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基于合作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创新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合作学习论文,语文课堂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全国上下非常关注和重视的课题。传统教学中教师所理解的课程目标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教学目标,而非学生视角的学习目标。如果学生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这样学习,不知道学业成功的标准,他们就很难成功地完成任务。此外,依赖教师参考使用书的习惯束缚了教师对学习目标呈现的认识和传达。 2011年12月,北京大学温思涵博士对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以下简称“七一小学”)的语文课堂进行观察,发现了如下问题。 课堂教学风景——师问生答和生生读诵。观察的四节语文课上,问答式问题教学和生生课文读诵贯穿整个课堂,其中以记忆性问题居多。师问生答的课堂教学呈现的是被动性的学习和单一性的教学互动。 课堂互动——学生几乎没有主动提问。资料分析发现,教师不断地主动提问题,而学生是被动引导回答。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上没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种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学生并没有表现出个人的疑问。 一成不变的发言方式——轮流型的师问生答单向交往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交往模式决定了课堂气氛与师生人际关系。以教师为中心不断地对学生提问,并由不同学生回答的课堂,缺乏生生交流的机会。 要解决以上课堂教学硬伤性问题,教师就要认真思考新课标中对语文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开展合作学习对于习惯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非常困难,教师需要在实践共同体中学习,改变自身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多元化的课程知识水平与技巧。因此,七一小学决定以合作学习作为教学变革手段,搭建专家和教师学习共同体,采取以实践为导向的行动研究,以合作学习教学为研究目的,以期通过合作学习理论指导实践,以课堂实际问题来推动研究。[1]因此,从2012年3月开始,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七一小学聘请温思涵博士为业务指导,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索,通过合作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究问题和方法 教师行动研究被认为是非常符合教学实践工作者的研究方法。澳大利亚学者卡尔(W.Carr)和凯米斯(S.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由实践工作者在社会情境下开展的自我反思的探究,目的是提高他们自己的实践、对这些实践得以开展的背景的合理和公正的理解。”[2] (一)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即是研究者,行动研究能帮助教师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对个性化教育理论、方案、思想、计划产生检验作用,同时容纳各种对解决问题可能产生的设想、理论、技术和方法,这些内容并非是在预设中的先前假设,而是教师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再次修正调整,因此,实践中的研究可表现出其有效性。尤其是当前各种新教育理论和方法不仅需要验证,同时也需要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环境下的证伪和突破,需要在本土化的教学情境中补充修正,否则很难形成本土化的实践理论。 (二)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为教育理论和教师实践搭上一座桥,为教育实践者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一个舞台。本研究主要借鉴凯米斯的行动模式,以问题为核心开展研究。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行动;没有研究行动,教学就是一种机械呆版的生活。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而解决问题是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认为,教师从事合作学习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除了改进教学实践,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研究问题是一种动态性生成过程,本研究要求教师以合作学习理论作为思想指导,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其问题主要来源有:从学情中寻找问题;从过去教学经验中发现自身教学问题;从深挖课本教材文本来确定问题。 按照研究时间的发展,本行动研究包含了四个基本环节(参见图1)。[3]第一,制定计划。教师在制订计划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并收集大量的事实数据进行学情调查,以这些材料作为计划的前提。第二,采取行动。教师在获得了相关背景的信息,经过思考和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地按计划实施。行动本身是机智的、能动的,包含教师对行动的认识和决策。第三,实施观察。为了使观察更系统、全面和客观,课题组采用教学录像、教师同伴观课、教师同伴课堂观课记录与反思、教师访谈和教师讨论等方式收集实施观察的资料。第四,教师的反思。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也是过渡到另一个新的螺旋圈的中介。 “问题——策略——结果”的循环主要是围绕合作学习活动来设计,教师的研究选题从认真审视自身课堂,发现实施合作学习教学中的问题开始,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研究目的 研究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改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采用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利条件,让每节课的40分钟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宝贵时间,让语文课成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技能的天地,让语文教师成为学生的解惑者,切实达成七一小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四)研究意义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社会技能,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和应变能力。 三、实践研究发现 合作学习开展伊始,首先是开展教师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组织的参与式培训、北京大学温思涵博士的合作学习理论培训以及七一小学组织的合作学习读书会。经过培训和学习,教师们即开展合作学习教学,但问题却接踵而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人小组座位使得课堂秩序乱了阵脚 首先,为了便于开展课堂活动,以四人一小组形式,教室座位需重新安排。研究从中年级开始,选择年级中半数班级作为试验班级。首先把六竖排座位变成面对面坐的四人小组,每个教室共有9~10个小组。