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北中心小学 318000
摘 要:陌生的环境,特殊的班级,作为班主任怎样迅速让孩子信服呢?本文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介绍一年来用心努力地“让爱抵达教育深处”的漫长历程。无数事实证明,是尊重的“爱”,是真心的“爱”,才能让教育迅速步入正轨。
关键词:尊重 真情 爱
眨眼间,到路北小学已近一个学期。初到陌生环境,接手特殊班级,除了忐忑不安,便是尴尬满怀,所幸,若干年的“奔波”平和了我急躁的心性,睡前阅读的习惯润泽了我苦涩的心灵。畅游在书海中,再次领略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爱满天下”在眼前熠熠生辉,这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的确,教育亟需博爱,可是教师是凡人,汇聚喜怒哀乐,怎么较好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呢?
孩子A喜欢戴高帽,喜欢听好话,但严于律人,松于律己,见我初来乍到,到处跟我作对,一个星期下来,我总是静观其变,他见我温和有佳,便变本加厉。在充分了解的一周后,我开始摆明自己的立场,主要强调“静能生慧”,“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三个观点。交谈中,我并没有直接批评孩子A,但句句话语直戳其内心,声声言语透露出真诚。在孩子A低头的一刹那,在其他孩子窃喜的一瞬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尊重的力量,这难道不是爱的教育?
两周后,孩子A主动套近乎,我不动声色,但内心雀跃;一个月后,孩子A主动征求意见,我认真聆听,诚恳建议;运动会后,孩子A八卦聊天,恰似朋友,无话不谈……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这难道不是爱的奇迹?
孩子们的是非观念模糊,自制能力薄弱,也许会错误百出,这需要老师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允许孩子在犯错中成长,引领孩子踏上人生的坦途。心动不如行动,告诫自己珍惜此刻,开始大规模的“爱的行动”。
一、让尊重抵达心灵深处
班级里有个“女神”,脏乱,哭闹。初识,印象并没有那么糟。三天后,有学生告状:“女神”哭了!迈步前往,远远便听见吵闹声中夹杂着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进教室一瞧,围观者一堆,有不懈嬉笑的,有静默观赏的,更有嬉闹指责的,而那“主角”却旁若无人地仰天哭嚎。第一次被“无情”的“热闹”惊到了:为什么大家只充当看客?
我当机立断。三分钟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发现原来是小事一桩,便借题发挥,开始了客观的分析:“我觉得这件事是小事,关于事情本身我不想发表意见,但对于刚才的一幕我想说说我的想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是同学,六年同窗,非常难得的缘分,以后再也没有这么长这么纯的同学友情了,两年后的我们便各奔东西,此刻,我们更应珍惜。刚才我看到了一幅冷漠的画面,××是我们的同学,她哭得这么伤心,却没有一人上前安慰,纵然,她有很多的坏习惯,我们也不能这样置之不理呀!何况,××同学有许多优点!比如科学课用的样本,都是谁准备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都在错误中成长,为什么我们不选择互相帮助,互相完善呢?”教室里寂静无声,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里流露出些许愧疚;××的抽泣声也戛然而止,泪眼朦胧中透露出些许欣喜。此事告一段落。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里,不爱语文的××破天荒地工整地完成了语文作业,吃完午饭后总是围在我身旁告知一些趣事……虽然偶尔她还是会哭,虽然偶尔她还是会交上潦草的作业,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尊重触动了她的心灵,继续努力,让尊重抵达她的内心!
二、用真情抚慰受伤的心灵
班级里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各自生子,孩子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办公室里“传说”着他的可怕故事。初识的他上课佯装睡觉,身体蜷曲着,一副蔫蔫的样子,负点责的老师看着总会冒火。“胆小”的我更是不敢多事,艰难地选择“放任自流”!两个多月过去了,我总是不痛不痒地表扬他的字有大进步,他也不温不火地认真完成语文作业。
开始第六单元的关于“父母之爱”主题文章的学习,我教得兴致盎然,同学们也学得津津有味,猛然间,却发现了一双湿润的双眼楚楚可怜。当时,我有点慌张,幸亏快下课了。关心地询问,却换来那盈眶的泪水喷涌而出,我傻了……不知所措的我只好中断了与他的交谈。开始写关于“父母之爱”的作文了,鸦雀无声的教室里却出现了“呜呜……”的哭泣声,我走到旁边他竟然也没有察觉,显然他已沉浸在悲痛之中。同桌想提醒他,被我制止了,让他哭吧……他的作文本上没留下一个字,却清晰地留着泪水打湿的印迹。
了解了具体的情况,我给他写了张便条:“×××,谢谢你这学期认真完成作业,谢谢你给我这么大的面子,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是独立的个体,自己的路自己走,我会永远支持聪明的你!”之后的日子里,他偶尔会举手回答问题,我总是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主动承担了班级的拖地任务,我也总是陪他一边拖地一边聊天夸赞……如今的他,上课趴在桌上的时间少了,会主动围到我身边看看了。
我不知道我的关注会有多大的作用,但是我依然会不断地用陶行知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用陶行知的思想照亮自己,不懈耕耘,宽容前行,扛起该承担的责任,把爱心永久传递。
参考文献
[1]胡晓风 等《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贾晓波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雷玲《教师要学陶行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罗玲琪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孩子论文; 行知论文; 作业论文; 班级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主动论文; 心灵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