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开发区如何率先科学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发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36(2009)01-0119-06
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第二十章提出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推动主体功能区形成不但是中国2020年重要国家发展目标,也是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的重要战略,同时还是促进地方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优化开发区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①优化开发区是中国实施“井字形”城市群战略,②支撑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体区域。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三大城市群属于国家级优化开发区,这一区域在全国3.4%的国土空间上集中了15.3%的人口,38.6%的GDP,70.3%的出口,55.9%的FDI(见表1)。它们不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也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三大区域。在新一轮以主体功能区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中,面临更高发展要求、更大发展压力,同时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更大机遇。
那么优化开发区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这里曾经是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否还能继续成为优化开发的排头兵?这里实现了经济率先发展,是否也能率先实现科学发展?
优化开发区率先科学发展,要立足区域、放眼世界、贡献全国;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目标,优化发展战略,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优化开发区率先科学发展,不但要认清区情,也要认清国情、世情;不但要分清既有的优势、劣势,也要识别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不但要研究经济发展,更要进行政治、社会、资源、环境多维度分析。
一、优化开发区如何识别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一)全球经济大调整,中国经济大转型
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一方面,不平衡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金融体系面临调整。全球经济不平衡状况未得到有效纠正,缺乏有效监管的自由资本主义脆弱性显现,全球经济的金融风险、贸易风险、货币风险加大。③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技术创新驱动能力减弱;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相对上升,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下降。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政府主导经济发展,高投资、低消费,低附加值、高资源消耗的出口方式,在新的条件下面临着资源、环境不可持续、产业结构不可持续、外贸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需求结构不可持续的问题。
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国家经济战略调整,优化开发区可谓首当其冲。一方面面临着出口需求减弱,成本上升,金融资产风险加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国际资本市场重新洗牌,国际金融秩序重建,自主创新有利条件增多,产业升级动力增强的历史性机遇。
(二)全球资本“用脚投票”竞争加剧,优惠政策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竞争一定程度是争取优惠政策竞争,中央的投资优惠、税收优惠、经济决策自主权的优惠往往成为当地发展的有力助推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一个地方越能为企业投资兴业、扩大规模、招募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就越能吸引到企业“用脚投票”。地方竞争不但是“地利”竞争,更重要的是“人和”竞争,前者包括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区位条件等投资硬环境,后者指政府效率、社会治安、金融环境、人力资源等投资软环境。
优化开发区已经是中国投资环境最好的地方,根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的投资环境排名,前19名城市的绝大多数都位于优化开发区。⑤随着国际化程度提高,优化开发区将建成国际性的大都市圈,这就意味着不但面临着国内竞争,也面临着来自亚洲、乃至全球的竞争。优化开发区要千方百计避免沦为全球投资者的地狱,至少要成为投资者的人间,还要千方百计构建投资者的天堂。
(三)国际产业大转移,国内产业大分工
发达国家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正席卷全球,这为优化开发区承接服务转移,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提供了机遇。
由于劳动力、资源、土地成本上涨,人民币贬值等因素,优化开发区原有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粗放型外贸发展模式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问题,这既是对优化开发区提出了产业升级的挑战,也为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四)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中国要承担的最大国际责任之一。优化开发区地处沿海,又是中国经济的精华所在,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受益者。
优化开发区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增强。能源、矿产国内供给能力减弱,国际价格持续上涨,例如,广东省90%左右的一次能源需要由外省、或国外进口;环境容量约束加强,污染减排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广东省环保局发布的报告,2007年珠三角除江门外,8个市都属于重酸雨区,酸雨频率达53.4%;土地资源更加紧缺,土地开发强度过大,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开发强度都在25%以上。像深圳、东莞等地,开发强度高达40%,可以开发的土地基本上全部开发完毕。⑥水资源约束加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珠三角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二、优化开发区如何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一)如何由中国的最活跃地区,成为世界的活力之都
