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麻醉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研究论文_刘家驷

河北省滦平县医院 河北承德 068250

【摘 要】目的:对手术室麻醉之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的手术室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3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91例。在所有患者均使用气体消毒剂消毒后进行麻醉的同时,对照组不使用过滤器,观察组使用一次性过滤器,对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痰培养、细菌培养和加敏实验。结果:对照组的麻醉机污染率为51.31%,显著高于观察组的0,同时,观察组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院内感染率较高,应作为预防手术室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重点,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来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959-01

目前,在手术室麻醉中,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麻醉方法,因为这种麻醉方法会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所以患者极易在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为了探讨手术室麻醉之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我院随机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的382例手术患者进行了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1月-2014年的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3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肺部感染症状,并按照麻醉操作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191例,其中男118例,女73例,年龄为28-72岁,平均年龄为(48.6±7.3)岁,平均手术时间为(2.1±0.2)小时,麻醉时间为(3.2±1.2)小时。观察组共191例,其中男127例,女64例,年龄为30-75岁,平均年龄为(49.7±7.9)岁,平均手术时间为(2.4±0.3)小时,麻醉时间为(3.7±1.1)小时。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使用经消毒后的麻醉剂进行麻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对照组不使用过滤器,观察组使用一次性过滤器,术后都需要进行彻底吸痰,并接受常规的抗菌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细菌采样方法具体如下:(1)在麻醉剂的回路内壁利用无菌棉签进行细菌采样,并将样本放置在心脑磷脂增菌肉汤内送至检验处[2];(2)手术一结束就在过滤器和麻醉机靠近患者的一侧进行采样,送检需要注意的是的两者的样本需要在恒温35℃的条件下放置3天,并和浓度为5%的羊血平板进行接种,然后再进行常规检验[3-4];(3)对已经发生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痰细菌培养和加敏实验。

1.3 观察指标

所有检测指标均以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定的标准为判定依据[5]。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机污染率和下呼吸道感染率 对照组的麻醉机污染率为51.31%,显著高于观察组的0,同时,观察组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麻醉机污染率和下呼吸道感染率对比(n/%)

注:和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细菌学检验 通过对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检验,发现铜绿假单胞菌4株、鲍氏不动杆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还有6株非发酵菌。在进行药敏试验时,非发酵菌的敏感性不断降低,且耐药菌的数量增加。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的治愈率正不断提高,但是医院感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仅不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在手术麻醉中,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这是导致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因为其感染率较高,已经受到国内医学界的普遍关注。为了降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的感染率,我们一定要全面做好麻醉设备的清洗、消毒、杀菌和监管工作。

在本组研究中,麻醉机极易受到污染,而且遭到污染的麻醉机如果不能彻底清洗和消毒,就很容易让下一位手术患者受到细菌感染,从而导致人机的交叉感染。这是因为,麻醉机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在传统液体和气体消毒的作用下,其中的电子部件很容易受到侵蚀,所以在消毒和杀菌上存在困难。

本研究中用一次性过滤器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低于未使用者,与报道结果一致[6]。可能是过滤器除能过滤吸入气体中的粉尘外,还能对吸入气体中的细菌有截留作用,减少其进入下呼吸道。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作为医院感染监测重点。麻醉医师严格无菌操作,所有气管插管器械应采用一次性或进行高水平消毒处理[7]。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指导用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以及抗感染能力,降低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王明仓,王惠琴,项海飞,等.手术室麻醉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8(13):2019-2020.

[2]施伟民.麻醉与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4(08):5549-5550.

[3]郭平选,席文娟.下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02(21):210-211.

[4]贺昌林.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8(10):1570-1571+1595.

[5]刘海燕,罗辉,刘海英.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19(03):94-96.

[6]朱会英,王艳,褚亚辉,等.2005-2009年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及耐药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778-3780.

[7]章泽豹,郭亚春,蒋景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02):270-271.

论文作者:刘家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  ;  ;  ;  ;  ;  ;  ;  

手术室麻醉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研究论文_刘家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