在组建小组过程中,小组成员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字,制订奋斗目标、口号和组内规则,明确职责分工和奖惩制度,设计组牌和标志,每人每天要佩戴职责胸牌。在开展讨论中,因为学生缺乏社交技能,所以课堂讨论容易无效,学生不懂得如何聚焦讨论,课堂无法形成有效讨论,任务完成、思维训练等都无从谈起。 经过讨论,研究小组认为,开展合作学习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建立小组文化。多次实践发现,可采用以下策略培养学生互动中的社交技巧。 1.学生发言的技巧 第一种,感谢的话,要说“谢谢”。当得到他人的解惑答疑时,要真诚地表达感谢之情。第二种,引读课文,要说清楚哪段哪句,针对课文内容,到课文中找相关的词、句,引领大家看书,如“请大家跟我看……”“请大家记在书上……”第三种,“过门儿”的话,用来呼应对方,如“你懂了吗?”“你可以坚持你的想法,我……”。第四种,表达看法的话。要清晰地表达小组和自己的看法时,可以这么说:“我们组认为……”“我给你补充……”“我赞成你的看法,因为……”第五种,表扬的话。“料*说得太棒了,我们给他鼓鼓掌……”第六种,质疑的话,如“你能再讲一遍吗?”“你能解释一下吗?” 学生的发言能力是一点一点提高的,通过每天课堂合作学习的交流讨论,需要给学生以大量的时间,让他练习,容他成长。成长是一个过程,只要坚持下来,学生的发言水平就会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以上述这些发言技巧为基本交流方式,能有效促进表达和互动。 2.常给手势是发言的动力 手势是课堂讨论中很有用的沟通方式:同意用对勾,赞成就竖大拇指,不同意就举手……这样的做法是要求每一名学生时时刻刻都要听讲。教师也要用手势,特别是称赞时的大拇指,要举得特别高,同时配以微笑的表情。 3.有效倾听是发言的基础 在学生集体交流的时候,同学的眼睛得看着发言人,转身看、扭头看都可以。但教师的眼睛不看发言人,发言人也就不看教师,自然地转向同学,师生交流也就自然变成生生交流。 发言技巧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模块,有效的发言可以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对话提供平台。在课堂权力关系中“谁讲谁答”对课堂生态有重要影响力,只有把课堂话语权力抛给学生时,学生才成为真正的知识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讨论达成对知识的认知,使交流对话的过程取代传统教授式的认知过程。因此,学生对事物的概念、体验与理解是通过对话、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其中既有个性理解也有共性理解,这样,学生所习得学习内容的价值就会超越知识本身。 社交技巧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明白了如何说、如何听、如何交流,课堂互动也显得有序、高质、有效。 (二)如何面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随着合作教学的开展,在培养社交技能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认同感不足,导致生生互动中经常有矛盾和冲突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小组,分任务分不下去,为争同一个任务就耗尽了给定的时间;交流讨论无法进行,一个同学提出什么想法,另一个同学就要反对,进而引起全组争论,其他内容还没涉及,规定时间就已经到了;分来了任务,因为不高兴而不完成,全组的意见没办法集中……这种种不合作状态,最终占用的都是课堂时间,影响的都是学习效果。表面看是时间不够用,但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合作技能不强。团结协作的小组合作过程是紧张而愉快的,团队有凝聚力,成员之间能做到相互宽容和忍让,最后人人都为小组荣誉而努力。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研究小组开发了“学生职责评价表”(见表1),使用评价表格来促进学生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和反思,促进小组共同体建立认同感。 另外,“金牌发言组”“最佳小组长”“CEO制度”等奖项评比制度被用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监督和协作。评价系统和学生反思互评等机制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向和能力,使课堂交流方向多渠道转变,方式更为顺利。 (三)活动要怎么设计,以什么为载体 合作学习形式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面对的是语文课该怎么上的问题,如对于各种文体、不同内容意义的理解,以及年段的学习方法培养等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最好的语文活动载体是什么等。于是,研究小组开始研发不同类型学习单的内容、设计与使用方法。 维果茨基所提倡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研究小组据此提出“学习单的大空间”——有挑战的、丰富的学习路径。 学习应该是发生在面临挑战与个人所能表现出的能力正好平衡的时候,学生学习就是要从现有的水平跳到更高的水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完成高水平的任务有困难时,教师就要适当把握难度,让学生能够突破这困难,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能力。这个过程除了需要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外,也有赖于合作学习的共同探究,更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 设计“语文学习单的大空间”要考虑以下3个重要因素:从学生整体上看,满足“差异性”的需要;从学生个体来看,给予学生选择,满足其自由发展的需要;从学习过程来看,设计有梯度的学习内容。研究小组围绕着语文课的“课眼”来设计,让学生真正体验文学,因此这些设计有6个特征: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问题能引发另一个问题;能突出和说明文本核心知识和文学概念基础;自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点燃学生的兴趣;教学设计问题的核心知识能带来持续性的个性化理解。 研究小组以学习单为载体,以学习目标为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学生操作方便性为原则,开发设计了以下十种学习单:表格式;思维导图式;读写结合式;体会情感式:问卷调查式;人物对比式;事情发展顺序式;课文重点突出式;单元导读式;专项练习式。 用好学习单是发言的关键。学习单上有学生发言的内容,大家围绕着一个话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独立学习时有思考,小组讨论后内心有依靠,所以他们在全班交流时就有底气表达。学习单的内容是一项接一项、与课堂流程同步、能引领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的任务。 合作学习教学设计确定了可以个性化的内容。研究发现,高质量的课程提供了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探索概念,这些方式主要依据学生独特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它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新知识内容、学习风格、认知风格、学习兴趣为基础来开展个性化教育。通过学习单和活动设计来建构适合学生的课堂。 因此,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原来我们强调学生听讲时要跟上教师的思路,教师要把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巧妙地告诉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后,通过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讨论程度灵活介入,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拆散了融入学生的理解中。