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医院 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目的:探讨健康促进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管理中的运用。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238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18例和对照组120例。两组均给予COPD稳定期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促进模式干预,干预2年后随访观察以下指标的变化:2年内急性加重次数的变化,呼吸运动锻炼依从性,肺功能下降程度及COPD疾病基础知识认知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干预2年后两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减少,呼吸运动锻炼依从性增加,肺功能下降程度减缓,COPD疾病基础知识认知水平提高。结论:对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健康促进模式干预是切实可行的,模式的实验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促进模式;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982-02
健康促进模式(HPM)主要研究在临床和社区领域一切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其应用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社会资源、医疗资源和个体能动性,从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人们健康[1]。美国护理专家Nolar J.Pender认为健康促进不同于疾病预防,它关注于如何达成或向更佳的健康一幸福(well—being)靠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可以治疗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影响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我院在118例COPD患者中运用健康促进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23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8年6月~2010年11月的住院病人,经临床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118例。男性86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9.1±4.52岁,病程最长31年,最短3年1个月。对照组120例。男性85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70.2±5.68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2年10个月。排除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精神异常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病人均经病史、症状、体征、胸片和肺功能等检测符合稳定期COPD诊断标准[4]。对照组给予COPD稳定期常规治疗,口服茶碱缓释片O.1g 2/日,盐酸氨溴索 30mg 3/日。对病情严重的患者酌情使用抗生素。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促进模式干预。
1.2 方法
健康促进的方式:(1)于科室会议室定期举办COPD学习班,利用多媒体、典型图片等讲解COPD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疾病预防及相关饮食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COPD相关知识,建立促进健康的行为,主动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2)COPD患者联谊,将COPD患者集中在一起,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谈论各自的感受和与疾病抗争的经验,相互鼓励,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责任护士严格按照正确的呼吸训练方式指导患者,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带动,调节其积极性,使患者真正掌握和领会,从而提高活动耐力;(4)定期门诊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健康行为的养成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体检及用药指导。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所有治疗均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3 观察指标
两组于两年后随访观察以下指标的变化:急性加重次数的变化,呼吸运动锻炼依从性,肺功能下降程度及COPD疾病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调查内容包括COPD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饮食、康复锻炼、家庭氧疗、药物治疗、预防等,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促进干预前后2年内急性加重次数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促进干预前2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年后随访,研究组2年内急性加重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健康促进干预前后呼吸运动锻炼依从性比较:研究组经健康促进干预2年后呼吸运动锻炼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两组患者健康促进干预前后肺功能下降程度比较:两组在干预前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于干预前后肺功能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比较,对照组肺功能下降较研究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健康促进干预前后2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呼吸运动锻炼依从性及肺功能下降程度比较(x±s)
2.4 两组患者健康促进干预前后COPD疾病基础知识认知水平比较:对两组患者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COPD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饮食、康复锻炼、家庭氧疗、药物治疗、预防等,总分100分。干预前研究组与对照组得分分别为36.9±11.8与38.1±1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得分分别为71.3±18.3与40.2±1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COPD患病率已高达8%~10%[9]。据估计,至2020年,COPD将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第3大病因以及第5大致残病因。COPD是进行性发展的疾病,目前尚无治愈的药物及方法,现有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均不能阻止COPD患者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趋势[11]。COPD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我院通过健康促进模式干预稳定期COPD患者,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家庭氧疗、预防感染、指导祛痰、饮食指导、康复锻炼、药物治疗的指导,使稳定期COPD患者两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减少,呼吸运动锻炼依从性增加,肺功能下降程度减缓,COPD疾病基础知识认知水平提高,总体上提高了稳定期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结论
目前尚无治愈COPD的药物及方法,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患者的症状、防止疾病恶化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对稳定期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促进模式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家庭氧疗、预防感染、指导祛痰、饮食指导、康复锻炼、药物治疗的指导,提高了稳定期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收到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兴民,王明旭.现代行为医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0—31.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 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9]曾雪峰,王晓霞,包 勇,等.成都市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30.32.
[11]肖耀来,李合友,林勇,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786—787.
论文作者:詹慧 刘利敏 洪珊珊 陈惠伶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患者论文; 健康论文; 两组论文; 疾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呼吸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