改委更是在五天内连发九文要求稳定物价等等,其力度之大,频度之高,为近年来所罕见。在讨论此轮通胀的诸多观点中,“货币超发”成为诟病的中心,批评者称,“货币超发”是这轮通胀的根本原因。但是自2010年6月份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持续低于20%,低于1991-2010(2010年前三季度)年间平均值21.5%。这样的问题令人迷惑:当下的货币供应量相对而言不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为何突然之间价格水平出现了飙升,并出现了强烈的通胀预期,由此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货币超发”是此轮通胀的根本原因吗?

一、我国货币化率畸高是一种常态

(一)货币化率的含义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非货币经济(包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物物交换经济和产品分配的计划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化的经济过程,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一般而言,经济货币化比率大都用货币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值来表示,而最为常用的指标则是与GDP的比值。[4]该比值由麦金农1973年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最早使用,以此来分析和衡量不同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抑制程度。此后,与GDP的比值被广泛用于测度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的基本指标。

(二)我国货币化率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GDP的不断攀升(见图1),2010年第三季度这一比值达到2.59,而1978年我国/GDP仅为0.28,[8]32年间增长了9.25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除了极个别特殊小国外,已成为世界上这一比率最高的国家(见表1)。而从上升速度来看,该比率上升之快也是世界罕见,美国货币化比率由0.4上升到0.8约经历了46年时间,英国货币化比率由0.5上升到0.8约经历了75年时间,而我国从1978年的0.28到2010年三季度的2.59,只用了32年时间。显然,这种快速上升并居高不下的货币化比率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金融深化与发展已处于较高水平,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事实显然是不相符的。

图1 中国/GDP与CPI

注:2010为前三季度的数据。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卷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历年国民统计数据整理而得。

(三)国内学者对此现象的理解

针对这一难以用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程度已大大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来进行解释的奇特现象,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关注与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GDP快速增长持肯定态度,认为/GDP反映了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状况,其快速增长是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所引起的,货币媒介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提高引起了货币使用范围、货币需求的不断扩大,从而导致/GDP的提升,同时将/GDP视作为经济货币化的衡量指标。2000年之后,人们开始对/GDP的不断攀高表示担忧,并从经济货币化以外的原因对/GDP的升高进行解释与探讨,代表性的观点有:刘明志认为/GDP快速上升的原因为货币化和居民储蓄存款的投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及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2]余永定(2002)认为,导致/GDP极高的原因为低通货膨胀、高居民储蓄、高不良债权率、企业留利水平低、资本市场不发达和企业资金利用水平低等因素;[9]尉高师、雷明国(2003)认为,当前大额刚性支出情形下居民的高储蓄是引起/GDP快速上升的原因;[6]吴建军(2004)指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所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造成了/GDP的逐年上升;[7]李斌(2006)发现存差过大与我国/GDP的快速上升同金融控制政策有密切关系;[3]张杰(2006)认为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结果的基本原因;[10]谢平、张怀清(2007)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导致中国/GDP异常的主要原因。[5]

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高货币化率下的物价仍保持基本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高货币化率是一种常态。那么,高货币化率为什么不产生高通胀?换句话说,高货币化率与物价基本稳定现象为何会同时存在?

一般而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物价的上涨。1990-2010年,我国的货币供应增长较快,与此相对应物价也处于增长状态,其中,仅有4年(分别为1998、1999、2002和2009)出现微小的负值(见图2)。

图2 CPI和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卷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一)经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增加了货币需求

1.我国经济货币化迅速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物资流通过调拨实现,不需要动用货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交易开始通过市场完成。这带来了额外的货币需求。这一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1999年之前我国没有房地产市场,住房由单位分配。改革之后,住房分配货币化,即便经济没有增长,也产生了巨大的货币需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数万亿元交易量,这些都需要额外的货币来支持。