教师得跟在学生后面见缝插针、适时适度地干预,这些都极大地考验教师的机智。机智的教学行动是无法事先计划的,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遇见的情境中自然发生,在这情境中,教师必须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服务,主动帮助他。[4] 学习单的使用,提高了小组讨论与学习的质量,解放了教师的讲,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群的声音——教师课上“没教”。 (四)如何认识教师“教”与“没教” 首先,克服“没教”的心理负担是教师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实际上,学生的收获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来衡量的,而要以学生学了多少来考量,教师的教永远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学。 【案例1】语文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学习任务:抓特点描写景物。 教材分析: 文章结构是“总——分——总”,除首尾段外,中间部分是春、夏、秋、冬四段并列。 课堂任务设计一: 用合作学习的拼图法,用专家组的活动方式了解全文内容作为任务一。 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第一遍,在书上标画;第二遍,写在预习单上,第三遍,专家组交流,提炼段意;第四遍,和小组同学交流的时候说、修改一遍;第五遍,全班讨论交流一遍。 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遍,看课文标画;第二遍,抄在学习单上;第三遍,小组交流;第四遍,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写作思路。高老师从多种汇报中选两组读全文(这样又是两遍)。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研究课文至少五遍,分别是个人学习、和专家组成员交流、自己组内和全班交流。用传统的讲授法,通常是教师讲开头和结尾,重点讲第一个季节“春”,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其他三段或学习自己喜欢的一段,再和同学交流,这样基本上就是两遍。 两种学习方式相比,首先,合作学习的容量多了。其次,在学习质量方面,用任务引领、和同伴一起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课后的反思都表明,学生课堂十分投入,任务引领的合作学习方式比听教师讲授更受学生欢迎。 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教别人的记忆率是95%,而只靠教师讲授,记忆率才5%。[5]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知识上比讲授法学得多以外,同时收获的还有和同伴的交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主动学习的精神与习惯。由此,教师角色不再是单一教授者,要视教学情境需求调整为参与者、提炼者或支持者。教师要改变心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课堂讨论时,教师要真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画思维导图就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很多思路是教师想不到的。 (五)活动引入使得课上不完 合作学习教学开展一个多月后,教师又遇上了新问题,课堂总是拖课,上不完。为此,课题教师采取预习单导入、培养学生成熟的合作技能、开展教师研究和设计个性化作业等四个策略来解决。 第一,导入预习单。研究发现,预习单可以提高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的质量。合作学习的精华是大家在一起交流各自准备好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产生共鸣或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修正、启发、提升自己。如果学生没有做好预学准备,直接进入小组讨论,只是听别人的想法,自己的思维锻炼和提升就很少,长此以往,进步就很慢。所以,学生个人完成预习单任务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并由学生之间互相督促,通过评比竞赛等方法,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相互学习。 第二,教师通过共同研究和反思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史老师在展示《李时珍》第二课示范课前,和专家、教师共同体共同备课的互动过程中,一周内修改五次学习单,并写下5000字的反思笔记。合作学习、学生个人学习、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这一切都不能替代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法。灵活的合作学习课堂,“逼”着教师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智慧地随机应变,包括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予以修正,针对学生的漏洞给予补充,针对学生的难题引导解答,针对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 第三,培养学生成熟的合作技能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组内同学交往的技能成为完成学习任务至关重要的一环。除了讨论,倾听也很重要,倾听是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认真倾听时除了眼神、表情、集中注意力,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听后会复述,不打断别人发言外,对倾听过程中有些做法也要给予更加规范的要求。特别是在倾听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如“他的观点对吗?”“全面吗?”“我需要补充或反驳吗”。 另外,小组讨论时,需要建立一套讨论规则。例如,有序轮流发言、控制音量(小蜜蜂似的)、控制时间、全体参与;对别人发言赞同时可以重复重点表示认可、进一步解释说明表示认可、用其他方式,认同结论;对别人发言不赞同或有疑惑时,可以“追问寻求解释”,可以“表示不同意,提出对方的问题或错误,说明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规则建立可以培养学生成熟的合作社交技能。 第四,个性化作业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保证。我们认为上一堂课总是为下一堂课服务的。因此,学习活动结束后的复习任务很重要,要采用个性化作业来增强学生复习的自主性和群体性,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体现个人想法和小组合作力量。例如,可采用作品式的字词类作业,让学生设计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个人思想的思维导图,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想法按思维导图的要求画出来;课外阅读的交流与评价等。 通过以上策略解决课程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能。有时课程教学进度不一定能达成教师预期的设定,但是教师已意识到,课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已发生,进度完成不了是正常的,并且自然而然地将未完成的部分整合到下一堂课的设计中。 四、研究结论 合作学习实施后,课堂上会产生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之间差异的冲突而存在。