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语句转换的设置机制及其研究意义_语义分析论文

转折复句的定景机制及其研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句论文,机制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话语信息的建构过程中,往往会将定景(grounding)作为重要的组织手段加以采用,在配置方式上,通常是将需要凸显的重要信息安排在前景句(foreground sentences)中加以表现,而将相对次要的信息安排在背景句(background sentences)中,从而起到衬托主要事件、交代相关背景等作用。

      作为一组相对概念,前景(foreground)和背景(background)问题近些年引起了汉语学界的广泛关注。总体看来,现有成果多是集中在超句的篇章层面,屈承熹(2006:167—189)对此曾有过详细介绍。另外,针对特定构式前景、背景配置模因的探讨也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如张伯江(2000)对于连动式的研究,方梅(2008)和陈满华(2010)对反指零形主语小句和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的研究等等。相比之下,在复句层面上,尤其是针对某一关系类别的复句所做的专门研究国内学界目前还很少见到。本文认为,对复句层面上的前背景配置规律及相关定景机制的研究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除因果复句等体现主从关系的典型复句类别外,转折复句同样是观察有关现象及规律的理想视窗。本文意在说明,转折复句的定景机制既包含句法层面上的特定句法形式以及对高及物性句式的优先选择,也包括更高层面上的以关系标记、语序为代表的语篇手段,转折复句的前景、背景配置是句法机制和语篇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简化问题,更清晰地显示结果,本文的分析对象主要为由两个小句前后联结构成的转折复句,其中,前一小句称作转折前句,后一小句称为转折后句。此外,以“虽然……,但是……”格式为例,本文只讨论“虽然”引领的小句在前、“但是”引导的小句居后的情况,诸如“……,虽然……”等所谓“虽然”类让步关系小句后置的配列形式,由于其特殊的信息结构(丁志丛2008:132),当另文探讨,本文暂不涉及①。

      二 转折复句定景过程中的句法机制

      2.1 转折前句的句法特征

      转折复句的定景过程就是将转折前句降低为背景,而将转折后句突出为前景的运作过程。在转折前句背景化过程中,句法机制主要表现为通过使用非完整体等低范畴句法形式和某些特殊构式,对转折前句进行信息包装(information packaging),减弱其事件性,句法上使其无法结句,信息(语义)上成为背景信息,并对前景信息(转折后句)产生强制的依附性。转折前句背景化过程中的主要句法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②。

      其一,从谓语动词看,转折前句的谓语动词常采用非完整体等低范畴形式。例如:

      

      作为事件情状的不同表现手段,完整体(perfective)将所描述的动作事件视作一个有界的整体加以对待,并忽略其内部的时间阶段性特征,而非完整体(imperfective)则着眼于事件情状的片段,相应地结构上也呈现出无界化的形态,最直接的特征就是不能结句(方梅2000)。Hopper(1979)提出,非完整体倾向于提供同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信息。例(1)中的“盼着”表示一种不具备内部终结点(atelic)的持续状态,语义上具有非行为性和弱施动性的属性;例(2)中的“亮了”体现了时序更迭的阶段性,并通过描述自然现象,显示了话题的多样性;例(3)中原形动词“承认”的作用只是在于为理解动因、态度等主要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这些用法都符合Hopper(1979)对于背景信息非完整体特征的概括。

      其二,从句式整体看,转折前句允准部分特殊句式(构式)充任。

      张伯江(2002)认为诸如“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一类的“领主属宾句”只能用做背景句,不能成为正面报告新事态发生的前景句。本文的结论正好验证了这一观点,请看:

      

      对于“(他)七岁上死了父亲”这类构式而言,只能作为背景句在(4a)中充当转折前句,无法成为(4b)中的叙述前景而居后。

      对举格式也不能作为转折后句提供前景信息,因为对举格式是用特殊的句法结构传达特殊的信息结构,结构内部极为简单,淡化了对事物细部特征的描述(铃木庆夏2008),所以只能用为背景句提供叙述的背景信息,担任转折前句:

      

      

      现将转折前句、转折后句与小句自足性间的对应关系表示如下:

      

