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课堂参与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先导
课堂参与度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并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的程度。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认知结构和情态意志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我们在总结一些典型课例时发现,教师在课堂引入上合理设置问题障碍,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改观。
1.在教学引入时以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师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设计问题时要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问题太易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可能会放弃,因此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可以提高学生思考的兴趣。
3.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的资源优势。相比传统教学媒介,现代多媒体设备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可以生动演示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化难为易,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此外,一些成熟的教学课件已经多人实践运用,证实有效,教师完全可以互相借鉴利用,辅助教学,化解教学难点,巩固重点。
二、掌握最近发展区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显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积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运用能够揭示教学内容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让已经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的情境中应用,温故而知新。在训练方面紧紧围绕这种逻辑关系,采用分步设置障碍的办法,层层递进,前后呼应,配备大量的变式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相当的序列关系。通过考察新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固着点间的关系,得出了它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实验表明,新问题与知识固着点的潜在距离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难易程度,一般说来,二者距离越远,掌握的难度就愈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可见,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和掌握新问题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去强调能力,去构建过分简约的结构,必然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造成失误;相反,无限制地缩短距离,不分主次和难易程度,一律把知识嚼得稀烂后喂给学生,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失误。较难知识点在教学中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
三、灵活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进行为结构与知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习惯于机械模仿,不会独立思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采用探究方法的同时,灵活地运用讲授法、发现法、讨论法、类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一是引导学生思索这个数学问题;二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借助于观察、讨论、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三是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的概念,以丰富原有知识体系;四是新概念和知识的应用,以巩固尝试探究的结果。探究活动这四个阶段的安排与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一般途径大致相符,因而它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一旦学生真正理解所学事实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理解它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会油然而生;一旦他获得成功感,学习活动的难度、深度和期望达到的水平就会逐渐提高。
四、及时的学习评价是学生感受成功的加速器
学习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注意平时观察、改革考试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我们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五、务实的教学反思是保证教学趋利避害的导航仪
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不但做教师的要反思,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也能在“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论文作者:张咸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7月总第8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5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评价论文; 经验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2015年7月总第81期供稿论文;