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接待渤海国家使者外交礼仪初探_渤海国论文

日本接待渤海国使者的外交礼仪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渤海论文,日本论文,使者论文,外交论文,礼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06)04-0081-06

渤海是中国唐王朝时期东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与日本隔海相望,终一世,一直与日本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往来。渤海与日本最早的往来是在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即渤海武王大武艺仁安二年(720年),日本“遣渡岛津轻津司从七位上诸君鞍男等六人于靺鞨国,观其风俗”①。6年之后,渤海第一次派出使团正式出访日本,史载武王大武艺仁安八年(726年),“遣郎将高仁等二十四人聘于日本”②。此后一直到926年渤海灭亡前夕,见于史籍记载的渤海出使日本共有34次。在频繁的交往过程中,日本逐渐确立了稳定的接待渤海使者的外交礼仪和外交制度,从渤海使者抵达日本列岛到回归故国,日本接待渤海使者的礼仪大致可分为入境礼仪、入京礼仪、离境礼仪3个部分。

一、入境礼仪

渤海派往日本的使团人数在23人至359人之间不等,有明确记载使团人数的有23次,其中使团人数在20~30人之间的有3次,40~100人之间的有4次,100~105人之间的有13次,150~200人的有1次,300~400人的有2次,可见使团人数大多集中在100~105人之间,其中尤以105人为常数,达8次之多。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判官、录事、译语、史生、通事、首领等,此外还有主神、医师、阴阳师、船师、射手、卜部、杂使、船工、柂师、傔人、挟杪、艄公、水手等,整个使团由大使和副使率领。由于渤海前后期出使日本的目的不同,因而使团长官的身份也有所不同,在762年以前也就是渤海大钦茂前期,渤海出使日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政治军事上的盟友,因而大使、副使皆由武将担任,如宁远将军高仁义,若忽州都督忠武将军胥要德,云麾将军己珍蒙,辅国大将军慕施蒙、杨承庆,归德将军杨泰师,辅国大将军高南申等。大钦茂后期,逐渐转向以经济贸易为主,因而在762年以后,渤海使团的长官转为以行政官员为主,如行政堂左允王新福,青绶大夫壹万福,献可大夫司宾少令史都蒙、张仙寿,匡谏大夫工部郎中吕定琳,政堂省左允王文矩、贺福延、乌孝慎、杨成规等。后来随着两国交往转向以文化交流为主,渤海使团长官又转而以有才华的文官担任,如文籍院少监王龟谋、裴颋、裴璆等。

渤海与日本隔海相望,由于路途遥远,海路艰险,常常有意外发生,因而路途中丧生者也有很多,如渤海第一次遣使出访日本,由高仁义、高齐德率领共24人,但因海中遇风,“而著虾夷境,仁义以下十六人被杀害,首领齐德等八人仅免死而来。”③ 第9次史都蒙率团187人出使日本,“忽遭恶风,桅折帆落,漂没者多。计其全存,仅有四十六人。”④ 第12次渤海出访日本,“渤海国大使李元泰以下六十五人,乘船一只,漂著部下,被虾夷略十二人,现存四十一人。”⑤ 第13次,“渤海国使吕定琳等六十八人漂着夷地志理波村,因被劫略,人物散亡。”⑥ 对于溺死者,天皇派人葬埋之,如“高丽(渤海)使辈三十人溺死,漂着越前国江沼、加贺二郡。至是仰当国,令加葬埋焉”⑦。渤海使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日本,其登陆地据日本史籍记载,多在能登,“比年渤海国使来著,多在能登国,停宿之处,不可疏陋,宜早造客院。”⑧ 此外也有在出羽、越后、加贺、隐岐、伯耆、但马、长门、若狭、出云、珠洲郡、岛根郡等登陆。

为迎接渤海使者,日本国在使团登陆地建造客馆,并规定:“凡蕃客往还,若有水陆二路者,领客使与国郡司相知,逐便预定一路,明注所须船驮人夫等数。及客到时日,递牒前所,应须供客之物,令预备拟,不得临时改易及有停壅。如有事故,必须停滞及改张者,速告前所,勿致费损。”⑨ 也就是说,在渤海使团正式登陆日本国之前,领客使与国郡司要事先拟定好使团行走路线,并注明所需船驮人夫等的数目,递牒前所及所需供给使团的一切物品都应预备好,不能临时有所变动,若有,则应迅速告知前面驿所,避免浪费。渤海使团登陆后,一般皆由登陆所在地的地方官府上报天皇,同时安置渤海使团于客馆安歇,依例供给物品,勤加招待。地方政府按照朝廷规定每日供给渤海使团粮食等物品,如大使、副使每天各供稻五束,判官、录事各供稻四束,史生、译语、天文生各供稻三束五把,首领、艄公各供稻二束五把(日本古制一手抓满稻谷,三次为一把,十把为一束,一束约二斤左右)。