      2.2 转折后句的及物性分析

      与转折前句不同,转折后句一般要由自足小句担任,句法机制在转折后句前景化过程中的定景作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具体实现为对高及物性句式的优先选择。Hopper & Thompson(1980)提出了“广义及物性”的概念,认为高及物特征的句子常用来构建话语主干部分、组成叙事的主体脉络,即前景;低及物特征的句子一般只起到丰富细节、描写环境等补充说明作用,即背景。王惠(1997)系统地采用这一理论,选取了汉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类句式——一般主动句、“把”字句、“被”字句和受事主语句,构拟出了汉语句式及物性(transitivity)强弱的连续统,并根据连续统本身的疏密状态将这四类句式及其内部小类划分为如下层级系统④:

      

      由于“把”字句是及物性最高的句式,因而可以自由进入转折后句,成为叙事的前景。一部分一般主动句也可以自由成为转折后句,因为这部分句子通常具有[+动作]、[+完成]、[+瞬时]等高及物特征。

      

      中低及物性句式进入转折后句时明显受到了更多制约,虽然部分“被”字句仍然可以成为转折后句(“辛辛苦苦在塘里忙了几个月,可鱼苗全被一场大雨冲跑了。”),但一些受事主语句却很受限制,除非变换为相应的被动句或高及物性的“把”字句、一般主动句。例如:

      

      甚低及物性句式的及物性很低,其谓语动词属于状态动词,只表示某种关系或属性,独立充当转折后句常会使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总体上看,及物性强的句式会更为自由地成为转折后句传达前景信息,相反,句式的及物性越弱,独立担任转折后句就会受到更大的限制。前一小节曾提及,自足小句完全可以自由成为转折前句提供背景信息,这其中不乏高及物性句式,也就是说在“转折”这一特定语义格局的管控下,高及物性的句子也可以强制性地充任背景,正如王惠(1997)所言,“高及物性的句子一般都可以‘客串’背景,但反过来,低及物性句子却一般都不能用于前景”。

      综上所述,句法机制对转折复句的定景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采用特定的句法形式对转折前句进行信息包装,促使其背景化;二、优先选择高及物性的句式充当转折后句,将其突出为前景。前者主要针对前句不自足的转折复句,后者的作用范围则是全部转折复句。

      三 转折复句定景过程中的语篇机制

      3.1 转折关系标记的定景标记性质

      邢福义(2001:32)曾用下例说明关系标记对于小句间隐含的语义关系的显示作用。

      

      邢先生敏锐地指出,例(12a)、(12b)情况相同,前后句间的语义关系都是预先存在的,关系标记只是将隐含的关系加以外显。我们在此基础上发现,一旦把这一过程加以逆转,就会导致如下后果:(12a)去掉关系标记“因为、所以”后依然是合格的因果复句,而(12b)只要删除“但是”,就无法形成合格的转折句,虽然前后句间的逆转关系显而易见。即:

      (12′)a.我努力工作,得到了公司的特别津贴,现在能够全部还清债款。

      b.?我努力工作,得到了公司的特别津贴,现在还不能全部还清债款。

      这清楚地表明,转折关系标记无疑是转折复句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逻辑语义关系的构造过程中,转折标记的重要作用恰恰是因果、条件等其他类型的关系标记所不具备的。

      彭利贞(1997)认为,在没有显性转折标记的情况下,通过对举、对比等特殊的形式标记一样可以准确识别转折关系,现转引文中部分用例如下:

      (13)你们有你们的理论,我也有我的理论。(“你们”和“我”对举)

      (14)不拉就说不拉,甭绕弯子。(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对举)

      (15)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不同时间、不同境遇间的对比)

      首先,这些所谓的“转折句”句法上并非对举结构,其对比性更多体现为一种潜在的语义关系,语表上难说具有形式标记。其次,上述用例也可以归入并列、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类别,这说明缺失关系标记而仅凭语感做出的判断往往有相当的随意性。此外,从传信的实际过程看,发信方常会使用转折关系标记来强调某种目的性,无转折标记的模糊表达通常不是优选的,而且无标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收信方对话语的快速识别。总之,在没有转折标记的前提下讨论转折关系无疑是空泛无据的,这样的“无标转折句”至少是极不典型的。

      这些事实说明,转折复句本身对转折标记具有强制性的依赖,作为一类特定的语义功能性成分,转折标记在运作过程中使特定语段的语义表达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据此,可以将转折标记定性为一种定景标记,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在报告事件的过程中,将转折后句提升为前景,以及把转折前句降低为背景的定景功能,作用范围是整体的语义格局。

