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胡书金,刘玲,李毅,谢敬,张伟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摘 要: 以能力素质为起点和研究视角,分析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特征体系,并借助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中的能力素质模型,从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构建了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模型。基于此,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探索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及对策的研究,为高校进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能力素质;财经类;高等院校;应用创新
一 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如何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显得十分必要。我国绝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同时为适应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本文在国内外应用创新型人才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素质模型为研究视角,对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的研究。
能力素质模型主要是以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能力素质为线索,贯穿于企业员工招聘、入职培训教育、绩效考核管理和员工晋升职业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整个流程中。而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都以企业为主要选择方向的,因此,研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有其现实意义的。目前国内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将能力素质模型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很少有学者将能力素质模型在应用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只有少数学者将能力素质模型运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财经类院校深入发展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特征体系
(一) 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财经类高等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是由三个层次形成的有机结构,将其划分为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三个不同层次[1]。其中,基础层次的知识是其他层次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影响着培养主体的知识面,在内容上,基础层次主要是各种一般性的知识——主要包括语言修辞、思维逻辑等工具类的知识;中间层次的知识主要是指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是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创新的基础;最高层次的知识主要是指专业领域内的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知识,这是培养主体在应用创新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储备。
(二) 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
在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维要素中包含多种具有应用创新价值的思维方法[2]。主体在应用创新过程中思维活动是灵活复杂的,而应用创新的价值在于多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碰撞、结合才可能产生创新性产品和价值,而且多元化的创新思维结构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多种思维方式相结合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形成逻辑性强和灵活流畅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创新机遇。
不管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理论依据上存在的某些问题,都有一部分跟遍历性有着紧密联系,如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中出现的问题是最早引出遍历问题的。哥尼斯堡城的城区分为四个部分,它们之间由七座桥相互连接而成,怎样既可以将这七座桥都走完并且每座桥只能走一次,同时又可以环绕全程?1736年,欧拉用抽象分析法将问题简化为图论问题,这也是历史上的首个图论问题,顺利的将这个问题得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要在图中找到一条封闭式的路,这条路要包含这个图中所有的边,所以就可以将这个问题简化为“一笔画”的问题。
(三) 应用创新实践所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或者新产品不断出现,只有不断地持续学习,从而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和知识结构,才可以应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持续学习能力是应用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关键能力[3];信息搜寻能力使得学生在应用创新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交叉学科的边缘性前沿问题,这是应用创新型人才不断深入研究和持续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大部分的应用创新是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而且科技创新活动分工更加细化,基于此,团队合作能力是应用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四) 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个性品格
个性品格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相对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不仅影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同时也影响应用创新能力的发挥。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个性品格方面的素质要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个性品格虽然不直接参与到应用创新实践活动中,但是对主体的应用创新活动具有直接的推动或者抑制作用,其主要影响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行为。
三 构建财经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模型
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中,既有从事应用实践活动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亦有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知识和涉及不同领域的边缘学科知识;不仅包括培养主体所在学科领域范围内的方法论知识体系,也有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进行应用创新实践的方法论知识。
(一) 广博精深且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本文将构建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如图1所示。
(二) “广度”与“深度”统一的素质结构
变压器油化验中,由于对应变压器油的应用中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变压器油的物理性能检测分析,能够衡量出变压器油应用是否存在着缺陷性。一般情况下,变压器油在应用过程中,其初始油颜色为淡黄色,随着变压器应用的时间逐渐增长,其对应的油体颜色也会出现新的变化,按照变压器油应用的时间变化其油体颜色会逐渐加深,这是由于变压器应用中,其对应的油体出现了老化现象,并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杂质,造成了整体的变压器油应用质量下降,影响最终的变压器油应用效果。因此,在进行变压器油的化验过程中,对应的化验人员及时地按照变压器油化验的物理性能变化将其物理性能上的影响处理好,降低变压器油应用的故障。
(三)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结构
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儿科常见的急症类型之一,其是由各种细胞与炎症因子共同作用而致的,临床特点主要为气道高反应及可逆性气流受限,患儿通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等症状[1]。由于呼吸道平滑肌持续痉挛而造成肺通气功能异常,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有可能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2]。因此,采用见效快和效果佳的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雾化吸入进行治疗,并可有效控制患儿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特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吸入用异丙托溴铵的治疗效果展开了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结构具体可包括两方面:在专业方面,应具有学习能力、业务执行能力、综合及表达能力、科研开发及创新能力;在人文方面,应具有社会交往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工作能力等。能力结构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应用创新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力结构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中行业需求的符合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结构[4]。
素质结构包含“广度”和“深度”的属性,而且是两种属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财经类院校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其主体所具备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从事实践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专业素质包括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不同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性知识以及相关的方法技术知识;职业素质是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图1 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素质模型
四 能力素质模型下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 面向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的调整
财经类院校需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存量布局进行全面的清理、调整和重组,整合相近专业,加强特色专业,淘汰过时专业,促进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财经类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结合,将财经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相融通,提高学生的一般知识层面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培养既拥有扎实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深入了解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指引和方向性的指导,而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更详细地规范财经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所以培养规格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教学组织、检查和评估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5]。因而,财经类院校进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办学模式和办学定位,并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形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和方法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性方案。
1.3 磨损颗粒的粒度分析 将磨损颗粒用PBS+2%小牛血清重悬,孵育3-6h后用超声粉碎仪(艾克森AIX-C1002)使其均匀混合。校准激光测度仪(BT-9300H型激光粒度分布仪分析系统),试样槽用酒精浸泡15min,等待自然蒸发后,蒸馏水反复冲洗3次。取颗粒混悬液4ml置入测度仪后进行分析[9]。
(三)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财经类院校教师的实践维度
财经类院校应加强与企业或研究院(所)的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实践,这样既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有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6]。财经类高校的师资队伍应实行“教师走出去和企事业单位人员走进来”的政策,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财经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外聘导师,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广谦,杨运杰.发挥国家标准作用,强特色、高质量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8(4):4-7.
[2] 欧阳资生,王韧.地方财经类院校金融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2017(10):147-149.
[3] 朱琦.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化的路径探究[J].河北学刊,2012(6):185-188.
[4] 孟祥林.互动课堂的困境与师生行为边界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37-43.
[5] 李静波,潘宏.学术为本的困境与教育实践化路径的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79-81.
[6] 吕宜臻.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27):70-71.
本文引用格式: 胡书金,等.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财经类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56):13-1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6.006
基金项目: 2016-2017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6GJJG171)。
作者简介: 胡书金,男,汉族,河北廊坊人,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贸易系主任,长期从事金融和物流教学及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