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第七中学,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如今的课堂,几乎所有教师都注重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师生互动,其中手段之一就是“对话教学”,而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教师的提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敏捷,任课教师就必须精心、科学地设计并进行有效提问,正如一位专家所言,有效的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例:已知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c,且a=m2-n2,b=2mn,c=m2+n2(m>n,m、n都是正整数)。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教师可以这样提问:(1)直角三角形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若把“一个角为90°”这个条件除外,还有哪个条件也能判断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定。(2)怎样用“如果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定理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方和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这一题对于初步接触到勾股定理的同学来说,不容易理解,也很难想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因为他们在头脑中还没有形成对勾股定理的变形思考的准备,他们只是直观的认为只要通过判断a2 +b2 =c2 ,确定三角形ABC是否是直角三角形,但具体如何去做却很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的关键是在于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平方和的知识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知识来确定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一)提问要及时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需要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二)提问要精炼
要减少重述,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候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三)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问的“巧”,还要对有关知识进行适当的追根问底,才能让学生“顺着藤”而“摸”到“瓜”。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与学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扩展的无垠芳草地,让教师有所收获,学生得其所乐。为了把提问搞好,教师应致力于长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有的教师往往埋怨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其实常常是我们教师问不得法或平时不注意培养的结果。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每一环节都涉及到提问。因此,教师要仔细斟酌提问的层次,运用各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教学朝更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
二、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
(一)高效课堂的提问原则
1.提问一定要有效分层设问,有效切入有效提问、有效参与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及时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提问应把握好度准确认知,难易适度的课堂提问是师生间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把握提问的适度性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课堂答问多做鼓励性评价赏识鼓励,激发自信教师们对学生们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4.提问要坚持平等性平等对待,全面参与课堂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二)高效课堂的提问切入点
1.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印象最深重点设计,举一反三通过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让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知识的内容,更对知识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2.用延伸法在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新旧关联,延伸提问从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提问,开放思路,丰富想象力,使学生们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在对比中不断地完善自已的知识结构。
3.在课文细节处提问魅力细节、见微知著细节充斥于每一个角落,它就像一个“隐身的天使”,我们只有把它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来提问,才能让它发光发亮,照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4.在考点处提问更能加深学生的重视度准确设题,击破考点精心设计考点问题,把问题分解为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通过问题层层地推进、解决,帮助学生们理解有难度的考点。
5.设置“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火花聚焦矛盾,发散思维从表象上看,有些教学内容之间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正是其精妙所在,教师在可创设“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6.巧设提问,突破难点重点攻关,扫除障碍.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帮助学生们踢开学习的绊脚石,加快教学进度,从而解决其他学习过程中一般的问题。
(三)高效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1.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创设情境,趣味引导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们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更加积极地回答老师们的提问。
2.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信息问随脉动,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3.解惑要善于应变,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机智提问在课堂提问发生偶然状况时,教师应巧妙地把意外情境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
4.用启发提问实现“撑竿跳”循循善诱,渐入佳境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5.提问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兴趣激活,学意盎然老师们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若趣,从而增强学习的原动力。
(四)高效课堂的提问方式
1.用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故设悬念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们,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集中注意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抛砖引玉,启发思维抛砖引玉式提问启而不发,只指明方向却不“带路”,只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讲问题的结果,只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启发学生们自己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检查提问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检查式提问在检查提问的过程中,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在参与回答、讨论中主动去思考、去回忆、去总结、去探索,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关键引导式提问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掌握知识并积极探索和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5.创设情境是解答问题的梯子创设情境式提问答问过程中不只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情知统一的思维品质的提高过程。
6.让“问题”处在扩展中展式提问让问题带动问题,使知识由点扩展成面,不断地丰富、完善,带有扩展性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7.让问题由浅入深实现“层递”层递式提问通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层层剖析、循序推进地解决难度较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进一步发展。
8.反问更能打破思维定式反向式提问让学生们主动跳出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
9.通过联想,启发心智联想启智式提问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对已学知识等进行合理的联想,在联想处提问能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并提高理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外课堂教学模式》[M]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课堂教学模式论》[Z]李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评价手册》[Z]闻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校本科程开发》[Z]吴刚平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5]《高效课堂22条》 [M]李炳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6]《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李炳亭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晓梅(1988-),女,汉,云南保山,研究生在读,单位:保山市第七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
论文作者:杨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学生论文; 学生们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角形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