      3.2 转折前句与转折后句间的关系等级

      方梅(2008)指出,小句间的关系可分化为等立(coordination)、主次(cosubordination)、从属(subordination)三个等级。对于转折复句而言,情况较为复杂,形成了一种多重交叉的态势,现根据转折前句的实际表现⑤,分类描述如下。

      Ⅰ.前句自足,无转折标记

      

      例(16)的前句没有转折标记,认知上是有界的,可以自主成句,不必依赖后续小句,此时的前后小句间表现为一种非依附关系,这一关系可用测定参数表示为[-依附]、[-内嵌](参见Foley & Van Valin 1984),而此类也是高名凯(1948/2011)等学者将转折复句归入并列关系类的重要依据。例(17)的情况有所不同,前后小句间的关联度明显较低,“但是”实质上是一个注意焦点标记,具有话题转换功能,提醒听话人后句才是表义的重点,应加以关注(张健军、吴长安2010),因为是对话题分别进行陈述,属于不同的叙事主线,所以前句并不需要通过信息包装进行降级处理。从会话机制看,一方面说话人不必刻意组织话语,而听话人也对后句的出现缺乏足够的预判,因此,这类转折复句也常被称作“突转”。

      Ⅱ.前句自足,有转折标记⑥

      

      由转折标记前后配套使用所构成的各类格式,实际上属于认知心理上的完形(gestalt)结构,前项一旦出现,后项无论是否同现,收信方心理上都会潜在认定只有前后项共现的格式才是“好形状”(good shape),从而对后句整体的语义倾向进行合理预判。由于前句中的转折标记触发(trigger)了心理完形,后句的语义格局随之在收信方的心理空间内生成,即便前句是有界自立的,但也对后句产生了强制性依赖,此时的前后句间关系就体现为一种主次关系,参数表现为[+依附]、[-内嵌],只是这种依附性是由转折标记强制促成的,因而参数[+依附]可进一步细化为[+标记性依附]。此时,前句虽有独立报告事件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叙述的前景,但转折标记的定景作用却提早将前句定性为背景,从而为前景的后续出现充当铺垫。

      Ⅲ.前句不自足,无转折标记

      

      上例中的前句均不自立,是无界的,无法自主成句,出于表义完整的需要,对显性后续句有强制性要求,本身也只能作为背景,很难成为叙事的前景。另一方面,由于前句中并无转折标记,缺乏意义定位的标识(label),因此收信方通常会在预期中对后句的论域(domain)做出更为宽泛的设定,而后句出现的转折标记却引发了转折的语义格局,同时将后句提升为前景,收信方也相应调整了解读语义关系的注意窗(windows of attention)。总体看来,这是一个语段理解的聚焦(focus)过程,测定这一情况的参数同样为[+依附]、[-内嵌],有所不同的是,这种依附性并非来自标记性成分的外部作用,而是出于自身结构的内在需要,因此参数[+依附]可具体标注为[+结构性依附]。

      Ⅳ.前句不自足,有转折标记

      

      上例中的前句一方面无法自主成句,强制要求后续句的出现;另一方面,其中的转折标记又触发了转折语义的生成。此时,前后句间强制性关系的发生既是出于表义完整的需要,又是认知心理深层驱动的结果,因此,衡量这一情况的测定参数除[-内嵌]外,既有[+标记性依附],还有[+结构性依附]。

      现将转折前句在自足性、标记隐现等方面的实际表现与测定参数的对应情况表示如下:

      

      表1显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转折前句和转折后句间都不存在结构上的内嵌,在其中的三种情形下,小句间均形成了各类型的依附关系,占总数的75%,而非依附关系只占25%。这一结果清楚地表明,转折前句和转折后句间总体上具有依附性,没有内嵌性,关系等级上低于等立小句,而高于从属小句,独立性介于二者之间,理应定性为主次小句。这一结果也证明学界长久以来把转折复句归入偏正复句的做法还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3.3 语序在定景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语序是保障转折复句定景过程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一般情况下,语篇都会按照先背景、后前景的次序在线性序列上展开(从Ⅰ型到Ⅳ型无不如此)。因为背景是构建未知事件、衬托前景成分的基础,所以在无标记的情况下,小句间的组合应该是一个由背景向前景的逐级推进过程,这样的序列所遵循的就是BFP原则(Background-to-Foreground Progression)(屈承熹2006:171)。在遵守BFP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定景标记和句法机制的相关作用,转折复句的背景和前景得以在线性序列和叙事线索等各级维度上前后相承地铺展开来。同时,这一现象也体现了汉语信息结构由旧信息到新信息的组织原则和自然焦点居后的分布规律,确保了新信息、自然焦点与前景成分在语段后部叠加重合,最终实现一体化。

