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类型和规范:国内政治学研究的状况分析——以近十年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中的论文为对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近十年论文,报刊论文,状况论文,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的建设与成长,离不开对自身历程进行经常性、有意识的总结和反思。总结有助于成长,反思能促进发展。对重建20余年来的当下中国政治学研究,应作怎样的评价?从抽象的层面看,这似是一个已有共识的、并无多大争论的问题。因为,翻检这些年来的有关评论,我们大都能看到“两点论”的评价:进步与成绩很大,但差距不小。我们在2001年所做的一项文献检索曾发现:这些评论大多缺乏细致而系统的数据依据,而仅仅满足于观感性分析或对少量论文的简单评论。由于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定量分析,人们有可能对这样的评论提出质疑。据此,通过对1995~2001年间《政治学研究》上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曾撰文对国内政治学研究的一般状况、特别是经验研究的状况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1]该文在当年底国内一次专题研讨会上介绍后,引起同行的兴趣和关注。中国人民大学萧延中教授建议:为了更清晰地评论国内政治学研究的状况,还可与80年代《政治学研究》上的论文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选编的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上的论文进行比较。
2003年8月,笔者之一得到中山大学肖滨教授和《社会科学报》曾军先生“评论国内政治学研究状况”的邀请,在检索了国内政治学研究的最新反思性成果后才应允下来。再次检索的结果表明:在自身总结和反思方面,近两年来国内政治学界有了显著的进步。这集中地表现为两项重大成果:一为《中国政治学年鉴(2002)》首卷正式出版,二为《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年鉴》也开始正式出版,并推出了2001卷和2002卷。此两种年鉴集国内政治学界众人之力,对近20多年中国政治学和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步与经验,作了迄今最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不过,两种年鉴的总结由于多是以“专题研究综述”方式或专题评述为主,涉及的主要是各专题的研究进展、主要观点和研究视角,且多是对进步与成就的肯定,而对研究的规范与方法、特别是缺陷与不足等问题的讨论,则相对薄弱,尤其是缺乏从宏观方面对学科研究进展的总体评估。因此,本文作为另一种视角的评论,尚有完成的必要。我们接受萧延中教授的部分建议:以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上的论文为样本,结合3年前对《政治学研究》上论文的分析,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国内政治学的研究状况再行初评。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分析和把握国内政治学研究的整体状况,应当将尽量多的专业刊物论文和专业著作纳入分析对象。显然,笔者选择两刊作为分析样本,难辞“偷工减料”之嫌。我们作如此选择,主要是因为:就国内政治学界所发表的中文论文而言,《政治学研究》与《政治学》虽未必能反映其全貌,但或许可以代表它的标准水平或最高水平。
这里应当说明的是,两刊虽均为国内政治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但与《政治学研究》的学科综合性相比,《政治学》的定位更偏重于政治学理论方面,所转印的有关中国政治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后者可能与此种情况有关,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同时拥有《政治学》、《中国政治》、《公共行政》、《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论丛》、《国际政治》等刊物,在选文方面它们有一个相互分工的问题。比如,由于有《中国政治》,《政治学》所印国内政治实证研究方面的论文,理应比《政治学研究》要少;由于有《公共行政》,《政治学》在公共行政研究方面的论文,也可能比《政治学研究》少。显然,这并不表明学者们对国内政治、公共行政的研究少。也正因此,《政治学》与《政治学研究》之间的可比性会受到影响。如果说由《政治学研究》可以观照该学科研究的整体状况,那么,本文试图由《政治学》来观照本学科研究的整体状况,无疑是带有相当风险的。此外,我们还应当说明的是,本文仅是对全部论文作了初步的整体分析,尽管我们努力使自身结论立足于定量基础的纯学术目的明确,但评论意见却未必准确、恰当。当然,本文与其说是分析性和解释性的,更不如说是描述性的。文内的不足和缺失,诚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教正。
