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影像科 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目的 分析CT肝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其影像特点。方法 将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入的经肝穿刺活检确诊为肝纤维化的36例患者与无胃、肠、肝部疾病的36例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36例肝纤维化患者为分析组,而36例体检者为对照组,两者均实施CT灌注成像检查,将两组研究对象的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经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检查结果数据可知,分析组的PVP、BV、BF等数据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处理结果均为P<0.05,可见其差异显著。而在对肝纤维化分级的血流灌注参数比较中,可见轻度与重度肝纤维化患者及对照组对象的HPI、PVP、HAP等参数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为P<0.05,可知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 在针对肝纤维化诊断当中采用CT灌注成像技术具备较为显著的诊断作用,且其影像特点可明确地进行肝纤维化分级,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CT灌注成像技术;肝纤维化;诊断;应用价值;影像特点
前言
肝纤维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影响和破坏下,肝内结缔组织会出现异常增生的现象[1]。经相关研究可知,虽然肝纤维化作为肝部炎症发展为肝硬化的过渡时段,具备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但其病理机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可逆性。因此,针对肝纤维化的及早诊断与针对性治疗,对于患者恢复生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文中为探讨针对肝纤维化诊断的高效诊断手段,选择我院部分肝纤维化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实施CT肝灌注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作对比分析,现将具体观察过程及分析结果作出以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挑选了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均进行CT肝灌注成像技术检查的肝纤维化患者及正常体检者共72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身体情况分为分析组和对照组。分析组中有36例研究对象,其身体状况均为已患肝纤维化;其中有19例男性,有17例女性;年龄最低为36岁,年龄最高为58岁,平均年龄为(44.87±5.67)岁;且经证实可知,轻度肝纤维化患者有21例,重度肝纤维化患者有15例。对照组中有36例研究对象,其身体状况均为健康状态;其中有18例男性,有18例女性;年龄最低为35岁,年龄最高为57岁,平均年龄为(43.89±4.24)岁。将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及年龄区间作比较,可见其间数据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组间存在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均采用CT肝灌注成像技术进行检查,主要措施为:在检查进行前,首先让接受检查人员均作检查前的禁食禁饮的准备措施,并在检查前30min内需静坐等待,检查人员还需对患者进行正确胸式呼吸的指导。在检查过程中,首先对患者使用CT常规扫描对其上腹进行平扫,以确保能准确了解患者的肝脏边界部位。然后使用电影扫描模式进行连续增强扫描,其过程中需配合使用碘海醇注射液[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99]作为增强扫描对比剂。用药剂量为与生理盐水以350mg/ml为比例进行稀释后制成混合溶液,总共40ml,将流率设置为每秒3ml,持续注射1min。对比剂注射完成后,对受检人员的门静脉主干、肝左右叶等可保证影像资料清晰的肝门层面处进行连续增强扫描。扫描所得影像等资料均选择以肝灌注分析专用软件GE AW 4.4作为工具,对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应的参考灌注参数。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经软件分析得出的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血容量(BV)、肝血流量(BF)等关注区的灌注参数作为疾病诊断的观察指标,再通过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量(HAP)等影像数据比较作本次研究的肝纤维化分级观察,并分析其数据是否可明显观察出肝纤维化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为确保本次研究具备科学合理性,需将其研究所得数据以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9.0为工具,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对计量资料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可选用以( )的形式来进行数据表示,并选用以t的形式对其进行检验,在对计数资料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可选用以(%)的形式来进行数据表示,并选用以卡方值 2的形式对其数据进行检验。若数据处理结果表示为P<0.05,则可以此作为参考标准,判定统计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疾病诊断灌注参数
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经检查后的灌注参数可知,有分析组肝纤维化患者的PVP、BV、BF等数据值均低于健康状态下的对照组,且其数据对比处理结果皆为P<0.05,可见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可参考表1。
3.讨论
肝纤维化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肝部病变生理过程,主要可由酒精肝、免疫系统影响、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因素影响形成[3]。虽然其在临床上未具备特点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因其疾病机制实为肝脏受损形成的肝部炎症。不仅会造成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因持续发展而形成肝硬化,造成不可逆的生理损害现象[4]。因此,针对肝纤维化在形态学变化前将其确诊可及时地对其病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进而可有效地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针对肝纤维化诊断主要有肝纤维化扫描仪、肝穿刺活检、CT肝灌注成像技术等几种检查手段。虽然其检查手段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肝纤维化扫描仪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受到体型、操作、体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失败;而肝穿刺活检实为有创检查,且其操作难度高、无统一诊断标准等问题存在;而导致此两项检查方式在临床诊断应用中无法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5]。因此,CT肝灌注技术作为一种操作简单、伤害较小的检测技术,已渐渐受到肝纤维化诊断的重视。其诊断技术根据门静脉与肝动脉联合供血,相互影响的肝脏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因其门静脉分支会因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压迫而变窄,所以可利用对比剂对肝脏影响的浓度变化反映来了解器官灌注变化。通过了解肝部门静脉与肝动脉的变化情况,进而可起到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纤维化症状的作用。且在应用过程中,检查人员可通过对比剂影响浓度变化形成的影像对患者实际肝部形态进行直观地观测。在对比剂的作用下,CT灌注成像显著地具备影像清晰、准确的特点,致使检查人员可根据影像换算,得出较为准确的灌注参数,为肝纤维化诊断及疾病分级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本次研究当中,通过对关注区的肝灌注参数进行观察可知,对照组的PVP、BV、BF等参数值数据均优于分析组,可见其疾病成像参数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且数据分析结果也显示为P<0.05,两组肝灌注参数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对肝纤维化分级灌注参数进行观察可得,对照组与轻度、重度肝纤维化患者的影像转换灌注参数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轻度、重度肝纤维化患者的数据差异同样具备相当的差异,此项观察指标中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综上所述,使用CT肝灌注成像技术对于肝纤维化的诊断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其影像特点可准确地进行疾病分级,是一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诊断技术。
参考文献:
[1]黄阳辉.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439-1440.
[2]吴小霞,薛红元.肝纤维化扫描仪对肝纤维化诊断的研究现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1235-1237.
[3]马淑华,金鑫,黎叶芳,等.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肝硬化分级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2):2129-2138.
[4]张志破,吴晓怯.不同类型肝炎型超声与病理分析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01):18-20.
[5]肖国明.CT灌注成像在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5,05(13):169-175.
论文作者:许清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肝纤维化论文; 患者论文; 数据论文; 参数论文; 肝部论文; 影像论文; 门静脉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