      至此,可以认定除句法机制外,以转折关系标记、语序为手段的语篇机制也是转折复句定景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转折复句前景、背景的配置是句法机制和语篇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两种机制间还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前句没有显性关系标记的情况下,句法机制通过造成前句无法结句的句法后果,使后句的出现成为信息补偿的必需,从而为“背景—前景”的配置模式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句法机制还通过对高及物性句式的选择,为转折后句传达前景信息提供了句法基础;在前句自足的情形下,句法机制无法单独促成其背景化,而句法机制一旦缺位,语篇机制随即介入进行补位,利用转折标记的定景标记作用,触发背景、前景的生成,最终完成定景过程。句法机制和语篇机制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转折复句的定景机制。

      四 研究意义

      4.1 转折复句在复句定景机制研究中的特殊意义

      所谓“偏正复句”实际上是一个笼统的类别,刘月华等(2001:870—878)列举的偏正复句就包括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目的、取舍等多种语义关系。如果将偏正复句视为一个范畴,那么其内部就是非匀质的,类化的标准也不够明晰。本文支持邢福义(2001:38)的复句三分系统:并列、因果、转折三类语义关系地位平等,同为汉语复句系统中的一级类别。就前背景的表现形式而言,并列复句内部前后小句间呈等立关系,静态视角下前景、背景的权重区分并不显豁。因果复句内部存在较强的逻辑关联性,往往是沿着同一条叙事线索,针对某一事件进行推演,而在对高信息值的新叙事线索的设置上显得能力不强。而事实证明,转折复句可以在句法、语篇等多个界面上综合使用多种定景手段进行前景、背景的配置,从而有效地完成叙事的衬托与发展、话题的承接与转换等篇章衔接过程,因此是观察复句定景机制、规律的理想平台。

      陈满华(2010)曾指出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如例(24)中的“住乡下”)之前往往可以添加某些关系词语,整个句子因此就含有了某种复句关系。

      

      

      转折复句受到关注还因其具有“反预期性”。在诸类逻辑关系中,“转折”最使人感到意外⑦,赋予了听话人相当高的心理期待值,故最易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也自然成为链接不同话题的理想的接口(张健军、吴长安2010),因此,在语用心理上,转折关系非常便于设置、延展新的叙事线索,将新信息作为前景成分加以凸显,并赋予其极高的显著度(salience),同时通过构造前景化的语言结构将认知活动有效引向对交际意图的破解。这一特性既是出于收信方意图高效理解言语信息的本能诉求,也是发信方为迎合这一诉求积极调整话语组织的必然选择。此外,转折关系的反预期性也代表了一种“非必然联系”(龙涛、马庆株2008),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已知程度就越低、信息量就越大,而转折后句就越容易成为传达高值信息的前景。

      4.2 复句层面上的前背景研究在定景机制研究中的全局性意义

      在以连动式为代表的句式(构式)层面上,为了协调处理多个动词性成分间的权重关系从而完成同一事件框架内不同行为概念的合理整合,常需要某些动词性成分通过“非完整体”等句法形态实现界态上的无界化,隐退(recession)成为背景信息,从而凸显(prominence)其他动词的前景地位。张伯江(2000)曾列出如下几类连动式前背景的具体表现形式(背景动词用下划线表示,背景标记用着重号表示):

      

      例(25a)至(25c)均可以添加(或本身就具有)标识背景动词的标记词,前景、背景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例(25d),张文认为连用的几个动词性成分都是前景信息,相当于几个独立小句,理由是单凭外在的词汇形式很难判定主次。标记词的有无直接决定了前背景信息地位的确认,这意味着在特定的小句(句式)层面,句法机制无疑应是定景的主要因素。

      到了复句层面上,句法机制无法独立完成定景过程,只凭借句法手段无法在超越小句的更广的语段跨度(scope)内促成前背景的配置,而在话题的延续、转换等篇章连贯方面,句法机制更是显得苍白无力。作为解决方案,以关系标记、语序为手段的语篇机制有效地弥补了句法机制的不足,二者有机结合,并作为定景机制共同支配了复句的定景过程。