为了保持研究的可比较性,本文的分析框架和指标设定,我们沿袭了2001年前作的设计。[2]依此,对1994年至2002年共9年间《政治学》上的768篇论文(剔除了笔谈、会议综述及翻译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并逐一录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下面,我们来看相关的数据和结果。
1、哪些人在做政治学研究
表1显示,与《政治学研究》相比,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群,《政治学》高了6个百分点;而来自党校系统的作者却少了4个百分点。但两刊作者群的格局基本一致,高等院校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了政治学研究的主力军。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近20余年间,政治学研究已在高等院校得到快速发展。由于高等院校在学科的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国内政治学研究的这种格局其实对国内政治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研究主题的分布状况
从表2所列国内政治学研究中各主题的分布状况可见:两刊所发各主题论文的比例,除了在“比较政治”与“政治学方法论”领域大体相当外,其他“公共行政”领域所发论文的比例,《政治学》却低于《政治学研究》4个多百分点。
表1:作者单位的分布状况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
单位状况篇数频率(%)篇数频率(%)
(n=293)(n=768)
高等院校 147 50.9
437 56.9
中国社科院16 5.527
3.5
省市社科院 8 2.728
3.6
党校 23 7.827
3.5
政府机构
7 2.421
2.7
民间机构
0
0 1
0.1
其他* 90 30.7
227 29.6
注:“其他”包括:作者未标单位或其单位难于归并于表内务类机构。
表2:国内政治学研究各主题的分布状况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
研究主题类型 篇数
频率篇数
频率
(n=293) (%)
(n=767) (%)
政治理论
149
50.9 408
53.2
中国政治37
12.6 89
11.6
政党和政治团体 7 2.4 172.2
司法研究3 1.0
20.3
基层民主
18 6.1 111.4
公共政策
13 4.4 182.3
公共行政
4515.4 87
11.3
比较政治
12 4.1 314.0
国际政治与关系 5 1.7 91
11.8
政治学研究方法 4 1.4 131.7
表3:不同时期美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分类
研究主题
1925-1929
1939-1941
1952-1954
1969-1971
类型 篇数频率篇数频率篇数频率篇数频率
政治理论
69 14 159 21 255 22 172 22
比较政治 130 26 145 19 260 22 139 18
与关系 22 4
30
4 122 10
60 8
立法事务
62 12
31
4
64 6
55 7
政党和政治
团体
24 5
52
7
56 5
82 10
公共舆论、
投票和选举 33 6
32
4
59 5
122 15
总统9 2
62
8
28 210 1
组织和行政 34 7
55
7
41 4 7 1
美国政府
51 10
44
6
51 470 9
公共政策
32 6
76 10 155 1336 5
司法研究
34 7
51
7
55 432 4
政治学研究 8 29
1
17 2 8 1
资料来源: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6页。
另一个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政治问题”研究领域。在我们设定的指标中,对“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表2中除了“中国政治”项外,还包括政党和政治团体、司法研究、基层民主。将这4个方面作累计,《政治学研究》所发论文的比例占22.1%,《政治学》所印论文的比例为15.5%,低于前者近7个百分点。
两刊所发论文的侧重点尽管有所差异,但仍可表明:其一,从“政治理论”研究已占据国内政治学专业刊物的显赫地位看,它已经成为国内政治学研究的主流。其二,国内政治研究尚未成为专业学术刊物的主流。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国内政治环境、刊物所具特色等原因外,可能还与实证研究的薄弱有关,或可能是量上的不足,或可能是质上的不足。因为就研究类型而言,作为对实际政治状况的国内政治的研究,更接近于实证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薄弱必将影响到国内政治研究的水准。本文后续的分析将表明,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
