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疼痛科;四川成都611830 )
【摘要】目的 探究神经阻滞术联合降钙素治疗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抽取68例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症作为对象,治疗组实施神经阻滞术联合降钙素治疗,对照组实施降钙素联合银质针、红外线照射、按摩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后3、7天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神经阻滞术联合降钙素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关键词】神经阻滞术;降钙素;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1]。本文总结了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神经阻滞术联合降钙素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 料 和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男3例,女65例。年龄68—88岁,平均78岁。腰部疼痛47例、胸背部疼痛12例、胸腰部疼痛9例。病程3天-15天,平均9天。其中合并高血压病42例,糖尿病患者21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9例。致痛原因:62例无明显外力作用,6例主要为轻微外力作用伤后腰背痛就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并发症上、无统计学意义。且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骨质疏松症标准{1},且无椎管内明显占位和神经损伤表现。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根据患者疼痛部位、面积及躯体功能情况分别采用痛点、横突阻滞:用于疼痛部位局限的、有明确压痛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椎间阻滞:用于体表压痛不明显的、有新鲜压缩性骨折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以压缩性骨折椎体为核心、在其上、下椎间隙行阻滞、深度到黄韧带。在黄韧带水平缓慢注入镇痛液10ml,退针至脊间韧带,注入镇痛液5ml。必要时可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椎旁、脊神经后支阻滞:用于疼痛面积过大、压痛点过多,尤其以体位改变时疼痛剧烈的患者。以疼痛剧烈的神经分布节段、侧别为中心,行相邻3个神经节段的椎旁、及双侧的脊神经后支:选择相应病变神经分布的椎间隙,以下位椎体棘突上缘旁开2-2.5cm,22G硬膜外穿刺针垂直刺入直达横突,退针至皮下,以向内侧矢状面10-15°方向穿入到横突内侧、回抽无血、脑脊液后注入镇痛液5-10ml;再次退针至皮下、以向外、向上或下越过横突上、下缘直至空针阻力消失、反复回抽无血、脑脊液后,注入镇痛液10-15ml,后将穿刺针退至竖棘肌中层、回抽无血后注入镇痛液5ml。注意在反复穿刺的肌肉组织中可注入少量镇痛液以减轻腰部不适症状。镇痛液的配制:2%利多卡因2.5-5ml,得宝松0.5-0.75ml,甲钴胺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200ml;镇痛液浓度及容量根据疼痛面积、患者一般情况、及注射部位而定.面积越大,容量越大,浓度越低。椎旁、脊神经后支0.25%利多卡因+0.25ml得宝松+0.5mg甲钴胺。每周一次、3次为1疗程。
对照组:降钙素联合银质针、红外线照射、按摩等治疗,15天为1疗程。
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补钙、维生素D、止痛药物。
二、观察指标
采用模拟视觉评分法(VAS评分)[2]测定每次治疗后1、3、7天的疼痛评分,尤其是活动时(起、卧、坐、行)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VAS评分分值以0-10表示,0代表无痛,10代表无法忍受的疼痛。
三、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数据记录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VAS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后3、7天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1天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对照组无显著区别,P>0.05,如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表示两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P<0.05)。
五、讨论
骨质疏松症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所致,而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症属于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疾病类型之一,主要以疼痛为典型临床症状,其原因是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失控,导致骨吸收速度增加、骨小梁破坏、消失、骨膜下皮质骨破坏、应力作用下的微小骨折、继发骨赘增生以及骨组织机械变形压迫神经、骨钙动员增加、脊柱负重力线改变使脊柱周围肌群负荷增加,出现疲劳,导致肌肉缺氧、代谢障碍、代谢物质的异常刺激,从而引起腰背肌超常紧张、肌肉疲劳和肌紧张。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疼痛[3]。若不及时对患者加以有效治疗,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
本研究为探究神经阻滞术联合降钙素治疗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对该类患者分别实施神经阻滞术联合降钙素、降钙素联合银质针、红外线照射、按摩等治疗,神经阻滞术属于临床常见手术方法之一,降钙素不但使破骨细胞的数量减少;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抑制骨的吸收。而且能调节成骨细胞的活性,刺激骨生成,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增强,从而促进骨形成[5]。神经阻滞术除了使镇痛药物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达到显著缓解疼痛的效果,还通过阻滞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达到松弛局部肌肉、舒张血管、启动内源性免疫系统,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改善局部微循环及组织代谢、促进损伤组织修复而快速缓解疼痛的作用[6]。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治疗前和治疗后1天,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无显著区别,统计学不具有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统计学具有意义,但治疗后3、7天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意义,这提示在降钙素的基础上,对患者应用神经阻滞术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疼痛。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对急性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神经阻滞术联合降钙素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薛庆云,纪泉,张良等.鲑鱼降钙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12周多中心开放标记性观察研究[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3,6(2):137-142.
[2]闫宇邱,顾柯,刘文立等.慢性疼痛的保守治疗[J].中国医刊,2011,46(8):19-21.
[3]王希鹏,李光辉陈文坚等.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病例报告[J].中华疼痛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4]赵海勇,田发明,刘家寅等.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13,53(31):95-97.
[5]王希鹏,李光辉陈文坚等.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病例报告[J].中华疼痛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6]周瑾,杜冬萍.神经阻滞疗法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用于老年病人腰腿痛的临床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年9月第11卷第3期.
论文作者:曾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疼痛论文; 患者论文; 评分论文; 骨质疏松症论文; 神经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