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青少年德育发展趋势及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国外青少年德育发展趋势及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青少年论文,启示论文,走向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2)03-0042-05

当今时代,全球青少年道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探索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实走向,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其有益的经验与做法,从而更加理智、更加科学地加强和改进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青少年工作面临的一项充满挑战性、前瞻性的重要课题。

一、时代背景:世界道德危机的严峻挑战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在反思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时,痛感忽视道德教育带来的人才片面发展。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青少年道德危机的状况绝非个别。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各个年龄的孩子承认撒谎、欺骗和盗窃行为的人数之多也前所未有”。[1](pp.87-88)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少年被人们称为“被牺牲的一代”,他们昏头昏脑,吸毒、搞打砸抢、搞自我破坏;德国青少年被称为“迂菲士”(Yuffies),即不成器的人,或被称为“一代未知数”;在俄罗斯,俄精神病专家鲍里斯·德拉普金认为,俄国青少年一代在他们的性格方面形成了病态的劣性:残忍、好撒谎、有怨恨心理,对什么都无所谓。[2]

青少年道德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有学者指出,西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一个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却相对淡漠了。概括地说,似乎这一代青少年是以自我为中心、目光短浅、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的一代。青少年中早孕、吸毒、性过错、自杀、暴力等现象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似乎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一些青少年成为道德虚无主义者,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以致引起了人们的“道德恐慌”,人们惊呼“道德教育处于危机之中”[3](p.403)、“今天道德教育面临着危机”[4]。

西方社会对青少年道德危机的反思,最终演化为对道德教育的呼唤,提出了“让道德教育来解决道德问题”的口号。英国著名教育家劳顿认为,没能系统地教授道德体系,也许是学校课程中最严重的缺陷。在美国,据调查资料表明,约有2/3的人认为,学校应在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方面承担重任。“在当今的美国,有太多的家庭、学校和教学已不再履行他们作为道德标准的维护者和促进者的传统职责。”“解决办法是在我们的家庭、学校、企业、政府以及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提倡具有美国传统的核心道德标准,但最有潜力战胜这一全国国民性危机的是学校。”[1](pp.87-88)人们要求在学校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帮助青少年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对团体与社会具有更大的公民责任心。

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拉姆勒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5]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8年在其发展的教改报告中就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日本的发展任务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6]并在1989年召开了有中小学校长和地方教育委员会有关人员参加的“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提出道德教育工作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首位,并提出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五个关键措施。[8]

二、走向:全球道德教育的理性回应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及现实意义,纷纷调整道德教育的思路与策略,形成了全球性道德教育的新景观。

(一)目标: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

尽管人们对当今道德教育的理解在许多方面、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无一例外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少年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力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公民”、社会“好公民”。在西方许多国家,公民教育(又叫政治社会化)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目标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和许多国家如英、法、德、瑞士、丹麦、日本等国设置了公民教育课。西方公民教育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培养出认同资本主义制度的“民主公民”。是否“培养一个好公民,能投票的好公民,民主制度下的好公民”,尤其把是否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意识作为评价其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准。

民主精神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源,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主精神应成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美国强调宣扬所谓“美国精神”,强调要培养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的美国人,让青少年成为有民主精神、勇于开拓,以当美国人为自豪,即“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好”的美国人。由此造就了一批敢作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新加坡十分注重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1990年新加坡国会提出并通过了为全体新加坡人认同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9]韩国主张把“弘益人间”(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的建国精神,语出古朝鲜神话,意指广为人类谋利益)作为教育理念,强调民族的德育第一,表现为自主性、公益性、协同性、勤勉性、奉献性、效率性,以强化民族自立精神,重塑民族之魂,弘扬民族传统,注重振奋民主精神,因而被一些学者概括为“有国籍的教育”。[3](p.354)德国历来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一种德意志民主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爱祖国,具有民主自尊心;爱劳动,具有勤业思想;讲认真,对工作一丝不苟;有信念,不管在困难时期还是顺利时期都具有乐观精神,为信念而执著追求。一些国家道德教育的成功已经证明:越强调道德教育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培养越突出的国家,道德教育就越有成效。这种寻根意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二)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

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发展的提供了机遇。所谓全球问题,是指那些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而且只有靠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爆炸、核弹威胁、粮食匮乏、南北差距、精神贫乏、信仰危机、价值观冲突等等。着眼于解决全球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全球本位道德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趋势中,着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类与自然和谐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道德潜能开发的问题,个体精神满足的问题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未来性、精神性的课题。

人们寄希望于全球本位道德教育来重塑、重建道德教育价值坐标,唤醒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形成“全球合作精神”、“学会关心”的社会价值,培养超越精神与超越能力的个体价值,引导促进当代青少年生成全球道德意识,即“必须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性后果……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中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11]在反思20世纪道德教育时,人们认识到“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12]2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同传统道德教育单纯讲注教义和古训相比,当代西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注重同生活紧密联系,在面向生活中不断扩大、拓展,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需要。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20世纪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向,因而可以预见,重返生活世界,提升生活质量,引导青少年学会生活是未来国际化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指向。

