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深层生态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环境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形势:全球环境继续恶化
1972年,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30多年来世界花费了数万亿美元,调动优秀科学技术人员、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强大的经济。虽然人类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并没有扭转环境问题继续恶化的趋势,或者说“局部有所改善,整体继续恶化”。
环境问题,它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多是全球性问题,依靠少数国家或地区,仅采取局部行动,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现在,无论是全球环境污染,还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地球增温、臭氧层变薄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或者资源短缺等问题,都在继续恶化。这种恶化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表现出来。
但是,这只是它的现象,它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是人类文化上落后的表现。环境问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这说明传统的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需要进行一次文化性质的革命,建设人类新文化。也就是说,环境问题表示人类世界历史的一次根本性转折已经到来,即从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
问题:两个案例分析
为什么人类作了巨大努力但是环境还在继续恶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仅就两个问题作深层生态学分析。
1.靠“净化废物”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吗?
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环境污染是排放废弃物引起的。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开始发展强大的环保产业,利用废弃物净化设施,对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这是人类环境保护的最大行动。但是实践表明,安装在生产过程末端的净化设施,只能处理点源污染的问题,对大量面源污染的解决毫无办法;而且,这种末端的净化设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一,净化设施的生产、建设和运转需要巨大的投资,它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造成资源能源二次消耗和二次环境污染;第二,因为废弃物的数量非常巨大性质非常复杂,净化设施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第三,所有被净化的“废物”都是有价值的,为什么不是利用它,而是花这样大的代价“净化”它?
这是人们在按照传统工业模式的线性、非循环思维来对待环境问题。传统工业模式是:“原料-产品-废弃物”,它以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现在人们认识到,工业生产末端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建设环保设施对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
问题在于,这是依据传统工业思维对待环境保护这一全新的事物。在这里,把本应统一的生产过程分割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一部分设备进行产品生产,一部分设备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理;同时,统一的生产过程由两部分人完成——产品生产者和环境保护工作者。这样做违背生产过程的整体性和辩证法,既不经济又不科学,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浪费了大量资源。也许某些地方某些部门,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这是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的。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加剧环境问题。这样的环境保护是没有出路的。
从生态学的观点,我们想一想,在生物圈的物质生产中,有哪一种生物不排放废弃物?但是哪一种生物仅仅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理?生物圈的物质生产是循环的,一种生物利用地球资源后,它的废弃物是另一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所有资源在生物质循环中被利用,这是一种物质循环利用的生产,一种无废料生产。因而,生物圈的物质运动已经运行了30多亿年,至今仍然呈繁荣和进化发展的趋势,并没有持续发展危机。
看来,人类活动带来的问题,它的解答需要新思维和新行动。
2.靠“节约资源”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吗?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优良传统,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增产节约”是一个正确的口号。我们必须永远坚持节约资源的美德和传统。
但是,靠“节约资源”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吗?在生产领域,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有着最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是节约型的生产。在生活领域,中华民族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至今除了一些富人在过高消费的生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仍然是非常节俭的。但是却同样面临资源短缺的挑战。
从生态学的观点,在生物圈的物质生产中,大多数物种是不实行节约的,有些还是很浪费的。但是,只要自然生态规律不受过度干扰,生物圈的物质在循环中不断被再生利用,生物圈物质运动就没有资源危机之虑。人类社会出现资源危机,因为人类的资源利用是线性的而不是循环的。
我们知道,地球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节约只能推迟某些资源枯竭的年限,并不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对于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要有新的思考。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开采迅速发展,现在资源开采的广度和深度都已经达到极限,人类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形势。矿产资源方面,科学家报告了各种金属、石油和煤的估计可采储量使用期限,主要矿产将于本世纪内开采完毕,以后基本上将无矿可采。