渤海使团在登陆处被安置好后,便等待皇帝召其入京朝见。日本天皇派有专职人员负责渤海使团在日一切事务。据《延喜式》卷11“太政官”记载:“凡蕃客入朝,任存问使、掌客使、领归乡客使各二人,随使各一人,通事一人。又预差定郊劳使、慰劳使、劳问使、赐衣服使各一人。宣命使、供食使各二人。赐敕书使、赐太政官牒使各二人。”其中存问使主要负责接待入境的渤海使团,在渤海使者登陆日本国后,首先,日本政府派存问使前往使团安置处进行接洽,存问使一般官居六位,主要负责审查渤海国的国书和中台省致太政官的牒,审查其是否符合日本政府要求的体例,若不合则却还。此外渤海使团若有违例入觐等事皆由存问使诘问,如848年,王文矩等第三次出使日本时,“存问使等驰驿,奏诘问客徒等违例入觐之由问答文等。”⑩ 871年,杨成规出使日本,“存问渤海客使少外记大春日朝臣安守等,开大使杨成规等所赍启牒函,诘问违例之由问答状,及记录安守等向加贺国途中消息,驰驿奏上。”(11) 存问使接洽通过之后,驰驿上奏,渤海使者便准备入京,但并非使团全体成员皆入京,而只是由大使、副使带领一部分使者入京觐见,其余大部分留在便处和客院。

二、入京礼仪

日本对渤海使团入京人数的限制最初是不得超过40人,如771年壹万福等出使日本时共有使者325人,而日本天皇则“征渤海国使青绶大夫壹万福以下四十人,令会贺正”(12)。后来对渤海使团入京人数进行压缩,只允许20人入京。如871年杨成规率105人出使日本,仅有“二十人入京”(13)。919年裴璆第二次出使日本时,也只有“二十人著于鸿胪馆”(14)。但也有特例,如776年史都蒙率187人出使日本,途中遇海风,幸存登陆者仅有46人,当天皇下令召史都蒙等30人入朝时,都蒙言辞恳切请求天皇:“都蒙等一百六十余人,远贺皇祚,航海来朝。忽被风漂,致死一百二十,幸得存活,才四十六人。既是险浪之下,万死一生,自非圣朝至德,何以独得存生!况复殊蒙进入,将拜天阙。天下幸民,何处亦有!然死余都蒙等四十余人,心同骨完,期共苦乐。今承十六人别被处置,分留海岸,譬犹割一身而分背,失四体而匍匐。仰望宸辉曲照,听同入朝。”(15) 天皇许之,都蒙等46人遂同入京。

渤海使者由领客使引领由登陆地前往京城,通常由存问使兼任领客使。日本对入京的渤海使者在入京路途中的一切事务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凡诸蕃使人,将国信物应入京者,待领客使到,其所须驮夫者,领客使委路次国郡,量献物多少及客随身衣物,准给迎送。仍令国别国司一人部领人夫防援过境,其在路不得与客交杂,亦不得令客与人言语。所经国郡官人,若无事亦不须与客相见。停宿之处,勿听客浪出入。自余杂物不须入京者,便留当处库,还日出与。其往还在路所须驮夫等,不得令致非理劳苦。”(16) 当渤海使者临近京城时,天皇派郊劳使进行郊迎。如871年,杨成规等出使日本,“敕遣从五位上守右近卫少将藤原朝臣山阴,到山城国宇治郡山科村,郊迎劳渤海客。”(17) 882年,裴颋等首次出使日本,“敕遣右近卫少将正五位下平朝臣正范,到山城国宇治郡山阶野边,郊劳渤海客”(18)。有时天皇还派有“官人史生各一人率藏部等,向郊劳处供设幄幔”(19)。接着,由掌客使引领渤海使团入京,掌客使一般由官居六位的官员担任。另外,在渤海使者进入京畿之地之后,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礼仪,迎畿内界,祭却送神,到了京城,给祓麻,令除乃入。入京城以后,京城四隅前两天还要为障神祭。