优化开发区是中国最活跃,最为发达的地区,2005年人均GDP为3644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9倍,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为17554美元,达到美国的42%(见表1)。优化开发区吸引了大量高学历的年轻人来投资兴业,他们是人力资源的生力军,也是活力之源。外来人口已经成为推动优化开发区发展的主力军,2005年珠三角地区非户籍人口达到1816万人,占总人口42%,户籍人口中,集体户人口为1139万人,占总人口26.4%。大量外地人才流入使得优化开发区人力资本明显高于全国,根据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比重,珠三角为8.6%,北京为23.6%,上海为17.5%,全国为5.4%。
优化开发区还要进一步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活力之都。成为全球人才的重要移民输入地,成为吸引全球年轻人才的魅力之都,加快集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指人才资源),进而成为全球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
(二)如何由传统工业化转向新型工业化
优化开发区非农业产业比重已经达到94.2%,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型城市都达到了98%以上,优化开发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已基本实现工业化。下一步的挑战是如何由传统工业化转向新型工业化。
优化开发区要加快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就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而言,2004年优化开发区为40.4%,2007年珠三角为46.6%,长三角为42.2%,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4年为72.4%)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地位。
(三)如何由传统城市化转向城市群化
优化开发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传统城市化,城镇化率已经大体与发达国家相当。2005年珠江三角洲人口城镇化水平为79.6%,已经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5年为77.6%)。
优化开发区要推动区域一体化,建成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推进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物流圈一体化、行政功能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合理设置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级,促进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的均等化。
优化开发区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还要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泛区域发展,进而辐射全国。以珠三角为例,要以全国不足0.6%的土地,3.6%的人口,10.3%的经济总量,辐射带动占全国土地面积21%,人口总量35%,经济总量31%的泛珠三角内地九省区的发展。⑦
(四)如何由传统的对外开放转向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优化开发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重点地区,集中了全国56%的FDI,70.3%的进口,79.7%的出口(见表1),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与“出口中心”之一。
优化开发区要进一步转向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不仅要鼓励出口,也要鼓励进口,利用全球采购最优质、最便宜的产品和原材料,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实施“走出去”,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成为全球重要FDI输出地,加大国际工程、劳动合作;增强集聚全球优势资源的能力,吸引全球优质资金、技术、人才。例如目前全球500强企业已有480家企业到这一地区,设立企业或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约500家。
优化开发区要成为亚太地区全球化的重要门户(Hub),优化开发区完全具备这一潜力,长三角在2020年前可能超过东京圈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群;⑧优化开发区已经是全球最重要货物集散地之一,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30强中,优化开发区占据了8席,吞吐量占世界16.5%,其中上海港已经成为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第二大港。⑨
(五)如何由经济中心,提升为知识中心、创新中心
优化开发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背靠大陆腹地、毗邻发达国家与地区,交通便利,空港、海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四通八达。它已经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以及中国经济精华所在。
优化开发区还要成为世界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自主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研发机构的第三首选地,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有61.8%的跨国公司将把中国作为未来研发首选地。2007年北京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6%,大大高于研发强度最高的发达国家,上海达到2.6%,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大体相当。⑩
三、优化开发区要实现七个优化发展
优化开发区总体战略定位是实现双重优化:优化经济发展,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外贸易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升级,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优化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优化能源结构,大幅削减污染排放,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投资。具体来说要实现以下七个优化:
(一)优化产业结构
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制造业,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轻型工业、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提高服务业质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服务业增长带动。实施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战略,带动价值链向价值网、价值系统转变。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
(二)优化资源利用
优化开发区要率先实现绿色发展,实现国民经济低碳化,社会消费低碳化,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提倡循环经济,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
