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程设计_活动课程论文

活动课程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活动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明确规定开设两类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确立了活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但是,如何设计活动课程,使活动课程本身具有优化的结构,发挥其更大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目前活动课程的设计,多数借鉴了以往的课外活动设计的经验,即采取活动方案式。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包括以下条目:活动标题、活动目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及选用的方式方法、活动的程序安排(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活动场地设计与器材准备、活动的总结与体会。这种活动方案一般是组织活动的教师亲自制定的,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多是根据实际需要或经验,比如现代社会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据此开展“学会看电视”、“讲新闻”、“比一比,看谁的少儿节目听得好”等活动。为了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在公园或校园里开展“数数,比较大小多少”、“开办小商店”、“测量室内课桌、教室”、“学会称秤”等活动。

这样,一个个具体的活动方案针对某一问题,并且以条目的形式列出活动的情况,便于操作。这在客观上反映了活动课程结构的一般形式。但是,这还仅是表面现象,未揭示深层结构,理论自觉性不高,适应性不强,没有提出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单位,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有利于将多种学科知识在活动中联系起来。其次,列昂节夫关于活动结构的分析,对我们编制活动课程很有启发。他在《活动·个性·意识》一书中,指出活动具有共同的结构,划分出人的活动的“单位”,“第一,个别的(独特的)活动——以激发它们的动机为标准;第二,动作——服从于自觉目的的过程;第三,操作,它直接取决于达到具体目的的条件”。〔1〕目的的形成是主体某种活动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目的的意识始终是活动的必要特征,没有这个特征,就不是人的意义上的活动,而是冲动性的行为。据此,我们认为活动课程的编制,采用“主题活动”为基本的设计思路较为适宜。因为“主题”实际上表达了活动的目的,根据主题的不同特点,活动有不同的展开方式。

主题活动是指围绕着一个主题,鲜明而突出地提出所要解决的课题,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多种能力、多种手段指向问题解决,使教学过程时空交错,充满立体感,发挥整体效应。

二、活动课程设计的模式

如前所述,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主题活动”较为适宜。那么,如何确定主题呢?根据主题的不同特点,又如何展开活动呢?我们通过总结、分析以往课外活动的具体方案,提炼出主题活动的三种模式:主题深化式、主题辐射式、主题立体式。下面作具体说明。

(一)主题深化式

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个阶段,将主题逐步推进、深化,如图1所示。

图1

例如,北京一师附小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是向先进人物学习。阶段A是寻星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阶段B是学星活动。汇报阶段A的体会,举行赞星会。在学生面前树立一颗闪亮的巨星,如周恩来,激发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热情。阶段C是做星活动。学习巨星,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争做“刻苦学习星”、“助人为乐星”、“热爱集体星”……阶段D是选星活动。评选同学中间的先进人物,召开群星在我们中间的表彰会。〔2〕

(二)主题辐射式

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图2所示。

图2

例如,北京市刘保丽教师在小学自然课课外活动中,确定“探索春天的秘密”的主题。渠道A是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寻找春天的足迹。渠道B是绘画出反映春天的图画。渠道C是朗读描写春天的文章。渠道D是表演春天的歌曲和舞蹈。渠道E是搜集有关春天的农谚。〔3〕

主题辐射式活动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和主题相关的活动之间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顺序先后和逻辑关系。我们介绍的“探索春天的秘密”的主题活动,涉及了观察、朗读、绘画、表演、搜集等活动,这些活动是与“探索春天的秘密”紧密相联,但是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而且每种活动不一定是必需的,可增可减。主题辐射式活动课程设计与主题深化式活动课程设计的区别在于,主题辐射式要求活动形式尽可能丰富、多样,只要和主题相关即可,活动之间无需特别地组合排列。主题深化式的活动形式不一定很多,但是活动之间必须能够衔接、推进,深化主题。

(三)主题立体式

确定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子主题还可以继续分解为若干个次子主题。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一个次子主题,自行完成。主题的分解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以学生的提议为主,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如图3所示。

图3

例如,北京十一学校初中二年级实验班确定“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的主题,把这个主题依次分解,如图4所示。