我们在行动中调整,在行动中进行决策,以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一系列的“问题——策略——结果”给课堂、学生、教师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 (一)课堂交流方向的变化 课堂一改教师主讲、全班同学的眼睛都看着教师和黑板的状态,变成学生之间目光、语言、手势等的交流。学生的信息来源从原来的单一化变为现在的多元化。交流的机会也远远多于传统课堂,原来上课可以一言不发,现在有小组讨论,每个人必须发言;原来胆小不敢发言的同学,现在可以不用直接面对全班同学和教师,先在小组内对着组员练习说话,练习好了得到组员认可后再和大家交流,增加了交流的底气;原来听教师“一言堂”的学生现在必须安静倾听同伴的想法。小组间的互动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头脑风暴,其中的质疑、解答、补充等都体现出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思维机智水平。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上看,这样的交流过程就是学生品词品句的过程,就是向最准确精当的答案逐步靠近的过程。 (二)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 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因为关注自己的人从教师变成了小组成员,学生更看重同伴之间的评价,同伴之间的宽容促使学生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特别是课上积极参与讨论,课下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独特性、创新意识越来越强。 学习困难的学生减轻了恐惧感,把力量集中在个人努力上。因为有小组的关系,当后进生个人力量不足时可以得到小组帮助,3个组员可以对他进行随时随地的一对一辅导,使其心情愉快,习惯越来越好,成绩稳步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贴近自己思想的声音越来越多。原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总会有学生考虑教师要什么答案,而现在不用顾忌教师的想法,只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会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变化 通过实践,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有以下四个新认识: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是合作学习的条件;成熟的社交技能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教师在合作学习课堂的角色除了教授知识外,还有5项新职责:平等对话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学生开放对话的提炼者和总结者、站在学生背后的支持者和点拨者、小组活动的直接监督者。面对课堂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将有多元角色变化,会因教学情境需要而进行调整。 (四)学校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的变化带来学校的整体变化,得到社会、家长和同行的认可。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后,学生之间的联系多了,需要沟通的内容多了,学生越来越宽容,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角度多了、比原来灵活了。同时,校际之间的交流也多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等本市学校以及四川、山东、内蒙等外地学校纷纷来到七一小学学习和交流。交流活动影响了学校的整体面貌,对学校工作也是全方位的促进。 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占领”语文课,是学生喜欢的事情。这样,每堂语文课都能让师生在喜悦中度过,大大减轻学生学语文、教师教语文的负担。 五、研究建议 教育科研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有了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本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实践实现了教育教学业务的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勇于创新教学改革,使得课堂发生变革。基于实践研究经验,笔者提出以下两个建议。 (一)教学变革要成功,必须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教学变革不仅仅是行为变化,它更多来自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进入实践领域,往往关注如何做,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但由于理念不同会得出不同的培养成果。观念主导着人们的行为与能力,同时,也推动了教师自我身份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教学变革,不只是合作学习中小组学习形式的变化,它背后隐含着更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二)更新教研模式,共建教师协作共同体 随着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从研修活动中体会到合作学习方方面面的经验和问题,分享、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关系自然而然产生,教师之间在思想、观念、态度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进而发展了有建设性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形成了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指学校教师群体内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用和行为准则、规范等。教师协作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通过群体力量,促进教师合作与学习,教师才得以通过它自我解放。如果教师自身都不懂如何与他人合作,那他怎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呢?如果教师自身不能与他人互动学习,成为一位主动学习者,那么他怎么知道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揭示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提供优质、公平、丰富的高质量学校教育作为教育战略方针之一,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代表着我国教育发展已经从“规模做大”逐渐完成了向“品质内涵”的战略转变,现有粗放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足适应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要求,未来的教育改革——合作学习,需要有效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与创新能力。标签:合作学习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 学习小组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个人技能论文; 七一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