渤海使者入京后,被安置在鸿胪馆,太政官遣人于鸿胪馆慰劳、赐时服,这主要是慰劳使、劳问使、赐服使的职责。渤海使者在京的一应事务主要由掌客使负责,如871年,杨成规等出使日本,“大使杨成规从掌客使请私以壤奠,将奉献天皇及皇太子。掌客使奏状,有诏许之”(20)。919年,裴璆等第二次出使日本,“掌客使民部大丞季方领大使裴璆别贡物,进藏人所”(21)。渤海使者在日本京城的活动主要有如下几项:

其一,渤海使者觐见天皇。使者朝拜之日,假内舍人著金银饰仗。天皇御太极殿,渤海使者与日本百官共同朝贺,其仪如常。偶尔因有渤海使者在场,日本百官朝贺天皇的礼仪也略有变化,即减四拜为再拜、不拍手,这样的记载只有1次,即798年大昌泰率团出使日本。在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姓名可考的70余出使日本的使臣中,也只有大昌泰1人是渤海大氏王族成员,之所以仅在这次渤海使臣朝贺中礼仪有变,与大昌泰的王族身份应该说不无关系。

其二,渤海使者递交国书上方物。一般在八省院,有时也在中宫,“其日式部设使者版位于龙尾道南庭,设庭实位于客前,诸卫立仗,各有常仪。群官五位以上及六位以下左右分入,使者服其国服,入如常仪。”(22) 渤海使者呈上国书和牒,同时献上带来的礼物,一般都是渤海的土特产品,如貂皮、大虫皮、罴皮、豹皮、熊皮、人参、蜂蜜等,也有珍玩玳瑁酒杯等。此外,大使和副使还另外上贡物,如高贞泰出使日本时,天皇“览越前国所进渤海国信物并大使贞泰等别贡物。……返却渤海副使璋濬别贡物”(23)。贺福延出使日本时“私献方物”(24)。

其三,日本天皇赏赐渤海使者。对于来访的渤海使者,天皇皆赐予其一定的日本官阶,如表所示,大使授三位,副使授四位,判官和录事授五位,其余各有差。但王文矩在第三次出使日本时被授予的官阶是从二位,因为其在第一次出使日本时已被授予正三位,故此次授从二位(25)。

除了赐予官阶外,天皇还赏赐一定的物品,并且对此有具体的规定:“渤海王,绢三十匹、三十匹、丝二百、绵三百屯,并以白布裹束。大使,绢十匹、二十匹、丝五十、绵一百屯。副使,二十匹、丝四十、绵七十屯。判官,各十五匹、丝二十、绵五十屯。录事,各十匹、绵三十屯。译语、史生及首领,各五匹、绵二十屯。……渤海通事,二匹、绵六屯。”(26) 此外,天皇还于朝堂或丰乐殿赐宴,规定,“前一日辅丞录率史生省掌等,置版位并立标。当日参议以上就延英堂,省率四位以下刀祢,列立堂前。依召五位以上参入,录正容止。次六位以下参入,省掌正容止,各著座。次治部玄蕃引客徒参入,拜舞之后,辅丞录入自仪鸾门,立治部四边,宣命后叙客徒。宴毕,辅丞录唱名,大藏省赐禄。”(27) 若天皇不亲自召见使者,则令大臣赐宴,如871年杨成规出使日本,由于日本阴阳寮占卜蕃客来朝可有不祥之征,天皇遂未召见,“敕遣民部少辅兼东宫学士从五位下橘朝臣广相赐客徒曲宴,遣兵部少辅从五位下兼行下野权介高阶真人令范赐御衣,客主具醉,兴成赋诗。”(28) 此外,天皇有时还把日本风俗中所看重的续命缕赐予大使以下录事以上的渤海使者,把菖蒲缦赐予品官以下诸使者。天皇除对来朝者授官赐物外,对于在日本去世的大使,也下诏加爵赐物。