      而在更高的句群层面上⑧,篇章的连贯与衔接成为话语组织的核心任务,相比于小句内的细部句法表现,信息双方更关注指称性、结构衔接、逻辑连接、语境等宏观因素。出于实际表达的需要,背景信息和前景信息按照语序的先后位置依次排列在线性序列上,并且随着言语信息的不断更新,时刻处于动态的转换过程中。在此情况下,句法机制在定景过程中几乎完全退居幕后,语篇机制则彻底成为前背景配置的主导。

      句法机制和语篇机制在各级语法单位上的消长情况可表示如下:

      

      作为高于小句、低于句群的语法单位,复句集中体现了句法机制和语篇机制的定景功能,是句法机制从显到隐、语篇机制由弱转强的交叉点(transition)。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小句具有中枢地位(邢福义1996:13),而对于汉语的定景研究而言,复句这一级单位无疑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4.3 转折复句定景机制研究的类型学意义

      ′Thompson(1987:439)曾举例说明指派到同一小句中的多个动词性成分间的相对关系:

      (26)Getting up,he half smiled and signed ‘play’.

      屈承熹(2006:172)认为该句句首之所以采用从属性分词结构“Getting up”就是为了降低该动词的权重,构造叙述的背景,从而反衬加大后面主句动词的权重,形成叙述的前景,因为如果像流水账一样平行叙述每个事件绝对是索然无味的,至少以修辞的标准看待,下面的句子就是不美观的:

      (26′)He got up,half-smiled and signed ‘play’.

      英语小句中存在着大量充当叙述背景的从属性分词结构,这一方面起到了推动叙述线索进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分词化正是英语在多个动词性成分共现时将某些动词性成分用分词形式加以背景化从而完成句法配置的必要手段。这意味着对于狭义形态丰富的印欧诸语来说,背景化不但体现了推动叙述进展的语篇功能,同时更是动词入句配位必要的句法手段。对于狭义形态并不发达的汉语而言,语词形态上的变化表现得并不显著。邹韶华、张俊萍(2000)通过统计分析后认为绝大多数连动式都属于偏正结构,相形之下,英语的背景动词因具有分词词尾等构形成分而一目了然,汉语则需要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汇总统计,进行语义分析才能确定。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必要的句法机制以外,以关系标记和语序为代表的语篇机制在转折复句的定景过程中也可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这恰恰反映了汉语语法体系的重要类型学特征:以虚词和语序为基本的语法手段。既然如此,在今后的跨语言比较研究过程中,就可以考虑将转折范畴及其表述方式作为重要的类型学参项加以对待。

      本文是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吴长安先生的悉心指导,匿名审稿专家和《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文责自负。

      ①从语料统计的结果看,尤其是在口语语体中,“……,虽然……”格式的使用频率也远低于“虽然……,但是……”格式(丁志丛2008:51),前者可以说是转折复句范畴中的外围成员。

      ②为了能在句法结构视界内更清楚地观察问题,屏蔽篇章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本节所述及的转折前句一般不含有转折关系标记。根据丁志丛(2008:142)的统计,无论是口语语体还是文学语体,只在转折后句使用转折标记的“单标式”转折句占绝大多数,因而本文的这一做法并不影响正确结论的获得。

      

      ⑤之所以根据转折前句进行分类,是因为转折后句在小句自足性和转折标记的隐现这两项指标的测量下表现得十分稳定:小句自足、具有转折标记。而转折前句的两项指标均很不稳定,在正负两极游移。转折后句是语法运算的“常量”,转折前句则是“变量”,转折前句因而成为动态分类的依据。

      ⑥这一类也常被学者归入“让步转折复句”,本文不单独针对“让步”关系加以分析,因为“让步”也属于一种转折关系(邢福义2001:45)。

      ⑦不单是汉语的转折连词能够显示出“转折”和“出乎意料”间的关系,根据王慧萍、潘秋平(2011)的介绍,俄语中的独立连词“kakvdrug”和“da I”、艾努语(Ainu)的承接连词“akus(u)”、日语的连词“ga”都能表示“转折”及“出乎意料”。可见,这应该是一项跨语言的共性特征。

      ⑧在这一层面上,除了句群以外,还包括三小句以上的多重复句,因为无论是句群还是多重复句,都要比两小句的单重复句具有更大的篇章跨度、体现更明显的篇章属性。

标签:;  ;  

复杂语句转换的设置机制及其研究意义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