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由单调讲解变得直观形象,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 优缺点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死”的东西变“活”,“静”的东西变“动”,使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草原》一课,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流,一只只悠闲的羊儿,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这种将文字符号和口头转述变为具体可见的、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改变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避免因教师讲述过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从而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利于扩大知识视野。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又如《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先入为主的视觉刺激在脑海中形成了固定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二、让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直观的课件使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得了所需要的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如《瀑布》《三峡之秋》这类写景状物的文章,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瀑布》一文中,瀑布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
三、能够有效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多媒体走入语文课堂,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形成了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比如《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多媒体自然也有它的缺点,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了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二是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扼杀学生想象力 。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这种重视必须坚持适量、适当原则,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应用它,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唯有将两者融为一体,方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常梅 《电教媒体魅力无穷》。
[3]王亚丽 例谈电教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4]梁会英 《巧用电教媒体开阔农村孩子的视野》。
论文作者:王秀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学生论文; 多媒体论文; 教师论文; 难点论文; 课文论文; 电教论文; 语文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