2.我国经济金融化趋势日益凸显。虚拟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对货币的进一步需求。比如,很多农产品、化工、金属产品市场都出现了金融化趋势,大批电子交易市场设立,每年的交易额也以万亿计。以大蒜为例,在传统的流通结构下,大蒜大约需要经历收购、批发、零售三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现在,随着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立,这个传统的流通环节增加了投机势力。在新机制下,货币需求大幅上升,在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很多交易并没有进行实物交割。比如同样的一颗大蒜,假设被交易了10次,并且每次交易的价格都是5元,且交易对手都不重复的话,那么市场必须为此准备的现金至少为50元。而在传统的交易机制下,从田间到餐桌只需要交易4次,加起来只需要准备20元。[12]

(二)投资渠道狭窄、居民储蓄倾向和双顺差推高储蓄存款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货币化收入普遍提高,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结构的基本特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优势,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并且各种金融产品的开发、金融工具的创新十分缓慢,居民仍然缺乏多样化的金融投资渠道,直接导致了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呈现持续的存款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还处于转型阶段,相关制度改革的不确定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导致居民不确定性意识较重,预防性储蓄意愿很强。最后,近几年外贸顺差和FDI的大量流入使国内储蓄大大增加,这从一方面解释了高货币化率;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储蓄的增加会导致消费的下降,从而降低物价上涨的压力。我们可以从图3看出,从1999年后,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一直下降,2003年后稳定在一个低水平。

图3 消费对GDP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卷数据绘制。

(三)大量的不良资产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

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各方行为作用的结果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不良贷款,并且持续存在于商业银行。根据施华强(2005)的估计,中国1994-2004年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如表2所示。表2表明,在1994-2004年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3%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这仅是全社会不良贷款的一部分,若考虑到商业信用,则我国的不良贷款问题将更加严重。这使我国货币的流通速度下降,导致为完成同样的交易需要更多的货币。

此外,由于我国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中央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也是高货币化率与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并存的重要原因。

上述机制解释了即使货币投放远高于经济增长或货币化率不断攀升,但物价仍不会大幅上涨的逻辑。概括起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通过货币来进行交易的部分的比重不断提高,以及制度性的制约致使储蓄增加等因素,拉动了货币需求,从而平抑了超额货币的影响,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市场化改革的不完善和相对停滞是此轮通胀的深层次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从未发生过“货币超发”现象(除1993和1994年①),高货币化率仅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为维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有这样高的货币化率是理性的选择。那么,2009-2010年间我国货币化率为何会急剧攀升,从而推升通胀呢?在投资渠道未得到有效拓展、②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完善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还没转变的情形下,2009-2010年间货币化率的急剧攀升(见图1),导致通胀水平和通胀预期急剧上升,可能表明我国经济在货币化或者金融化进程方面遇到了问题。③这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我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金融化进程进入了尾声;第二种可能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存在不完善以及从计划经济领域投放到市场经济领域的资源进程变慢,即市场化改革的不完善和相对停滞。两者都可能导致市场没有足够空间容纳多余的货币,进而引发物价水平的上涨。

(一)此轮通胀的结构性特点

1.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此轮通胀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的CPI价格指数构成中,食品类占比最大,达到30%左右。因此食品类价格指数的变动对CPI指数影响十分突出。如图4,食品类价格指数对CPI上行的贡献最大。2010年来,食品类价格尤其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已不能用简单的供求关系来反映。目前,政学界比较认同的是,游资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那么,游资为什么会选择农产品而不是其它?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弹性极小,或者为无弹性的曲线,供给曲线的弹性小,意味着在供需缺口出现时,供给曲线将趋于垂直;二是农业技术进步速度慢,故而只能通过涨价以满足利润增长的需求;三是存在异常刺激因素催化价格上升,如2010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减产的预期等;四是其他领域的投资回报率低或者其他领域投资门槛高。

2.国际资源价格波动是此轮通胀的又一推手。卢峰(2008)的研究表明,2002-2007年我国对铁矿石、铜、铝、石油的消费增量占全球消费增量比重很大,因此我国经济容易受到国际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国际资源价格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影响的一般作用机制是:进口产品价格上涨(美元标价),在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导致进口消费价格上涨,和以进口品为原料或中间产品的国内产品价格上涨。[11]笔者认为,国际资源价格在高位运行将是长期趋势。从需求方面看,在走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后,未来5-10年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有望恢复增长,且年增速逐步加快,从而带动资源需求;从供给方面看,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其价格水平的长期上涨趋势;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因美元持续疲软,原油、有色金属等资源产品的金融属性大大增强,商品期货成为各路投资资金规避风险的优选品种,加剧了资源价格的波动。2010年来由于美国迟迟不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在该年10月份重启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美元汇率变动必将加剧资源价格的波动;④另一方面,随着美元的疲软,国际资源市场将成为各路投资资金的避风港,从而进一步放大了资源价格的波动。由此,去年来以美元为标价的国际资源一直处于高位并在9月份开始加速上涨(6月份起上行趋势确立),对我国物价造成了很大的上涨压力(见图5)。

