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和谐之居的探讨论文_杜卓允

生态建筑和谐之居的探讨论文_杜卓允

广州亚泰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南海合创分公司

摘要:所谓“生态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想建筑。目前,“生态建筑”已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可持续;绿色人居;人居和谐

前言: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开始探索生态建筑的发展道路。

一、何为生态建筑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下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

1.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生态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基本目标包括:

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

把环境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

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将建筑设计成为和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

二、运用生态建筑缔造和谐之居

针对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合理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注重场地设计,尊重设计地段内的环境,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力求最小的土方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合理组织交通,减轻地面上各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根据地形特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本身的形体处理通风和光影关系,组织立体绿化和水体,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们生活在绿色、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中。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2.建筑方案设计

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方案应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影,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体型;营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气候,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空间多样化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变化余地,经过改造和装饰可以再生使用。建筑方案应合理确定建筑体型。建筑的细高比越大,热损耗,热吸收也就越大。以立方体建筑为例,最经济的比例是l:4(高:宽)。因此夏季降低建筑的热吸收或冬季减少建筑的热损失不仅是简单地取决于朝向,建筑形式及体型系数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建筑技术设计

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而且应该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活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生态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玻、三玻、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面采用倒置式,以挤塑板、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能有效延长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龙头等,成规模的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减少甚至停止粘土实心砖的使用。构造节能,在建筑细部上采用百叶窗、遮阳构架和传统的木板帘等手法,对于单体建筑出挑的阳台、有项的或敞开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

生态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是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推广低技术策略。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系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低碳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4.结语

在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建筑师们应该深挖生态建筑的内在含义,大力推广这一设计理念,使得生态建筑能够落到实处为人们创造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得生态建筑能够真正的以生命形态的形式出现,成为有呼吸、有生命力、与自然环境一起生长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陈晓鸥:《分析建筑节能设计的影响因素和措施》[J]城市建筑,2013(06)

【2】卢求,刘飞、生态节能建筑的开发与设计[N]建筑晚报 2005

【3】董卫 王建国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

【4】[美]阿尔温德▪克里尚 编《建筑节能设计手册——气候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作者:杜卓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  ;  ;  ;  ;  ;  ;  ;  

生态建筑和谐之居的探讨论文_杜卓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