很值得深思的是,上述反差,对尚未完成学科实质性重建任务的中国政治学来说,究竟会有什么影响?这里我们来参考和分析美国政治学研究的一段历史资料。据美国学者德怀特·沃尔多的分析(详见表3),在1925年至1971年的4个时期,“政治理论”、“比较政治”研究的论文数量在1939年后便稳定下来,分别约占全部论文总量的1/5左右;而包括“立法事务”、“政党和政治团体”、“公共舆论、投票和选举”、“总统”、“组织和行政”与“美国政府”在内的、对本国政治的研究论文比例,在1925~1929年间为42%,在1939~1941年间为36%,在1952~1954年间为26%,在1969~1971年间为43%,一直居各类主题之首。而在1909~1914年该国政治学发展的初期,对本国政治研究的论文比例也达27%。其情形,正与我国相左。尽管美国政治学发展的路径未必是惟一的,尽管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会走自己的路,但美国政治学发展所走的这段历史,或许反映了政治学学科建设或科学发展的一种规律性:规范性理论研究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相互依存关系。尽管实证研究应有规范理论的指导,但规范理论的建设、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撑。尤其是扎根于本土的理论建设,更需要对本国政治的深入而全面研究。对于我国政治学来说,目前这种重理论、轻实证的状况或许有其特殊性,如仍需要大力引介、解读西方的各种理论,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格局应当予以改变,因为只有扎根于本土的理论建设才是希望和根本。就此而言,对本国政治的研究,应当也必然会引起学界同仁的重视。
表4:研究类型的分布状况
表5:研究的规范性状况
表6:经验研究的基本方式
经验
政治学研究(n=97) 人大复印资料(n=325)
研究 有 否 有 否
方式 篇数
频率 篇率
频率 篇数频率篇数频率
实地
8 8.2 8991.8
3 1.06 32299.1
统计 1111.3 8688.7
5 1.5 32098.5
文献 7880.4 1919.6 200
61.5 12538.5
3、研究类型的分布
按常规,我们将研究归并为“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两大类。表4是对两刊论文所在类型的统计,数据表明:它们在这方面所发表的论文比重有较大差异,《政治学》转印经验研究的文章占41.3%,高于《政治学研究》同类论文的比例8个百分点。不过,在经验研究中的“学科理论研究”方面,两刊论文所占的比重接近,但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比重相差悬殊:该类论文在《政治学》中的比重,高于《政治学研究》13.4个百分点。两刊在这方面的区别,虽未必能反映我国政治学研究在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方面的变化,但或许能反映它们在选文方向和旨趣等方面的特色。
表7:经验研究的样本类型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
样本类型 篇数 频率(%) 篇数 频率(%)
(n=97) (n=325)
普遍调查1 1.0 0 0
个案调查8 8.2 0 0
非随机调查 0 0
2 0.6
随机调查1 1.0 1 0.3
无明确交代 87
89.7 322
97.6
表8:经验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
资料收集 篇数 频率(%) 篇数 频率(%)
(n=97) (n=325)
参与观察3 3.1 1 0.3
问卷调查2 2.1 2 0.6
深度访谈1 1.0 2 0.6
文献收集
7476.3 204
62.8
无资料收集 1717.5 116
35.7
表9:经验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
资料分析 篇数 频率(%) 篇数 频率(%)
(n=97) (=325)
实地调查定性分析
6 6.2 1 0.3
文献定性分析 63 64.9 18256.0
统计文献分析
3 3.1 1 0.3
文献内容分析
6 6.2 0
0
二次分析
0
0
0
0
简单统计分析
4 4.1 3 0.9
中级统计分析
0
0
1 0.3
高级统计分析
0
0
0
0
其他 15 15.5 13742.2
4、研究的规范性程度
任何学科的发展,均离不开端正的学风与良好的规范。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曾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目前国内政治学研究的规范性较差,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在《政治学》的论文中情况又如何呢?
从表5的统计可见:两刊论文在“理论预设”方面情况相近,均明显不足;但在“问题意识”与“文献评论”方面,《政治学》中的论文比例却明显高于《政治学研究》,分别高出42个和37个百分点,其规范性程度较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刊论文在“文献引用”方面的比例均较高,在对“学术文献”的引用上也相近,但《政治学》中的论文在“引文”比例上却低于《政治学研究》18个百分点,仍有占3成的论文没有任何文献引用。
5、经验研究的基本方式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在经验研究的三种基本方式中,两刊论文作者中对实地调查、统计调查的运用者寥寥无几,文献研究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式。这说明,在政治学的经验研究方面,目前我国学者对实地调查、统计调查等方法的运用相对薄弱,其研究水准尚待大力提升。
6、经验研究的样本类型
研究者们既然对调查(实地调查和统计调查)方式的运用不足,那么,在调查样本或资料来源的选择上,就必然会出现严重缺失的情况。表7充分地显示了这种现象,即:在两刊的经验研究论文中,无论是从普遍调查或个案调查的角度看,还是从随机调查或非随机调查的角度看,严谨意义上的样本选择方法并不为多数研究者所应用,绝大多数成果甚至并无必要的研究样本交代。