其四,日本政府招待渤海使者进行礼乐、骑射等活动。天皇在赏赐渤海使者之后,便以礼乐、骑射等活动招待渤海使者。如“天皇御太极殿南门,观大射。……乃命渤海使己珍蒙等射焉。……天皇御中宫门。己珍蒙等奏本国乐”(29)。“作女乐于舞台,奏内教坊踏歌于庭,客主典殿以上次之。……内射,唤客亦令同射。”(30)“御丰乐殿,宴五位以上及蕃客,奏踏歌。渤海国使王文矩等打球,赐绵二百屯为赌。所司奏乐,蕃客率舞。”(31)“客徒拜舞退出,更衣而入,拜舞升堂就食。雅乐寮陈鼓钟,内教坊奏女乐,妓女百四十八人递出舞。……天皇御武德殿,览四府骑射及五位以上贡马。唤渤海客徒观之。”(32)“仰遣内教坊别当右近少将伊衡于内教坊,选定渤海客宴日舞人等。”(33)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大体是一些射箭、骑马、欣赏歌舞表演等活动,有时渤海使者也奏本国乐、打球等。此外,天皇有时还遣使者祭天神地祇,由官人史生各1人率藏部等,赍币物并明衣,一起到祭处。

三、离境礼仪

渤海使者在完成递交国书、牒,以及其他如市易、文化交流等出使任务以后,便开始准备回乡。渤海使者在日本逗留的时间,长则20个月(王孝廉出使日本:814年9月王孝廉等到达日本,815年正月本要返归,不料海中遇逆风,后王孝廉又患疾去世,因此至816年5月才得以返回),短则2个月,一般以4~6个月为常数。在使者返归前,天皇要遣敕使即赐敕书使和赐太政官牒使到鸿胪馆宣诏,递交回复渤海王书和太政官付中台省牒,函上头书中务省三字,国书和牒都用主铃封之,腊上书封字。然后掌客使、诸文士等为渤海客使饯行,双方有很多唱和诗文流传于世。如菅原道真的《夏夜于鸿胪馆饯北客归乡》:“归欤浪白也青山,恨不追寻界上亭。肠断前亭相送日,眼穿后纪转来星。征帆欲系孤云影,客馆争容数日扃。惜别何为遥入夜,缘嫌落泪被人听。”《酬裴大使留别之什》:“交情不谢北溟深,别恨还如在陆沈。夜半谁欺颜上玉,旬余自断契中金。高看鹤出新云路,远妒花开旧翰林。珍重归乡相忆处,一篇长句总丹心。”(34)《夏日饯渤海大使归乡各分一字》:“初喜明王德不孤,奈何再别望前途!送迎每度长青眼,离会中间共白须。后纪难期同宴席,故乡无复忘江湖。去留相赠皆名货,君是词珠我泪珠。”(35) 岛田忠臣的《夏夜于鸿胪馆饯北客归乡》:“远来宾馆接欢娱,旬景灾心白首俱。行李礼成回节信,扶桑恩极出蓬壶。此宵促膝东廊底,明日违颜北海隅。郑重赠君无异物,唯馀泣别满中珠。”(36) 都在中的《送裴大使归》:“与君后会应无定,从此悬望北海风。”(37) 菅原笃茂的《于鸿胪馆饯纪客》:“九枝灯尽唯期晓,一叶舟飞不待秋。”(38) 渤海客使瞻望丹阙,涕泗盈衿,掌客使则相遮馆门,举觞而进。渤海使者有时也赠掌客使礼物,如貂裘、麝香、暗摸靴等。

一切活动结束之后,便由领归乡客使引领渤海使者离开日本京城返归渤海国,其离境的出发地一般在能登、出羽、越前、越后、但马、出云、加贺等,基本上是从其登陆处返航。若使团船只坏损,则给予修补,此外,若渤海使团需要,还赐予其船只、水手等,如李元泰出使日本时,由于入朝时遭遇贼徒劫杀,还国无由,因而“仰越后国,给船一艘、柂师、挟杪、水手而发遣焉”(39)。

渤海使者中若有不愿返归故乡者,则听其留居日本。据史籍记载,在渤海出使日本的使团中共有5位渤海使者留居日本,809年“渤海使首领高多佛脱身留越前国,安置越中国给食。即令史生羽栗马长并习语生等,就习渤海语”(40)。并且赐高多佛姓名高庭高雄。920年,渤海亡国之前,裴璆第二次出使日本时,有4人留日本不归,日本依照前例于越前国安置。