优化资源利用,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强度,促进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开发。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对国土开发进行严格控制,大幅度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优化水资源利用,提高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输送能力,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鼓励水资源循环利用。优化能源、矿产利用,通过进口弱化本地约束,能源消耗以清洁能源为主,同时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三)优化要素投入
增强经济增长来源的协调性,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增强,通过产业互动、科技互动、人才互动,合力构筑自主创新平台。人力资本提高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增强,深化人力资本引进与投资,从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为主。制度完善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增强,完善市场体制,改善政府治理,创新企业管理。
(四)优化生态环境
建设青山、绿地、碧水、蓝天的宜居城市,严格保护水面、林地、文化遗址,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提高建成区绿地面积,保护好城市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
(五)优化空间结构
扩大绿化带、湿地、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严格保障基本农业生产空间,适度扩大交通、城市居住空间,减少工矿建设空间与农村空间,形成生态空间比例大,建设用地占用空间小的开发模式。
(六)优化贸易发展方式
优化进出口结构,既要增加出口,更要增加进口,既要进口高技术产品,更要大量进口初级产品,利用全球的信息、技术来提高经济质量,同时也利用全球的能源、资源来弱化本地发展的“瓶颈”约束。优化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大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七)优化基础设施
优化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提高基础设施一体化,优化交通设施,以公共交通为主,优化能源、环保、供水、通信、水利等布局与建设,为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
四、小结
优化开发区在科学发展上,要先行一步、做出表率、创新经验、分享成果。实现三个率先: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全社会富裕位于全国城市前列,社会公平也要位于全国前列。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地区和谐,城乡和谐,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和谐。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其他地区做出表率。
优化开发区要对全国发展做出五大贡献:第一是综合国力贡献,优化开发区是中国战略资源的集中地,也是中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点地区。第二是辐射带动贡献,优化开发区要发挥龙头作用,辐射周边,带动全国。第三是绿色发展贡献,优化开发区要率先成为中国的“绿色区域”。第四是自主创新贡献,优化开发区要建成世界级的创新中心,带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第五是财税投资贡献,优化开发区要对国家财政收入、其他地区生态建设投资作出更大贡献,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生态补偿战略实施创造条件。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第二十章。
②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井”字形城市群战略格局,即以沿海和京广线为两条纵轴,以陇海线和长江为两条横轴,以大城市群为支撑点的城市化战略。详见发改委副秘书长,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办公室主任杨伟民接受采访时的讲话:《主体功能区整体规划:成就“井”字状城市圈》,2008年1月14日,《第一财经报》。
③当前,美国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标志着世界经济面临着大调整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这场危机由次级债所引发,它的实质是美国金融市场滥用金融衍生品创新,来掩盖和转移次级债风险,并进而造成信用风险逐渐累积,最终酿成美国社会信用危机。这一危机的更深层次原因是美国国内消费率居高不下,过度的超前消费,不但刺激了国内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东亚)的经济增长,问题是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它必然以国民的信用透支,金融机构的信用透支,甚至国家的信用透支为前提,当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触发了危机。这一危机正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
④2003-2007年GDP年增长率,中国为10.8%,印度为8.9%,俄罗斯为7.0%,美国为3.2%,日本为2.2%,欧盟为1.9%。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8)》,第22页,北京,2008年数据计算;其他国家根据World Bank:WDI(2007),CD-ROM,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8数据计算。
⑤杭州、青岛、绍兴、苏州、厦门和烟台6个城市列入“金牌城市”,北京、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江门、宁波、上海、深圳、天津、威海和珠海等13个城市被列入中国投资环境的“银牌城市”。详见世界银行:《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2月。
⑥杨伟民:《实现“空间均衡”: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年内完成》,《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0月29日。
⑦泛珠三角又称9+2,是指内地九省区(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与香港、澳门。2003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率先提出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⑧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2008年9月23日在上海发表的《2007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认为:到2018年左右,长三角都市圈将有望赶上东京都市圈,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都市圈,据《上海证券报》报道。
⑨引自英国《国际集装箱化》,2007年度排名。
⑩高收入国家R&D占GDP比重平均为2.35%(2003年),最高的瑞典达到3.74%(2004年)。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ex(2007),CD-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