7、经验研究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经验研究的生命在于其对实际资料的收集过程。然而,与前述情况相关的是,如表8所示,在经验研究的几种主要资料收集方法中,两刊论文中选择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者均显不足,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仍是文献收集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者们习惯于“坐在书斋做实证研究”,而在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做直接调查方面还很不够。
表10:不同单位作者的研究情况
作者单位
高等
中国省市
党校
政府 民间 其他
院校 社科院 社科院 机构 机构
政治理论 55.4
63.067.9
44.4
42.9 100
47.6
中国政治 11.5
11.121.4
18.5
23.8
0 8.8
政党和政治团体 1.8 0
0 7.4 00 3.1
研 司法研究
0.5 0
0 0 00 0
究 基层民主
1.8 0 3.6 0 00 0.9
主 公共政策
1.8 0
0 11.100 3.1
题 公共行政
9.43.7 7.118.5 14.3
015.4
比较政治
5.3 0
0
09.5
0 2.6
国际政治与关系10.6
22.2 0
09.5
016.3
政治学研究方法 2.1 0
0
0 00 1.8
究 规范研究 32.5
44.439.337.0 23.8
029.1
类 学科理论研究 11.2
14.810.714.8
4.8
010.6
型 应用研究 56.3
40.750.048.1 71.8 100
60.4
究 理论预设
1.1 0
0
0 00 0.4
的 问题意识 48.7
66.742.951.9 19.0
036.1
规 文献评论 61.6
44.439.348.1 52.4 100
35.2
范 无引用文献18.6
19.635.744.4 47.6 100
50.7
那么,研究者们处理与分析资料的手段与方法又怎样呢?从大的方面来说,资料的分析方法,既可以是定性分析,如表9中的“实地调查定性分析”和“文献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定量分析(如表9中的其他6种方法)。从表9还可以看出,多数论文使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两刊物均占6成左右;而定性分析中又以文献分析居多。相反,量化的研究手段仅有个别研究者所使用。这种状况与资料收集的方式紧密相关。
8、共时性比较
这里,我们来做一些共时性的交互分析,分别以《政治学》中论文的作者单位、研究主题和研究类型为自变量,以其他指标为因变量,比较各自的变化情况。
表10反映的是不同单位作者的研究情况。先看各自的研究主题偏向,各类单位作者群的共同之处在于:均以“政治理论”为主,次为“中国政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对“国际政治与关系”的研究主要以高校、中国社科院和政府机构的作者为主;而对“中国政治”研究的论文比重,省市社科院、党校和政府机构的作者高于其他单位的作者;对“公共行政”研究的论文比重,来自党校和政府机构的作者也高于其他单位的作者。研究主题上的这种差异,或许既反映了不同单位作者在研究旨趣上的区别,也反映了各自在研究资源和研究优势等方面的差异。
次看不同单位作者的论文在研究类型及其规范性方面的情况。如表10所示,在研究类型方面,相比而言,除了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作者更偏重规范研究、来自政府机构的作者更偏重经验研究(含学科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外,来自其他单位作者群的研究并无明显差异。而在研究的规范性方面,有明显差异的在于:来自政府机构作者的论文,其“问题意识”最弱,未作“文献引用”的比例却最高;来自高校和中国社科院作者的论文,其“问题意识”、“文献评论”和“引用文献”的比例则较高。换言之,从论文本身的规范性而言,来自高校和中国社科院的作者居首,次为党校和省市社科院的作者,再次为政府机构的论文作者。
表11:不同研究主题的研究规范性状况
研究主题
国际政治
政治中国公共公共比较政治学研
理论政治政策行政政治与关究方
系 法
理论
0.5 0.2
0 1.1
0 1.1 0
研
预设
究
问题 46.937.8 50.0
37.9 48.447.346.2
的
意识
规
文献 57.549.6 38.9
26.4 64.550.561.5
范
评论
性
无引 24.939.5 38.9
52.9 22.628.623.1
用文献
表12:不同研究类型的研究规范性状况
研究类型
规范研究学科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究理论预设 0.4
0 1.1
的问题意识45.9 42.4 44.4
规文献评论59.8 32.9 50.8
范无引用文献 24.0 51.2 30.9