最近科学家报告说,全球稀有金属濒临枯竭。例如,铟顶多还能用10年,它的稀缺程度通过价格反映出来:2003年一公斤铟的售价为60美元,2006年已经达到1000美元;白金则在15年内消耗殆尽。英国地质学家黑兹尔·普里查德说:“看到清洁工清扫街道我就很紧张。因为在他们收集垃圾的袋子里有世界上最稀有和最贵重的金属——白金。”白金用于汽车催化剂并由排气管排出,每年有数以吨计的白金散布在大小街道上。其实这种面源污染的物质是很难回收利用的,因为它非常稀薄;但白金还用于汽车燃料电池和其他电器中,它是可以通过拆解重新利用的。同样,铟用于液晶电视和其他电子产品,也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依据“物质不灭原理”,人们开采出来和已被利用的矿产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产品的形式,或主要地以废弃物的形式,堆积在地球表面。也就是说,世界上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已经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它的不可再生的性质,由于人类活动已经具有可再生的性质。
例如,石油除燃烧过程消耗一部分,有一大部分转变为塑料,它可重新变为石油;各种金属转移到制成品或废弃物中,它可以在产品完成它的使用周期后重新利用。据报道,地球上已堆积的废旧物资以万亿吨计,每年新增100多亿吨。发达国家的金属蓄积量超过1000亿吨,其中大部分处于闲置和报废状态。但是,这些废旧物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已有实践表明,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无论是拆解其元器件翻修再利用,或废旧物资提纯再利用,它比矿产开采、选矿、运输、冶炼的效率(经济效益)高得多;而且它比矿产开采、选矿、运输、冶炼过程所消耗的能源、水源和环境质量低得多,所排放的废弃物和造成环境污染又少得多。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循环利用的真相”一文,文章说:“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尤其耗费能源。例如,铝的循环利用最多能将能源消耗减少95%;塑料的循环利用可以将能源消耗减少70%;钢铁、纸张和玻璃分别可以减少60%、40%和30%的能源消耗。循环利用还可以减少引起烟雾、酸雨和河道污染的废弃物排放。”科学家说:“如果能利用循环再生的原材料,就不用再花这么大的力气采矿、伐树或钻井了。”
也就是说,一种新的资源形势,可能需要提出“资源利用模式”转变的问题。
工业文化中,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工业生产采用“矿产-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模式,它不可能是持续的。生态化生产,通过“资源再生”,采用“矿产-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这才是可持续的。资源开发从“资源开采型”到“资源再生型”转变,这是现实的需要。“资源再生”是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将为人类矿产资源利用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出路: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一次文化革命
20世纪中叶,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暴发为标志,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文化成为逐渐上升的人类新文化。现在的环境问题,它在传统工业文化的框架内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需要一个新文化的视野,现代文化转向,超越工业文化,建设生态文化。这是世界历史的一次根本性转折。
1.哲学范式转变
现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特征。它指导人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主张人类主宰和统治自然,成为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
生态文化需要哲学范式的转变。新的哲学是生态哲学,它宣扬“人-社会-自然”是活的有机整体的实在观,一种关系实在论和过程实在论。它认为整体比部分更重要,拒绝以什么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价值观转变
工业文化的社会只承认人有价值,否认自然价值,认为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只是人的对象,发展了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但是,人的行为从来都没有而且也不是以“全人类利益为尺度”,而是以“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为尺度”,即从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出发。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人类全部行为的哲学基础。
生态文化的价值观,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认为生命和自然界也是有价值的,新文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政治制度转变
工业文化的政治特征是资本专制主义。“资本”决定社会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但资本只关心获得利润,增殖利润是它的唯一动力。资本运行不仅剥削剩余劳动,而且剥削自然界,两种剥削同时进行并彼此加强。它的不公正的天性,不仅具有自发的政治腐败机制,而且具有自发的破坏环境和资源的机制。在这里,所谓人权、民主和自由是不充分、不完善,或者是骗人的,只有资本是实在的。
生态文化的政治特征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民主主义。它的主要原则是公平,包括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
4.经济或生产方式转变
工业社会的经济前提是: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对它的使用无须付费;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资源无主,谁采谁有。因而它采用最简便的线性生产方式:原料-产品-废料。它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这是不可持续的。
生态文化社会,在确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行“原料-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生产方式。以一种非线性和循环的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5.生活方式转变
现代社会在“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指导下,遵循“增加或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就是幸福”,“充分享受更丰富的物质即为美”的价值观,在高新技术支持下,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高消费生活。但地球没有能力支持这种生活。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它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崇尚社会、心理、精神、审美的需求,以诗意般生存于地球上。
总之,环境问题的解决,从净化废弃物到利用废弃物,从开采资源到资源再生,生产方式从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发展。这是人类从工业文化到生态文化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根本性转折,人类生存的物质形态、社会形态、精神形态的根本性转变。环境问题只有在实现这种转变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我们为这种转变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