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拔尖论文,之路论文,人才培养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为君子之乐;但培养出拔尖创新之英才,却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和义务。
尽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过程的教育问题——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终身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育,而且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打破教育体系各个阶段的分割;但是,大学尤其是要有雄心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站,背负着特殊的使命。
2005年7月,钱老在医院的病床上对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发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1]钱老的发问振聋发聩。目前我国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别关注,正源于中国自身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需求。真正走向知识经济,真正建成创新型国家,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大批涌现,需要中国大学具备相应的甚至更高的培养能力。
中国之所以特别重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绝不仅仅肇始于大学自身的发展,而是根源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历史需要。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创新型领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推动创新型富强国家的建设。
一、以人才培养为本的大学定位和使命
大学的本质是创新,核心灵魂是追求真理,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这句话非常清晰地揭示了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根本特点、研究型大学要干什么以及它和社会的关系等。东西方大学对于社会最主要的功能均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作用。
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是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当然,其他社会组织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人才培养的功能。但是,只有大学才拥有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对接社会的功能。这个体系既包括学生的成长,也包括教师的成长。在卓越人才成长体系中,学生要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教师要成长为一代大师,这是一流大学最重要的特点。
但是,大学之学,在于学生,说的就是学生于大学的至关重要性。对大学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大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所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创新人才的成长。正是出于培养学生的需要,大学才有了存在的理由。世界一流大学当然更是如此,只不过它追求的是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辈出,寄希望于大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优秀的拔尖人才的培养。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是能够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大学一定是以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大学。
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发展转型期,这次转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以劳动力为驱动尽快转变成以知识创新为驱动,在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的获取更为便捷,知识量更加丰富,知识更新程度更快速。因此,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绝不能把传授知识当作大学的唯一功能。所以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也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培养人才的模式迅速地从知识传授型模式转成注重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1867年的《资本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前提和实现条件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素质和能力的结合,它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内容。在德国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尔斯看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播事实和技能,而是要造就全人”,即具有(1)基本的科学态度;(2)独立性和个人责任感;(3)广泛的知识;(4)适宜的个性特性,而不是培养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的人。[2]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完善的人”、“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不同的责任。”[3]当代专家认为,创新人才一般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1)宽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2)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3)富于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4)清晰的思维,很强的判断力和敏捷性;(5)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意识;(6)扎实的科技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人们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众说纷纭。我们对“创新人才”的具体定义持开放态度,提出建设“三维育人”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包括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其中,知识探究是基础,能力建设是核心,人格养成是根本,三个维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我们主张,从“三维育人”的基础出发,对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系统化改革,以及“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做法。“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三个结合”就是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如今,上海交大正在有步骤地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三、上海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1900年,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设立特班,以培养兼容中西学,且能经世致用的杰出人才。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亲临特班考试,招收了包括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等一批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在内的42名学生,并聘请蔡元培为总教习。这是上海交大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特区的最早尝试。
上海交大很早就意识到,必须要尽快为热爱科学并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子营造一流的环境,使得他们探究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和梦想能够得到进一步激发。从2006年底开始,经过两年筹备,2008年10月,上海交大理科班正式启动。一年之后,上海交大正式成立致远学院,这是上海交大培养精英人才的又一重大举措。
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特区”,致远学院致力于为杰出学生提供最佳大学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能够站在未来应用科学和理论工程学界前沿的领军人物,具有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拔尖人才,以应对未来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拔尖人才的需求。
2013年,一位毕业生在他的毕业感言里说:“在这里,我发现了自己追求学术的持之以恒的动力;在这里,我开始真正追寻我的学术梦想。”当年的55名毕业生里,24名同学选择在国内读博,29名同学前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牛津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致远学院的梦想是成为培养引领时代的创新型领袖人才的摇篮,目前办学初见成效。以致远学院为依托,上海交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正式纳入教育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未来还将进行更深更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