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工业化与管理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道路发展的进程,以及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表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了我国工业化演进的惟一选择。新型工业化在内涵上同管理现代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如果没有管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那样的工业化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上;没有管理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必然会延缓。因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的现代化。
一、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工业化演进的惟一选择
新中国建立以来,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采取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集中了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工业化的演进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50年来所选择的基本上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其表现形式是经济增长主要靠不断扩大建设的规模,大量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忽视了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不重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几乎是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使我国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这种增长又是以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为代价的。
据有关权威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36%的河流丧失使用功能,酸雨(影响面)占到国土面积的1/3,有40%的城市垃圾未作任何处理。特别是在经历了1998年长江大洪水和近几年的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以后,大自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严重的警钟。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年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2-4倍。(注:杨林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2月25日第2版。)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便在客观现实已经十分严峻的今天,速度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巨大的惯性,驱动着中国经济列车向前奔驰。
衡量一国是否实现了工业化,除了人均GDP这个基本指标以外,国际上还有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到60%以上。1979年,在我国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三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5%、51%和34%。从产值的指标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然而,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来看,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为3.65亿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以上,没有达到20%以下这一国际标准;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7.66%,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
为完成工业化进程,英国用了200年,美国和日本用了100年,而韩国只用了30多年,究其原因,主要是韩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从而大大缩短了本国工业化的进程。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等原因的影响,发达国家的“信息化”都是在“工业化”完成以后推行的。我国现在正面临着与当年韩国类似的机遇,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用现代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据信息产业部统计,近13年来,我国信息产业一直是以平均超过国民经济3倍的速度在发展,产业总规模已跃居国内各工业部门之首。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实现工业化,我国还来得及对先行工业化国家所经历的机械化、自动化导致的失业等社会问题进行调整,避免重蹈发达国家所经历的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发挥“后发优势”,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国情事实已经严正地告诉我们,我国的经济发展要保持20年以至更长时期的高增长速度,已经不可能再依靠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总动员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来维系,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对于我国的许多企业来说,目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和管理粗放,而企业管理信息化正是克服管理粗放、优化资源利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必然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惟一选择。
二、新型工业化与科学管理、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当一国的工业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后,都要经历一个由增加生产要素的量到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的过程;或者是说,只有经过资源积累的第一个阶段,才能进入合理利用资源的第二个阶段。这也可以说明,只有工业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以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必然,因为实行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好各种资源。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标准的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为人均GDP560-1120美元之间。200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900美元,工业化的发展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重视科学管理,大量采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好各种资源,不仅成为企业竞争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成为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目前,国内的经济理论界和实业界对我国在21世纪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原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认为,新型工业化包含三个重要内容: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三是要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注:曾培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1月18日第5版。)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认为,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注:魏礼群:《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2月30日第9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小涓认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有“四个新”,即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结合起来;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工业化发展要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注:江小娟:《新型工业化化出新天地》,《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日第9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型有两个含义:第一相对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第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注:洪银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从目前国内对新型工业化所能认识的程度来看,尽管对新型工业化所包括的内容,以及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要怎样走,还有着一定的差异,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有待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探索。然而有一个基本观点现在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这个基本的定论给予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启示,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和利用。
在这一客观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不仅与科学管理,以及现代化管理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对我国企业科学管理,以及现代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要求表现在我们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必须实现变革,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指导经济工作,不能再采用计划经济和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思维模式来管理企业;同时,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采用人类社会共有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人类社会已有的管理成果,一定要结合我国特有的体制和文化背景,通过管理创新,来为新型工业化的演进服务。据2002年度第九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显示,为了应对我国入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不少企业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国际管理标准,针对管理中深层次的难点、关键点进行创新,并对管理实践经验从理论上进行了升华,使我国的管理创新向整体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有的先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评出的83项成果中,不仅到2001年已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82亿元,而且其中有16项成果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注:《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加快企业现代化步伐》,《经济日报》,2002年12月25日第12版。)
三、在促进新型工业化顺利演进的同时,必须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营造良好的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外部环境,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已经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工业化演进的过程中,同步推进管理的现代化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新型工业化演进的过程中,动员社会的各种力量,特别是社会的舆论力量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力量,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关系,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实现新型工业化和重视管理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具有特殊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对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问题,已经没有太大的争论;然而,对新型工业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密切关系,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现有的体制和人们固有思维模式的背景下,人们常常会采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运动”。一些人打着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口号,动辄就是“大手笔”、“大动作”、“大举措”,随意干预经济活动,脱离本地实际盲目追求“数字省”、“数字城市”、“信息港”等,而对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缺乏足够的重视。
还有的地区热衷于搞“高”、“精”、“尖”项目,对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屑一顾。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严重脱离了我国人力资源特别丰富和就业压力大等国情,而且也是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曲解。科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投入不大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质量,这才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明智选择。
——造就大批职业企业家,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持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企业家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突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职业企业家队伍。通过优秀企业家以一种产品、一种新的机制,去挽救一个企业,通过一个强大的职业企业家群体,去有力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演进。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比尔·盖茨,就不会有微软的辉煌;没有张瑞敏,就难以有青岛海尔的今天。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应运而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根据我国职业企业家资源十分稀缺的这一现实,要促进新型工业化的顺利演进,必须首先实现企业家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形成一支强大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和一个稳定的企业家阶层。为此,要制定企业家培养的超前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新型工业化演进中的带头作用,把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列入目标考核范围。还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家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对企业家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对新型工业化演进的重大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者激励的政策支持系统和监督约束系统。政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家物质利益的保证,如目前理论界提出的并在部分企业开始实施的年薪制、经营者持股、股票期权三种激励方式;以及精神激励保证,如晋升激励(包括行政职务晋升和荣誉职务晋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要以物质激励为主,以精神激励为辅。监督约束系统主要包括完善的法律和法规监督,以及以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主体的内部监督等。
目前所要强调的问题是,重建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这是因为,在目前的体制下,对企业的激励往往成了对企业职工的激励,而不是对企业家的激励。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行事,规范政府管理部门的行为
加快地方政府运行机制的“转轨”,促使地方人大与地方政府制订政策法规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相对接。要不断提高地方政府运用法规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熟悉我国国情和法规,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的中高级地方行政官员。
要加强对我国可能会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规则相冲突的主要行业和主要产业的深入研究,在近期尤其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地方性保护政策法规的清理和研究,并对这些政策法规的运行的惯性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提出系统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在中央的有关政府部门和政策研究部门,建立起对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的运行监控系统,对地方政府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情况进行监控和预警。
——不断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变革,从“情、理、法”社会行为准则向“法、理、情”社会行为准则嬗变
在我国,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等的影响,人们所长期信奉的观念和处世的行为准则是“情、理、法”,也就是说,一个中国人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首先是寻找各种社会关系来处理,然后才去看处理的方法是否合理与合法。这种行为和价值取向无疑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科学规范或公平公正是不相称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已经开始在某些方面按照人类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演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演变的过程显得十分缓慢。我国既然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这一世界经济组织的成员,不仅要求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要向世界规则看齐,而且人们的社会行为也需要有一个基本统一的尺度。当然,我们在这里对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不仅不能否定,而且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必然会按照其发展的自然轨迹正常演变。
——不断探索新型工业化与企业科学管理的内在联系,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科学管理理论体系
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如果没有企业科学管理的有力支撑,那样的工业化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上;没有管理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必然延缓。
我国工业化演进的客观事实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新型工业化同企业管理科学化,以及同管理的现代化是紧密相关的,要促使新型工业化的顺利演进,必然要推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通过管理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从“人治”尽快向“法治”转变,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严格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尤其是规范政府管理部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