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六大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问题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构建,使原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产生许多裂隙,文化潜移和文化冲突日见明显。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观念与现实要求的碰撞异常激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如何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针,澄清认识误区,不断探索前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
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确实也起过巨大的作用。但过去曾经有过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上,改革开放之后又发生过“一手软,一手硬”的偏差。这一“左”一“右”都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极大损害。有些同志对这些历史经验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对党的中心工作转移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心理定势的积淀,因而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转移的接受就是不情愿的或者不自觉的。有人认为“经济建设热上去,思想政治工作冷下来”,也有人自嘲为“太平时期不再有用的人”,有人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和困惑心理,更有人处于既希望外界对自己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较高评价,但自己又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的矛盾境地,如此等等。矛盾和焦虑皆因对新形势下地位问题的认识模糊所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究竟如何?是首位还是服从服务?其实,党的“十四大”明白无误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全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高校中就是以教学科研、培养人才为中心,德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于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今后学校要面向开放的市场,它的存在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于市场需要,学校的科研与开发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学校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地贴近这个中心,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需要用自己的工作优势,帮助学校理顺师生员工的情绪,化解出现的矛盾,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面对自己工作地位的变化,我们一方面要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则要逐步形成相应的心理格局。
二
过去,社会经济不发达,信息传媒不充分,特别是大多数人经济利益比较单纯,这就使高等学校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易于做到清楚而单一:教育与管理工作对象,使之在思想上、行动上努力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同心同德,奔向共同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冲破了过去那种过高的经济目标和政治期望。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构建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成份的多样化,过去确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就显得过高或过于单一,不利于真正实现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师生员工,他们文化层次高,获取与处理信息快,思想的深刻性与敏锐性强于一般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易于变换选择,因此很可能不再依据外在设置的标准目标,而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洪流中择优而行、择善而从,选择一条最佳路线。这样,原先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体系就有待重新考虑与斟酌。如果还是拘泥于用过去的目标来套今天活跃的工作对象,则不免使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肩负沉重的政治期望,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处理信息、协调利益与目标设置之间产生激烈冲突。更何况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本身也有一个利益选择的难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模式,从宏观上讲,应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学校中心工作完成。在这个总目标下,根据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实际状况,建立分层工作目标。对每一个人健康多样的奋斗目标要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用政治上统一的标准目标去套,去外在地要求对象改变自己。对过去所讲的“进步”、“先进”要作正确理解,允许人们在遵循社会共同目标和遵纪守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与目标追求。有了这样的目标设置,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就不再肩负沉重的政治期望值,也减轻了与对象之间在信息处理、利益协调和目标设置方面的冲突,有利于工作的深入。有的人担心这样做会使培养的人才缺乏政治上的可信度。其实,任何社会中的人才总是分层次的,我们只要注意处理好学校培养中的有关环节,注意培养人才中政治目标的层次性,就必然会找到一批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也会培养出大量能够遵循共同目标的建设者。
三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比较单一的、纯粹的。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政治性内容多,文化性内容少;上级的东西多,群众的东西少;来自工作主体的多,来自工作客体的少;外在的内容多,内在的内容少。这种内容,与过去的政治气候与教育制度有关。今天,由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接轨,大学校园已全面开放,大众传媒日益发达,使人们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千变万化,难以捉摸,信息的接受与反馈机制异常复杂。从思想教育的需求来看,文化的需求和情感的补充逐渐代替了单纯的政治需要。因此,对信息的迅速捕捉已成为社会主体的迫切要求,人们对过去单一的政治内容和滞后信息传输的教育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漠然相对。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内容的限制而难度日见增大,工作主体与工作客体之间矛盾加剧,投入和产出形成明显反差。在剧烈变革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感到力不从心,内心深感忧虑,情绪产生动荡与不安。由此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减弱效应。
确实,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从单一的计划控制型向多种形式过渡。面对市场的压力,高校师生所需接受的文化内容大大丰富,所需形成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要求更高。为了回应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丰富的、多样的、快捷的、有用的内容来填充学校教育中的空白空间,发挥其自身优势,不能简单地、主观地设定在政治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社会科学各方面有较高的修养,且与工作对象渗透结合在一块。这样,就容易选择出适应形势、适应大家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内容、多种信息,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成为大家饥渴相求的东西。从根本上讲,目标的丰富性决定了内容的丰富性,而内容的丰富性又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活力。