图4

主题立体式的特点是主题是一个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它涉及多种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为了解决这一课题,需要将主题分解、细化,层层相嵌,呈现出立体的态势。我们介绍的“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的主题活动,被分解为六个子主题,每个子主题下面又分解出四个次子主题。次子主题的解决是为了子主题的解决,子主题的解决是为了主题的解决。主题、子主题、次子主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子主题之间和次子主题之间各自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环境科学、化学、财政学、法律等学科知识。

以上三种模式的使用应针对具体内容而定,一般而言,主题深化式适合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分阶段地进行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转化。主题辐射式适合于与文学艺术有关的主题。主题立体式适合于与自然社会有关的主题。这三种模式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组合使用。组合式如图5所示。

图5

此外,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主题的确定也应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设计活动课程,主题的研究性不一定很强,与主题有关的活动最好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设计活动课程,主题的确定应以专题研究为主,与主题有关的活动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而且要调用学生的多种技能,如撰写报告、绘制图表、实验、表演等。

三、实施活动课程的原则

优化活动课程的设计,需要对实施活动课程的原则进行探讨,因为活动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有人对课外活动的原则做了阐述,提出:一是自愿性和自主性原则;二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三是实践性原则;四是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五是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六是形式、方法多样化的原则。〔4〕这些原则大致符合活动课程的特性, 来自实践,对教师工作有指导作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两条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二是乡土化原则。可以说,前者是实施活动课程的“软件”,后者是实施活动课程的“硬件”。

(一)主体性原则

这条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活动课程的实施,自始至终都要贯彻教育主体思想,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指导、暗示下,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主体性是活动的灵魂。活动是主体性的表现,没有没有活动的主体性;也没有没有主体性的活动,如果有这种活动的话,那实质上不过是一种机械动作,甚至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不是社会活动、教育活动。

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前提,以教育主体思想为指导,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主人。实施活动课程,如果忽视或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将学生看作木偶,活动课程终将会流于形式,变成教师操纵下的活动表演。

1994年11月14日,笔者在一所小学看了一次数学活动“数的奇偶性”。活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并直接引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两个自然数相加有什么规律,两个自然数相乘有什么规律。”时间为两分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让学生安静下来,汇报讨论结果,少数学生做出了正确回答。接下来进行“小组记分赛”,老师出了20个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的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每个小组由一名同学回答。最后是“数字棋游戏”,每人手中有一个九宫格棋盘,有1至9的阿拉伯数字,教师要求学生在棋盘上摆满9个数字,使每行和每列分别是15。整个活动过程中,看起来是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在讨论,学生在进行比赛,学生在做数学游戏,教室里热热闹闹,异常活跃。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是非常不充分的,讨论意犹未尽被终止,比赛只是8个同学的事,大多数人是“陪客”,数字棋游戏在不得要领尚未经过努力的情况下,又被告之答案。实际上,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前台”,控制每一活动环节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充分参与的权利,因为活动的每一步都是设定好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发生,除了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把活动看成是学生自己的活动以外,还与另一个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有关,即总要达到某种确定的结果。从我们上文列举的“数的奇偶性”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在起作用。无论是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规律的讨论,“小组记分赛”,还是“数字棋游戏”,教师让学生讨论、操作的时间都是不充分的,并且急于把少数人的活动结果公布出来,至于这些同学是怎样进行活动的,以及大多数尚在活动过程中的同学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考虑得较少甚至没有考虑。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也和活动课程的要求相背离。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过程性,活动过程中学生所体验、经历的一切是最有意义的。忽视过程性,容易使活动课程流于形式,必须破除重结果轻过程这一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陶行知曾指出要对儿童进行五大解放: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说;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从鸟笼似的学校中解放出来,接触大自然与万物为友;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5〕这五大解放是着眼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提出来的,应该说实现五大解放是与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分不开的。实施活动课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不应该受到限制,必须从教师的包办代替、直接指令中走出来。

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活动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让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机会。实验研究表明,兴趣、好奇心、期望、成功等内在动机对学习活动的激发、指向和强化具有更明显、更持久的作用。学生自己有兴趣的活动,才会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参加。不论是搜集资料、研究问题,还是实验操作、动手制作,活动中取得的每一个成果或每一次进步,都会给他们内心带来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之情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给予他们较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活动。学生自己确立活动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总之,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做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根据学生要求给以具体指导。

