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论文_李兰香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528000)

【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ICU实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6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80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镇定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程序化镇静治疗,在治疗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镇静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的镇静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意外脱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的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缩短镇静时间和ICU住院,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意外脱管发生率。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患者;程序化镇静;效果;护理

ICU患者的病情严重、体质差、极易出现感染等病症,随时会出现病情恶化、死亡等。机械通气是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1],在ICU常见,这类患者的护理、治疗需极为细致 [2]。部分患者的疼痛明显,对其进行镇静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偶稳定患者的状况,促进其治疗过程的进展,促进疾病治愈[3]。笔者为了探究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的效果,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展开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ICU实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中性脑外伤、脑出血或者脑梗塞患者16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800例患者。对照组有男性420例,女性380例;年龄为45~7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5.5±5.3)岁;其中重症肺炎187例、中性脑外伤238例、脑出血222例、脑梗塞153例;观察组有男性415例,女性385例;年龄为46~7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4.2±5.9)岁;其中重症肺炎175例、中性脑外伤215例、脑出血241例、脑梗塞169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皆知情同意。两组在一般资料上(P>0.05),可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镇定治疗和护理,措施:(1)常规镇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RASS镇静躁动评分结果,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2)病情监测:在对患者进行镇静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的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瞳孔颜色、神志等变化,同时,还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现象;(3)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沟通;在沟通中,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排除其不良情绪;并对患者进行鼓励,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和自信心;(4)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患者体位护理,抬高床头,使其保持在30°-45°;(5)吸痰护理:当发现患者呼吸机起到压力增高、肺部有痰鸣音时,应对患者进行吸痰。首先对其进行翻身、扣背等,使其保持8-10min的侧卧,之后进行15s吸痰;(6)用药护理:严格遵循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1.2.2 观察组实行程序化镇静护理干预,主要包括:

(1)镇静治疗方案 利用RASS镇静躁动评分表,每隔2h对患者进行一次动态评分,-1-1分之间为最理想的镇静状态,并根据患者的得分情况,对患者进行镇静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均是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的方式进行。

(2)程序化镇静护理干预

1.成立程序化镇静护理小组 由主治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共同组成程序化镇静护理小组,并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程序化镇静护理技巧。

2.全面、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护理人员可结合者写字、面部表情、手势等主管指标,以及生理指标(心率、血管、呼吸)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判断,并根据相关参数判断镇静效果。

3.去除诱因 ICU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导致其产生烦躁、焦虑的因素相对较多,如:灯光刺激、仪器噪声、各种检测、环境、导管限制等,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将所有的诱发因素去除,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焦虑和躁动。

4.唤醒护理 每天在预定时间内停止所有的镇痛药物,并对患者进行唤醒,使其保持清醒的状态,并能回答3-4个问题。并结合患者唤醒期间的表现,再次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对药物泵入量进行调整。

5.全面检测 在接受镇静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的检测,观察患者的瞳孔和甚至变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症。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镇静时间、ICU住院时间、意外脱管发生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用()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表示,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镇静时间、ICU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镇静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意外脱管发生率对比

在护理中,对照组出现55例患者发生意外脱管,其发生率为6.88%(55/800);观察组出现13例意外脱管,其发生率为1.63%(13/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07,P<0.05)

3.讨论

机械通气适用于ICU患者脑部外伤、感染、脑血管意外及中毒等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支气管、肺部疾患所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呼吸肌无力或麻痹状态;胸部外伤或肺部、心脏手术;心肺复苏等[4]。机械呼吸与自然呼吸主要不同是机械通气胸膜腔内压力,呼吸道内压力及肺泡内压力均为正压,而自然呼吸时均为负压[5]。呼气时,自然呼吸由于胸廓自然回缩将气体排出,而机械呼吸某些附加在呼气时相时压力的通气方式外也靠胸廓收缩将气体排出。在某些呼气未附加压力的通气方式则呼气仍有正压[6]。对于重症患者,其病情变化快,身体抵抗力极差,在患者无法忍受疼痛的时候,要及时为其进行镇痛、镇静,以缓解其自身的疼痛感,焦虑感。为其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一个稳定身体状态,从而推进下一步的治疗。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镇静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意外脱管发生率为1.63%,显著低于对照组6.88%(P<0.05)。由此可见,实施程序化镇痛的效果更佳,可以稳定患者身体状况,缩短观察组的镇静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加快患者疾病恢复进程,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意外脱管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的效果显著,可以缩短镇静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显著降低意外脱管发生率,建议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侯丽, 何蕾, 朱红娟,等. 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4):647-648.

[2]李新, 张岚. 程序化镇静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 天津护理, 2014, 22(6):520-521.

[3]平丽, 邵亚娣, 俞丽丽,等. 以浅镇静为目标导向性程序化镇静镇痛方案在机械通气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26):3793-3795.

[4]李焕夷, 罗琼湘, 邓春桃. 咪达唑仑-丙泊酚序贯给药在机械通气患者程序化镇静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21):53-55.

[5]徐艾槐. 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措施的观察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2):76-77.

[6]李超. 程序化镇痛和镇静治疗及护理干预在I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7, 34(5):600-601.

论文作者:李兰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  ;  ;  ;  ;  ;  ;  ;  

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静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论文_李兰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