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手段,方法上也在不断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归结起来,它的基本方法是两种:教育的方法与管理的方法。就教育的方法而言,直接的、显性的、主客直面相对的教育较多。由于教育的直接性,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从主体到对象的单向进程,即所谓“你说我听,你打我通”,极易造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因教育失效而引起的对抗情绪。日久即酿成工作疲软和逆反心理。许多人感叹:现在的教育工作真难做。这里除了内容上的原因外,教育手段和方法,恐怕是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主要通过市场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所以,他对信息的接受是完全自觉的、多渠道的、多媒体的。我们应用什么方法来使被教育者获得所需求的信息呢?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行政管理方法(特别是面向学生的管理方法)过去也发挥了强大作用。可是,随着市场的开放、选择机制的形成,单向的行政管理控制方法已经暴露出较多的弱点,由政工干部包打天下、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肯定已经过时失灵。
关于工作方法的主要设想是:要使方法从直接向间接过渡,从显性向隐性过渡,从主客对峙向主管一体化过渡。其具体做法是:一是课程化、制度化,把传统的政治学习、政治教育纳入科学轨道。二是隐蔽化、模糊化。这儿的模糊化不是指无主题、无目标,内容不清晰,而是指活动本身的性质不直接标榜为政治性质,而是通过潜在于内容中的目的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如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诸项活动实现目的。三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并不壁垒分明,也没有居高临下之势,活动的开展、教育的进行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设计和组织,也有赖于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贴近心灵、增强感情、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对过去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要作根本性变革。今后面向市场经济,招生、就业制度要作很大改革,再也不会有过去那样单纯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了。受市场机制的制约,学生管理工作必然要从行政型向政策型过渡,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这不仅解决了许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也可减轻学校办社会,学校包办学生的一切的重负。随着许多过去由学生工作干部承担而如今由社会或由其他部门分流的工作的移去,学生工作干部将会完成从管理型向教育管理型的转变。
五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形成了一个基本成型的模式——垂直型工作模式。从省(部、委)——校——系——班(年级)形成网络,主要由党委系统在这个网络中结成网点。较多体现集中、统一、同步、单向的特点。由于这种工作体制同一性多而差异性少,“齐步走”多而反映各单位特点少,因而在一定时期较好地体现了上下一致、协调步伐、共同贯彻的意图,发挥了团结群众、集中力量的优势。在当前条件下,学校进入市场,人才进入市场,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虽然思想政治工作不会市场化,但需适应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的状态,统统一色肯定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单面效能肯定弱于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必须紧密贴近师生的思想实际,尽力发挥其最优功能,这就需要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兼顾党政两方面的积极性。
关于工作体制问题,党中央已提出:要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体制,在此基础上,高校是否可尝试建立“宏观目标管理、微观自主工作”的系统。由省(部、委)确定总的宏观目标和考核方法,由各校根据此目标自主设置机构、配备干部,自主规定工作职责,自行确定工作步骤和工作方法,自己解决职称及待遇等问题。对校、系一级也是如此,学校党政和有关职能部门只确定工作目标,提供相应帮助和考核手段,不要求下属各单位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允许各系各单位结合本身特点,因地制宜、因需而动,生动活泼地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本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一个积极性变为两个积极性,工作中的创造性就会不断焕发出来,效果自然而然增强。特别是随着有些政策问题的自主解决,令大家都颇感担心的体制活力会逐步发挥出来。另外,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标准,以发挥实效为第一标准,而不是以领导喜好和空洞的声誉作为效价准则。
六
队伍建设始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在传统模式下,我们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有一定宏观规划,有相应的岗位设置,然后按此进行配备。大家依次晋级,形成单向、封闭式的宝塔型队伍。50、60年代,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充实到这支队伍中,默默做出了奉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再加上宝塔尖的限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发展停滞了。“文革”后,在业务浪潮的冲击下,这支队伍的构成及自身素质都受到相当大的影响,甚至有些人把进入这支队伍看成是业务上无前途的表现,在有些学校的队伍构成中事实上也有这样的倾向,这对后来者影响颇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大潮来势更猛,目标多样、选择多样不可避免地波及到这支队伍的稳定。过去单纯强调的克服、奉献、安心并辅之以政治上的褒奖已难以稳定军心,政治热情与经济价值、政治荣誉与社会声望之间的矛盾使双向选择越来越向不利于队伍建设的一面倾斜。队伍欲稳难稳,人似稳而心不稳。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已不再简单地取决于一点,它是全方位的。其中经济收入、社会声望所占比重大大上升。由于外界对政工干部的评价及政工干部自我评价都呈下降趋势,再加上一些具体政策导向的扭曲,从而使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更为困难。
中央提出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如何建设?是竭泽而渔,还是放水养鱼?要使这支队伍在当前形势下真正能够稳定(这个稳定是动态平衡而不是凝固不变)、发展并发挥其功能,就必须作开放式建设。一是要彻底改变他们包打天下的传统形象,放弃那种“救火队”的狭隘观念,把他们的工作看成是学校工作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工作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其次是在目前分流有些工作基础上,采取少量、精干、高效、优酬的原则来建设这支队伍。专职人员要少,大量是兼职的、结合业务的,而且专职人员必须是某一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工作能力强,学科功底好,能够充分发挥导师作用,队伍整体形成系统互补性。这些专职人员的职称、职务提升要正常化,报酬要高于平均水平,对贡献突出者要重奖。三是在政策到位的条件下,按上述原则组建的队伍是开放式的,提倡竞争,优进劣退,保持良好素质。通过优厚待遇、良好形象和恰当的价值评价来吸引有专长的专家学者进入这支队伍,同时也淘汰不适应的人员。在这样动态发展、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中,队伍建设问题才能够真正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