在活动课程中,教师是以暗示、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教师暗示、指导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提供活动材料,并且明确活动任务。如数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彩色木棒,并且要求学生回答“把5根小木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操作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操作的结果是把5根小木棒分成两份,每次的分法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探寻、理解数的组成。另一种是教师只提供活动材料,不提供活动任务,活动内容与方式由学生自选。比如教师向学生提供绘画用品,学生画什么,使用什么颜料,独自做画,还是合作完成,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指导的方式各有特点,第一种活动目的对学生来说一开始就是明确的,学生要考虑的不是干什么,而是怎么干;第二种活动目的对学生来说是由模糊到清晰,学生首先面对活动材料自己计划做什么,然后是怎么做。选用哪种指导方式,要看学生独立活动水平的高低。第一种指导方式适合于学生独立活动水平不高的情况。第二种指导方式适合于学生独立活动水平较高的情况。否则学生会由于不知所措失去兴趣,不利于发展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乡土化原则

活动课程的实施,还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应该承认,实施活动课程,对设施、场地的要求是很高的,图书资料、实验器材等是必需品,参观、访问、考察等要有相应的接收单位。

1993年11月中旬,笔者对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课外活动情况做了调查,向教师发了问卷,教师普遍认为兴趣小组目前面临的困难是设备和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是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针对上述情况,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的条件,本地区的特点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学校与工厂、农村、部队、社会服务部门的联系,发挥社区优势,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学校和学校之间也应建立横向交流,共享活动课程资源。上海飞虹路小学依托社区,创建三种特色基地,与三个对口的居委会联合创建了三个“飞虹少年之家”,聘请了26位退休干部和下岗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进行棋牌、书画、器乐、电工、木工、船模、航模、绒绣等活动的辅导;在家长的支持下,与家长们一起,在住房比较宽敞的学生家里创建了“家庭活动基地”,有“制作基地”、“种植基地”、“小发明基地”等137个基地,聘请了137位有技艺的家长辅导员;在海军37946部队帮助下,创建了基层第一所少年军校——“飞虹少年军校”,海军官兵们每周为学生进行队列训练一次,全年还进行了二十余次的政训活动〔6〕。依靠社会力量,解决了活动课程在场地、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学校要主动“走出来,请进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一草一木经过设计,都可以变为活动课程的资源。比如,有的农村小学指导学生用树叶、贝壳贴画,用芝麻、谷类贴画,妙趣横生的画面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社区的人员和设施,更是活动课程的宝贵资源。由于调动了社区的力量,学校教育的功能更为强大,上海飞虹路小学的基地建设说明了这一点。

实施活动课程,破除物质条件的限制,需要因地制宜,贯彻乡土化原则。然而,常常有两个思想障碍,妨害了乡土化原则的落实,一是机械的标准;二是无能为力的思想倾向。所谓机械的标准,指的是过分依赖物质条件的优劣,比如物理实验活动小组开展活动,一定要在设备良好的实验室里进行,围棋小组的活动需要棋子和棋盘,一定要到体育用品商场购买,不肯根据自己的条件、经济实力降低标准,采取变通的办法。事实上,标准是相对的。比如,没有经费购买现成的围棋,可以用扣子甚至石子代替棋子,自己动手绘制棋盘。所谓无能为力的思想倾向,指的是完全被物质条件限制,不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味地等、靠、要。比如,缺少指导科技活动的师资力量,即使学生有浓厚的科技活动兴趣,也不开展此项活动,理由是没有这方面的指导教师,等配齐了教师队伍再说。然而,树立一种事在人为的思想观念,发挥教育主体性,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师资匮乏,不是等着从哪里“掉”来一批,或者靠教育行政部门的调配,而是主动寻访,到社会上争取,请进家长中的“能人”,聘用社区中的“能人”,担任活动的指导教师,把“不能”变成“可能”。还可以充分发掘本校教师队伍的潜力,由他们兼任活动小组的辅导教师,不论是原来有某方面特长的,还是现学现教的,都可以担当活动的指导教师。有的学校已有成功的经验。

注释:

〔1〕列昂节夫著,李沂等译《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73—74页。

〔2〕参见赵学礼、张栩编《快乐教育——记北京一师附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5—97页。

〔3〕刘保丽著《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4〕温寒江主编《课外活动与教学体制改革》,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158—165页。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308页。

〔6〕岑惠英、沈人骅:《以动育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上海教育》1994年第7、8期。

标签:;  ;  

活动课程设计_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