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样化中的主体价值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主体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价值体系和人们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充分认识当前人们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及其原因,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引导,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新时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是社会变革的突出表现。当前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内容上的多重性。人们趋向于把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等结合起来,既讲精神追求,也重功利实惠;既讲奉献社会,也重获得回报;既讲人格完善,也重世俗享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主体地位的突现,人们的身心需求更为广泛、丰富,需求层次也日益提高,已不满足吃饱、穿暖、有栖身之所,而要求吃好、穿美、住得舒适安全;不仅讲营养,讲娱乐,讲健身,且重审美,重交往,重成才等。二是范围上的广泛性。由于当前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相联系,因此,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就不仅仅表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领域,而且还表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乃至宗教信仰等领域;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包括择业观、恋爱婚姻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人们的政治信仰。三是构成上的立体性。当前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倾向,不仅仅在少部分人身上存在,而是对社会成员构成了立体影响。从领导干部到普通老百姓,从知识分子到文盲、半文盲,从共产党员到一般群众,都无不受其冲击,在价值选择上表现出多维性。甚至在许多群体及其法人的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度。
价值观念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首先,以多种经济成份为特色的利益格局多样化,是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内在基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中不仅含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有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必然产生多元的市场主体,而其中的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要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去选择一定的价值取向。
其次,以思想观念更新为导引的社会价值观念分化,是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直接动因。任何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的解放、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价值观念是人们对生存意义的理解和现实利益的判断,其对社会变革的反应往往最为敏感,从而也就担当起了观念更新的先锋和前驱角色。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一些旧的价值观念被抛弃,许多新的价值观念被接纳,致使我国社会价值体系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并存,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和外来的价值观念同在,我党历来倡导的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价值观念相依。尽管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从总体上说,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但是,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不可能步调一致,必然会出现:有的死守着过时的价值观念不肯抛弃、有的则在更新观念时“将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等现象。
再次,以对外开放为通道的外来价值观的涌入,是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外部动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体系。然而,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到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在吸纳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特别是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涌入,与我国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发生激烈的冲撞,加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在价值取向尤其是政治价值选择上制造混乱,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状况。
总之,当前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既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价值取向多样化产生和存在的社会背景条件,是我们正确对待和科学解决这一现象的前提。
强化主体价值导向的意义
面对当前人们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现状,有些人显得手足无措。
其实,我们承认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说,就是肯定改革开放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启迪和更新,积极和进步的变化是主流;另一方面,由于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行为的选择,人们头脑中的价值取向不同,其行为也就会有所不同。在价值取向多样化中,必然鱼龙混杂,出现陈旧、落后、腐朽的观念。因此,在多样化中,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倡导同社会发展进步相一致的主体价值观念,因势利导,提倡、鼓励和保护那些积极的、进步的价值取向,并善于兴利除弊,以积极因素去克服和消解那些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价值取向,使人们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中始终把握和保持正确的价值选择方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相协调的主体价值取向,正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就是服务大众、奉献社会,这一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就是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并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原则。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解决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给人们提供了彻底变革社会历史现实的精神武器。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上,还是在价值观上,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真正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因此,加强对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这样,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有牢固的思想根基。
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强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中的主体价值导向,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只有强化主体价值导向,才能使深化改革、推进发展、保持稳定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的主体价值观念,都应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 页)它是该社会大多数成员生活和实践的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统一和发展的普遍精神。古往今来,不管什么性质的社会,都十分注意其主体价值观念的确立和导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主体价值观念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丰富的创造力,才能真正把人们引导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共同理想上来。
第二,只有强化主体价值导向,才能有效地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渗透,尽管手法多种多样,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从价值观念入手动摇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根基。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同社会主义主体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的。强化社会主义主体价值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我们才能在事关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重大问题上,始终头脑清醒,是非分明,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在“酒绿灯红”面前,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第三,只有强化主体价值导向,才能有效地化解深入改革带来的各种利益矛盾。改革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过程,越是深化改革,越会触及各种深层的利益矛盾。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主体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来认识和对待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才能摆正自己在改革发展大局中的位置,自觉拥护和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自觉服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当前强化主体价值导向的基本着力点
第一,在导向内容上,坚持道义价值引导同功利价值引导相结合。“义利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这一辩论的实质,也就是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导向问题。坚持社会主义主体价值导向,义利关系仍然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天,我们强化主体价值导向,也就是要坚持道义价值与功利价值的高度统一,既保证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首要地位,又肯定每个公民依法谋求功利的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既强调人生过程中道德人格的升华,又承认人生实践中世俗生活的多彩,防止简单地选择某一方面的价值,舍弃另一方面的价值。在旗帜鲜明地强化社会主义主体价值导向的同时,也要接纳与主体价值导向相一致或者并无害处的其他功利价值观念,使价值导向更贴近多样化的现实,更全面关照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合力。
第二,在导向原则上,坚持解决观念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危险,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价值是对意义和利益的追求,价值取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身心利益追求问题。当前人们价值取向的偏差,虽有思想观念的原因,但根本的则是身心利益使然,其中大量的甚至是生活实际问题所迫。因此,在价值导向中,就应该一方面着力提高人们对主体价值观念的认同度,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又必然花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中确实存在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价值导向才会有实效。
第三,在导向方法上,坚持灌输人文精神同矫正不良行为相结合。在主体价值导向中,对于那些在错误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不良行为,在教育的同时,必需采取断然措施,予以阻止和矫正。尤其是在政治价值取向上,更应如此,决不能允许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巨大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