表11和表12显示了不同研究主题和研究类型论文的规范性状况。从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看,除了“理论预设”均严重不足外,其他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在“问题意识”方面,对“中国政治”和“公共行政”研究的论文较弱;在“文献评论”方面,较弱的为对“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在“文献引用”方面,最弱的为对“公共行政”的研究,次为对“公共政策”和“中国政治”的研究。这表明,与其他领域和主题的研究论文相比,“公共行政”研究最弱,次为“公共政策”和“中国政治”研究。研究规范性的这种差距,应是导致它们在主流政治学专业刊物上的分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从表12可见,在规范性方面,不同研究类型论文的“理论预设”和“问题意识”差异不明显,但在“文献评论”和“引用文献”方面则有明显的差异。规范研究的论文,其“文献评论”和“引用文献”的比重均显著高于经验研究的论文。这说明,当前我国政治学界在经验研究的规范性上明显落后于规范研究,或许这正是此类研究成果尚难成为国内政治学专业刊物的主流之重要原因。
9、历时性比较
这里,我们再以年份为变量,按3年为一个时段,将本文所选择的9个年份归并为3组,即:1994~1996年组、1997~1999年组和2000~2002年组共3个时段,对《政治学》上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类型和规范性程度做一个比较,检测其变化状况。
从表13可以看出,其一,在各研究主题中,最后3年“政治理论”类论文的比重显著增多,相反,“公共行政”类论文的比重却明显地减少,其他主题的论文变化程度不大。这种情况,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政治学”类刊物的门类有关,如“公共行政”类论文的减少,便与《公共行政》刊物在近年的创刊相关。其二,在研究类型方面,在最后3年“规范研究”的论文比重,比前3年、中间3年分别增加了7.1和15个百分点,反之,经验研究类论文则相应地减少。其三,在研究的规范性方面,除了“理论预设”这一指标无变化外,其他3项指标均有显著的提高。与前2个3年组的论文相比较,最后3年组论文的“问题意识”增加了10多个百分点,“文献评论”则分别增加了63.9和35.8个百分点,“引用文献”也分别提升了36.3和24.2个百分点。更值得肯定的是,在9年份间,这3个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至最后一个3年组其绝对值已高攀至近9成。这些情况表明,近9年间《政治学》中的论文,在加重“政治理论”和“规范研究”的同时,其研究的规范性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10、小结
透过以上对《政治学》所发表论文的分析及其与《政治学研究》上论文的初步比较,我们对近些年来国内政治学研究的现状,可得出如下初步判断:
目前,政治学研究的主体队伍在高等院校,研究的领域以政治理论为主,且多侧重于规范性研究。而对本国政治问题的经验研究成果,至今尚未成为本学科专业刊物的主流位置。显然。这种情况与经验研究本身的规范性不强、水准不高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即使是那些发表在本专业主流学术刊物上的经验研究论文,在样本和资料来源的选择、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均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的差距。当然,值得重视的问题还在于,上述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经验研究中。事实上,规范研究的规范性程度也有待大力提高。因为仍有相当部分的规范研究论文,既缺少必要的“文献评论”,也不作任何“文献引证”;既缺失“问题意识”,更不能提出自身的理论假设。显然,这样的研究成果即使再多、再“繁荣”,也难以真正实现学科本身的累积和发展。
表13:3个时段《政治学》论文的有关情况
1994~19961997~19992000~2002
篇数频率 篇数频率 篇数频率
政治理论127 52.7 128 45.7 152 61.8
中国政治 25 10.4
40 14.3
24 9.8
政党和政治团体4 1.74 1.49 3.7
研司法研究 0
0 2 0.70
0
究基层民主 1 0.42 0.78 3.3
主公共政策 5 2.18 2.95 2.2
题公共行政 42 17.4
42 15.03 1.2
比较政治 9 3.7
10 3.6
12 4.9
国际政治与关系
22 9.1
42 15.0
27 11.0
政治学研究方法5 2.12 0.76 2.4
究规范研究141 58.3 141 50.4 161 65.4
类学科理论研究 21 8.7
19 6.84 1.6
型应用研究 80 33.1 120 42.9
81 32.9
究理论预设 2 0.80
0 4 1.6
的问题意识 99 40.9 111 39.6 133 54.1
规文献评论 52 21.5 139 49.6 210 85.4
范引用文献 12652.3 186 64.4 218 88.6
不过,引起笔者高度兴趣的还有两处,即不同单位的作者群在研究主题上的差异和近年间《政治学》论文规范性程度的大步提升。实际上,前类信息显示,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领域、研究主题时应当注意研究资源和所处方位的优势,注意相互之间的研究分工和学术合作。后类信息,则既显示了主流专业学术刊物对学术规范的重视,也预示了本学科研究者中业已出现的值得追求和鼓舞的努力。可以预见,随着对自身缺陷不断深入的省思和克服,以及业已存在的良好势头的进一步扩张,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兴旺必将有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