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交流与合作能力”被视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2013年以来我们课题组所探讨的“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研究”这一课题以来,“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带给了我们思考和
研究的很大空间和余地,同时我们课题组也深刻地得到了一些体会。在本文中,笔者将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交流与合作能力”被视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2013年以来我们课题组所探讨的“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研究”这一课题以来,“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带给了我们思考和
研究的很大空间和余地,同时我们课题组也深刻地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培优”的目的
由于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合议”的环节中,有指定的如1号辅导3号、5号;2号辅导4号、7号;3号辅导6号、8号这样一个“培优扶弱”的环节。所以极大地调动了1号、2号,甚至3号的学习积极性和被需要的欲望,从而使1号、2号甚至3号会在讲新课之前把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提前自主学习,课堂上3-5分钟的解疑解惑。剩下的时间对组里的学生进行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从心理学上讲,1号、2号甚至3号要做课堂上的“小老师”。而且组里的较弱的同学对他们有需求的欲望,这种“成就感”和“需求感”会支配着优生提前自主学习,并且会耐心地辅导弱势的组员。在辅导的过程中,优生在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播给弱生的同时,也起到了巩固基础的作用,而且弱生容易出差错的地方正好也是本节课的易错点。优生在解释这些易错点的同时,提高了自己解决易错点的机会的能力。所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小组合作学习的确起到了培优的目的。
二、“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扶弱”的目的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培优扶弱”这个环节,的确起到了“培优”的目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也确实起到了“扶弱”的目的。在我们常说课堂上的“弱生”,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内能理解或接受的内容较少。能有人来耐心地手把手教的机会少的可怜,从心理学上来讲,能有人真正地关心他们,或者说把他们放在一个和其他同学平等的位置上来耐心讲解的机会更少。所以,长期以来,他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扰纪”的这样一个位置。课堂学习成绩不上,还经常在教室内扰乱纪律。
但自从我们“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注入课堂,再加以我们的课堂评价机制到位以来,这些差生的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样一个问题,优生回答加1—2分,而他们回答加3-4分;同样一个题目,优生解答加2-3分,而他们解答需加4-5分,而且不是为自己个人加分,而是为组里加分。这样无疑让这些弱生找到了自己在教室内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而我们课堂的“扶弱”工程,是每一个优生真心诚意地辅导“弱生”,耐心地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讲解的一个重要环节,使这些弱生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室内被关注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为了自己的小组的发展而放弃“扰纪”的行为,归属到组内管理来。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扶弱”的目的。
三、“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的“培优扶弱”环节中,为课堂的增效起到以下两点作用:一是优生提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又进行辅导“弱生”,这样无疑对优生巩固基础知识,对优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起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二是课堂上由传统课堂上的一个“教师”转变到小组学习课堂上的八个“小老师”,甚至十六个、二十四个小老师,无疑对“弱生”的提高提到了一个增效的作用。
那么“减负”的作用又在哪里呢?由于课堂上有大量的“小老师”的参与辅导,所以课本大纲内要求完成的内容,课堂基本上会提前高质的完成。剩余的时间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们有了课堂上的基础,然后再提炼出作业中的中等难度或较难的题,在课堂上“合议”解决。这样一方面来讲符合数学的由简到难的思维规律,另一方面来讲也的确为学生今天的作业起到了一个“减负”的作用。粗略地平均核算了一下,每节课能解决到作业上3-5道大题,5-8道小题是能够有时间顺利完成的。所以说“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四、“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这一点应该是我们课堂实施中最值得推崇的。在课堂上,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他们提供了个人思维火花展示的机会。比如,某次课堂上讲解一道关于菱形的例题,几个学生纷纷上讲台与笔者争论这道几何题。虽然学生误以为其中一个点是菱形的中点,但却可以看出他们通过这个课题养成了认真思考、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说明“学习共同体”课堂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这种共同协作、谦虚谨慎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老师因学校活动或其他情况做了自主学习活动安排后,学生甚至能几个小时自主讲课和听课,且兴趣浓厚,秩序良好。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了学习的主人。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在这个课题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学院附属中学554300)
论文作者:李现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共同体论文; 小组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目的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上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