图5 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与标普高盛工业金属价格指数⑤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能源信息局(EIA)网站数据绘制。

(二)市场化改革的不完善是此轮通胀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从上面分析得知,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国际资源价格处于高位,从而导致了CPI的上行,郎咸平教授在公开媒体上指出,现在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批发环节被强大的企业垄断着,据不完全统计,四大跨国粮商控制了我国的粮食命脉,85%的中国粮油企业都由外资控股;国际资源市场则由高盛等华尔街的大投机者掌控着。⑥从这个侧面看,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存在不完善,一方面,不该放手交给市场处置的领域完全交给了市场,从而导致了操纵价格行为的产生,由此绑架了我国的经济政策。基于资本的逐利性,在没有有效的投资渠道的情形下,民间资本2010年来也大举进入农产品领域,此举更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危及到了基本的民生。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应对机制,国内资源价格被动地随着国际资源价格的波动而波动,扰乱了国内的经济政策。

(三)市场化改革的相对停滞是此轮通胀的深层次原因之二

虽然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要过渡到真正的市场经济仍然任重道远。中国经济的很多关键性领域,比如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行业,并没有市场化或完全市场化。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进民退”现象的出现,更加剧了市场化改革的停滞状态。另外,在土地、林权等各项资源,包括若干没有市场化改革的行业之中,还存在着巨量的资源没有投入到市场中来。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中国市场化改革步伐相对停滞,导致计划领域的资源投入到市场领域的步伐放慢,从而消化不了富余的资金,构成了当下通胀预期高涨的深层次背景。

四、抑制通胀的长久之策

为抑制通胀,政府随之以紧缩货币和管控价格结合应对,其力度之大,频度之高,为近年来所罕见。虽然这些措施暂时可以缓解大众的通胀预期,但这些政策只是短期应对的治标之措,不能治本也非长久之策。通过上文的分析,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方为控制通胀的根本措施。就目前而言,政府决策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要积极贯彻落实“新36条”,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其次,在尽快出台“新36条”实施细则的同时,也要配套出台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措施,比如税收优惠、贷款利率优惠等等。此外,现阶段,在不缺少国内资金的情形下,引进外资的优惠措施应当适当地取消,并注意外资的流向,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尽量不让外资拿到控股权。再次,为提高国际资源价格波动的可控性,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我国应积极建立国际资源平准基金,这种基金可在国际资源市场上进行逆向操作。比如在国际资源市场中,资源价格非理性暴跌时,可以用基金买进资源作为储备;在国际资源价格非理性上涨时,卖出储备中的资源,从而达到减小国际资源价格剧烈波动对国内经济影响的目的。最后,在深入推进垄断领域逐步开放的同时,也要把我国至今仍存在大量未市场化的地权和林权等各项资源投入到市场中来,这样,可以轻易消化万亿货币,真正起到平抑通胀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1.1.28

注释:

①当时我国金融秩序混乱,导致银行资金大规模地以非贷款的方式流出。

②随着中央对楼市的强力调控,股市不确定性的加大,在通胀背景下,更加凸显了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

③由于目前国内没有对非生产性贷款进行专门的统计,而对不良资产贷款部分,各银行统计口径不一,也一直不对外公布,因此至今未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公开资料。因此,这里假设现阶段我国的不良资产率未发生有效的改善。

④美元是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

⑤包括铜、铝、铅和锌等金属。

⑥郎咸平,谁掌握了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新浪网,2010年2月21日。

标签:;  ;  ;  ;  ;  ;  ;  ;  ;  ;  

“货币过度”是本轮通胀的根本原因吗?_货币超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