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银行人本管理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银行论文,人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农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农业银行在完成“一分一脱”后,应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正确处理人本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一、重视人本管理是农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1、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在以往的企业管理中, 偏好于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注重工作任务的计划、布置与完成,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物质流、资金流,把人仅仅看成是一个被动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和手段,忽视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本管理则是把对人、对事、对物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对人的管理为核心,通过教育、引导、激励等方式,激发职工的内在潜力,开发他们的能力,使人人都切实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目前人本管理已经成为西方企业的一种主要管理方式,也是我国现代企业,包括农行经营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2、人本管理是农行作为商业银行的现实需要。 农行是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是农行的主人。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能否跟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的经营机制,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发挥调控国家经济,服务城乡金融的作用,关键在于员工的业务技能、道德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是否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是否懂得当代农行人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因此,必须克服把员工当作“经济人”、“社会人”的不良倾向,真正把员工看着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如果简单地把员工与农行的关系看成是“我给工资,你就得为我工作”的关系,员工的创造性和潜力就无法发挥出来,农行自身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3、人本管理是农行安全经营、规避风险的重要基础。 按照市场经济和商业化经营运作要求,安全经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农行的经营效益好坏仍相当程度取决于信贷资金的营运。如果信贷资金背离运行规律,或出现违规违纪贷款,就会形成逾期、呆滞或呆帐,给农行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损害。正确的方法是加强安全管理,合理规避风险。在安全管理中,人本管理是第一要素,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二者无论是主体和客体上都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人本管理为安全管理奠定思想基础和精神原动力,安全管理为人本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农行的经营过程中,必须首先确立人本管理的新思维,通过对人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来实现安全管理,以保证效益最大化。
4、人本管理为农行经营多元化、国际化、 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对比农业银行与西方著名商业银行, 可以发现差距主要表现在:(1)经营业务单一,信贷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过大,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发展缓慢;(2)国际业务近几年虽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差距依然很大,发展潜力不小;(3)农行经营组织系统的设计、经营手段, 尤其是经营意识与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农行经营的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应是农行未来的发展趋势。缩短差距靠的是人才。因此必须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对人的管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视人、研究人、开发人。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先期储备就是农行跻身于国际化大商业银行之列的重要保证。
二、应用人本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农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与以前的专业银行相比,经营目标、运行机制、内部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变化,因而人本管理也面临新课题,当前尤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员工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的关系,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农业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是国家的,同时员工是农行的主人,某种意义上农行又是员工的,农行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农行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员工勤奋而有效的工作使农行的效益增长,带来员工收益的增加。但二者也有矛盾之处。员工对个人利益的向往是越多越好,但农行却要兼顾国家、集体和员工三者的利益关系。向国家上交利税是农行的责任和义务;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夯实后劲也是农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时,一是必须教育员工懂得二者关系的一致性,增强建设农行、发展农行的责任感;二是在利益分配上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奖优、奖勤、罚懒,激发员工的竞争感,既妥善地处理好国家、农行和员工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处理好自我控制与银行约束的关系,培养员工的自觉性。 现代的许多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的领导是否有效,不完全在于员工是否顺从,也不完全在于各种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而在于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是银行的主人,并愿意为自己银行的发展而自觉地服从领导,实行自我管理。农行的各种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属于他律;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属于自律。他律就是为了从他律走向自律。人本管理必须坚持自控与他控、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以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实现为主,把农行的愿望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管理措施,例如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目标、责任目标,并按照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就能使员工既自我约束,又心有目标、劳有所获。
3、处理好职工当家作主与行长负责制的关系,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农行在业务上实行商业化经营,在领导体制上实行行长负责制,这是一个重大举措。行长作为银行的核心,全体员工的优秀分子代表,他的主观愿望、工作目标与全体员工是相同的。但由于各个行长的理论修养、领导能力、决策水平、业务素质等等差异,这种个人负责制或个人决策难免与全行职工的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背离。管理工作中,一是要教育广大员工充分信任并支持行长的工作;二是行长在实行决策,制定、修改、完善每项制度时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发挥群众智慧;三是发展各项金融业务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四是必须制定必要的监督措施,减少不该有的损失和过失。只有行长和员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才能相互认同,变分力为合力,集星火为燎原。
4、处理好员工数量与员工素质的关系,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由于政策和历史的原因,点多面广人员多一度是农业银行的优势。转变为商业银行以后,以效益为目标,网点过多带来的人员过剩就成了农业银行的一大弱势。表现在一是近20%的网点不能保本,出现剩余人员;二是管理机构过多,尤其是与业务经营无关的机构过多,出现人员浪费;三是员工普遍业务素质低下,难以胜任商业银行新业务的需要,出现显性富余。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农业银行首先要控制员工数量,尤其是县及县以下基层网点的员工数量;其次,对现有员工要采取代培、参加学历教育、参加岗位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第三,在全行总体人员不增加的前提下,把补充自然减员这部分名额用在吸收高学历人员,充实城市行的力量;第四,减少员工数量并不等于减少所有行所的人员,应该是在减少全行人员的同时,优化不同区域行所的人员配置,对业务量大,效益好的行,还应补充高素质的新生力量,着眼于长远发展。
5、处理好干部交流与岗位相对稳定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 人尽其才。为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近几年不管是在机关还是在企业,不管是在金融系统还是在非金融系统,都大力提倡干部交流。诚然,干部交流确有许多好处。一是为各级行所注入了生机活力;二是使干部摆脱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干扰;三是传播了各单位的好经验、好传统。但是,农业银行各个部门、各行的工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干部到新岗位后,都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到运用自如,到最大发挥潜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在干部交流上形成了定势,不论其在职位上干的是好是坏,每隔两年三年把所有干部都交流一遍,则会带来许多负效应。最突出的表现是干部的短期行为。有些交流干部工作只重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只求平平安安,不敢大胆开拓;甚至个别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拼命为自己捞取好处,生怕下一次被交流到无权无利的地方,失去了机会。因此,在人本管理中,既要考虑干部交流的好处,又要考虑不同岗位的需要,更要根据不同干部的特点,本着对干部、对农行有利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干部交流,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势。
6、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 发挥两种激励的合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