在渤海与日本友好交往中,对于渤海使团的来访,一般而言,日本都以一定的礼仪相接待,而对于地位轻微者,却不予其进京晋见天皇,仅仅安置在登陆处,聊送衣资以还,如日本光仁天皇宝龟十年(779年),“渤海及铁利三百五十九人,慕化入朝,在出羽国,宜依例供给之。但来使轻微不足为宾。今欲遣使给飨,自彼放还。其驾来船,若有损坏,亦宜修造。归蕃之日,勿令留滞。”(41) 后因天气严寒,海路艰险,又允许他们当年留滞。在渤海与日本交往中,由于日本一直想作上国,凌驾于渤海国之上,二者在友好交往中一直伴随着国书体例之争,因此,在752年慕施蒙等出使日本时,由于没有给天皇以国书,只是以慕施蒙口陈来旨,日本天皇对此极为不满,因此对渤海使的接待也不如往日隆重,省却诸多仪式。此后因国书“违例无礼”或违期来访(渤海和日本在友好往来中一直伴随有出使年限之争,由最初的6年一限,到后来的无期限限制,以致最后规定12年一限),日本便拒绝渤海使者入京晋见天皇。据史料记载统计,在渤海共34次出使日本中,未被接纳入京者达9次之多。此外,若遇有特殊情况,天皇也不召见渤海使者,如871年,杨成规率使团出使日本,由于日本阴阳寮占卜“就蕃客来朝,可有不祥之征”(42),遂遣使至鸿胪馆,在鸿胪馆分别完成检领杨成规等所赍渤海王启及信物、赐渤海国使授位阶告身、递交回复渤海王书和太政官牒等,然后将使者遣还。

日本国接待渤海使者的礼仪制度是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在初期只有存问使和送客使,后期随着交往的增加,礼仪制度逐渐完善,相继出现了领客使、掌客使及领归乡客使等。在渤海使者入境之初,首先由存问使负责接洽,然后由领客使引领渤海使者入京,之后便由掌客使负责渤海使者在京的一应事务,渤海使者访问活动结束后,便由领归乡客使引领离京归国。渤海是中国唐王朝时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其自建国之日起,就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向唐朝学习,象宪唐朝,强盛时号称“海东盛国”,受到同样仰慕唐文化的日本国的重视。因而,以唐文化为基础,渤日两国的交往得以顺利而友好的进行,从以上礼仪中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对渤海使者的接待也是比较热情和重视的。

本成果得到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6AZS002。

注释:

①《续日本纪》卷8,转引自孙玉良编著《渤海史料全编》(以下简称《全编》),第240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②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3《世纪》,第128页,《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2年版。

③《续日本纪》卷10,转引自《全编》,第240页。

④(15)《续日本纪》卷34,转引自《全编》,第264页。

⑤(39)《续日本纪》卷39,转引自《全编》,第271页。

⑥《类聚国史》卷193,转引自《全编》,第272页。

⑦(41)《续日本纪》卷35,转引自《全编》,第267页;第269页。

⑧《续日本后纪》卷12,转引自《全编》,第280页。

⑨(16)《延喜式》卷21《玄蕃寮》,转引自《全编》,第370页。

⑩《续日本后纪》卷18,转引自《全编》,第315页。

(11)(13)(17)(20)(28)(42)《日本三代实录》卷21,转引自《全编》,第328页;第328页;第328页;第330页;第330页;第330页。

(12)《续日本纪》卷31,转引自《全编》,第260页。

(14)《日本纪略》后篇一,转引自《全编》,第360页。

(18)(32)《日本三代实录》卷43,转引自《全编》,第343页;第344页。

(19)(26)《延喜式》卷30《大藏省》,转引自《全编》,第371页;第372页。

(21)(33)《扶桑纪略》第24,转引自《全编》,第361页;第360页。

(22)(27)《延喜式》卷19《式部下》,转引自《全编》,第369页;第370页。

(23)(31)《类聚国史》卷194,转引自《全编》,第301页;第298页。

(24)《续日本后纪》卷10,转引自《全编》,第313页。

(25)孙玉良编著,《渤海史料全篇》,第316页。

(29)《续日本纪》卷13,转引自《全编》,第245页。

(30)《续日本纪》卷21,转引自《全编》,第250页。

(34)《菅家文草》卷2,转引自《全编》,第352页。

(35)《菅家文草》卷5,转引自《全编》,第355页。

(36)《田氏家集》卷中,转引自《全编》,第357页。

(37)《江谈抄》第四,转引自《全编》,第366页;第367页。

(40)《日本纪略》前篇14,转引自《全编》,第282页。

标签:;  ;  ;  

日本接待渤海国家使者外交礼仪初探_渤海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