(三)内容:凸现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

世界各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可谓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除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基本内容之外,健全人格教育成为近年来各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在1991年出版了《完善人格教育》一书,提出了学校应承担完善人格教育重任的10条理由,以及进行完善人格教育的12种学校内外道德教育实践途径,形成了系统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产生了广泛的教育影响。[13](pp.233-261)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青少年个性自由、人格发展、自我完善。德国教育家鲍勒夫(O.Bollnow)提出“朴素道德观”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正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16]德国教育思想家布贝尔认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塑造人格远比传授知识和技能重要。

重视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教育是随着西方各国学校教育目标的改变而提出的。对健全人格教育的日益重视是二战以后韩国6次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新的韩国人”标准是:①健康的人—强健的体魄、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②独立的人—自信、自主决策力、进取开拓精神、强烈的民族意识。③创造的人—基本学习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理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思维性向。④道德的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类的认同感、优秀的公民意识、关心他人的精神。日本在《所期望的人》报告中阐明了日本人的16项集道德、伦理、心理品质于一体的人格特征,如作为个人,要自由,发展个性,锐意振作,有坚强的意志力;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要尽忠职守,增进社会福利,富有创造性,尊重社会规范等。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明确提出:理想、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8]

(四)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向

当今西方国家青少年道德教育形式已逐渐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对立趋向两者的综合,即既开设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而亚太地区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也表明,“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融合中当今世界道德教育发展的潮流,是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7](p.463)。出于对人类自身道德生活的提升与超越,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之间也有必要、有可能进行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相互借鉴与结合。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整合化,突出表现在东西方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渗透,古今道德教育方法的相互结合。特别是当代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模式不断翻新,“理论教育”模式已被“价值澄清”、“道德推理”、“价值分析”和“社会行动”等模式所代替。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Kevin·Ryan)在总结了二战后美国道德教育的得失以后,提出了五个"E"的新道德教育模式,即取“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体验”(experience)五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21]这一模式可以说是多元道德教育模式相整合的新产物。

尽管各个国家道德教育模式各式各样,但其共同特征就是已逐步从追求虚无飘缈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变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为现实生活道德问题的重演,注重有关应付现实问题的道德技能训练,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在1989年的研究报告中,突出地强调了两条:一是使道德教育超越认知领域,即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道德教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可见,强调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发展是当代西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与水平。

三、启示:我国道德教育的改革展望

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上述发展趋向,既表明了全球道德教育科学的实践动向,又提出了现代道德教育理性的研究课题,是很值得重视的。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中,我国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也存在着不适应现象,各个层次上的道德失范、道德弱化现象时有发生。当代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与主要举措,对我国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一)拓展弘扬民族精神的立体式道德教育内容

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内容应当是以讲授基本道德价值观为主,坚持社会需要与人的健康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其中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四个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二是反映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学习、道德技能技巧的学习、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认知能力发展四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三是使人的发展的知识、民族价值观和人类普遍的道德价值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共同构成立体式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其核心理念就是真正确立弘扬民主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全球眼光与富有民主精神的新生一代,这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改革十分富有启迪意义。我们应当把青少年道德教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重新审视、阐释、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真正富有中华民主精神的中国人。

(二)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道德模式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我们在道德教育教学上,要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在道德教育形式上,道德教育类课程、各门专业学科课程以及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在道德教育机构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多元文化教育”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一种国际趋势。[3](p.377)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青少年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根据地区、民族的差异,选择培育与完善重在发展当代青少年的整体“道德力”的多元道德教育模式,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更富实效性,这将是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个实际而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三)实施以人格现代化为目标的“一体化”心理—道德教育

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的形成,都伴随着心理过程,觉悟、信念、理想的确立只有与情感、意志、精神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才会真正有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青少年心理品德方面的问题,我国道德教育在变革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心理教育有机整合,出现了“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有学者把这种颇具代表性、很有影响性的道德教育模式归纳为“五心教育”,即“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国家、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也有的学者提出“六心教育”即“热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关心献给环境、信心留给自己”。[13](pp.357-358)还有的学者将这归纳为“三维七心体系”,就是第一维:人与人(包括社会)→(涉及)忠(涉及)关心;第三维:人自身内部→→(涉及)恒心、信心。这些都提示了道德个体应具备的心性品质,揭示了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因素。

国内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进行“一体化”有机整合是合理的、可行的。这种心理——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具备健全性人格、自主性人格、创造性人可靠、和谐性人格,促进当代青少年的人格现代化。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IET)石峻昊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16]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收稿日期]2001-06-11

标签:;  ;  ;  ;  ;  ;  ;  ;  ;  ;  

国外青少年德育发展趋势及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